自孔子创立儒家以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展演进。如何把握儒家的历史脉络?这对于儒学研究者来说,是需要先解决的问题。现代以来,学者们依据各自的观察视角,提出了若干种有代表性的儒学分期说。例如牟宗三主张将儒学的展史分为三期;李泽厚则提出了“儒学四期说”;成中英主张将儒学的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或许是与儒家产生的时代隔得太久远,抑或是儒家文化本身包含的内容过于博杂,现代学者在“究竟什么是‘儒’”这个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无论是“薄杀”还是“厚杀”,都是片面的、不客观的态度,甚至都是文化自卑心态的反映,都会对我们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理解儒家造成阻碍。因此,我们主张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来了解儒家、了解传统文化,既要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保持必要的“温情”与“敬意”,又要“进去之后能出得来”,努力站在现代的高度上,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全面评价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实则复杂而艰难。套用《大学》里的一句话“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与大家共勉!

“打倒孔家店!”只不过是二十世纪流行的众多反对传统的口号中的一个。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的二十世纪是一个疏离乃至割裂传统的世纪,而伴随着对传统的隔膜和疏离,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待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资源。

二十世纪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突出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个世纪的爱与痛都显得格外的深沉——惨痛而屈辱的近代史迫使人们思考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出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一批批充满理想与信念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命运,或埋头苦干,或为民请命,或舍身求法,他们不愧为支撑起苦难中国的“民族脊梁”!

孔子称颂尧的事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意思是尧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虔诚地效法上天的大道,成就了与日月同辉的丰功伟绩。

舜,又称虞舜,相传为黄帝的八世孙。舜的生活遭遇很令人同情:他的母亲很早便过世了。父亲瞽叟不仅眼睛不好,而且心术不正、脾气暴躁。父亲后来又娶了妻子,生了个儿子,名叫象。继母对舜非常刻薄,而被父母宠坏的象更是视舜为敌人。舜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父顽、母嚣、象傲”的艰难环境里。更有甚者,父、母和弟弟几次三番用毒计想置他于死地。

一次,瞽叟借口家里的粮仓漏雨,骗舜攀梯子上了屋顶。然后,象将屋顶点着火,想把舜烧死。舜到处寻找梯子,但梯子也被象搬走了。危急时刻,舜想到随身带着的两顶斗笠,便用双手拿着斗笠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借助斗笠兜住风,舜平安落在地上,一点也没有受伤。

父母和弟弟并不死心,一计未成又生一计,瞽叟又借口水井淤塞,叫舜下去淘井。父亲有命,舜不敢推辞,便下了井。瞽叟和象连忙搬来土石,投入井中,想要把舜活活埋在井底。井很快便被堵死了。象想到这下舜该完蛋了,得意洋洋,开始盘算着如何瓜分哥哥的财产。当兴高采烈地来到舜的屋子,一进门,就被吓了一大跳!舜居然毫无损地坐在屋子里。原来,舜被困在井中,并没有慌乱,而是向旁边挖掘。吉人自有天相,他很幸运地挖穿了附近一口废弃的水井,并从那里顺利逃脱出来。

面对各种凶险的境遇,舜的举措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努力保持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弟弟的友爱;当亲人要加害自己时,舜及时逃避,使他们不至于做出错事;危机一过,舜又会回到亲人身边,尽心尽力照顾他们。此外,他还在偏僻的地方开荒种地、捕鱼打猎,以养活全家人。通过自己的小心和努力,舜既尽到了为人子、为人兄的孝友之责,又维护了亲人的声望,让他们不至于犯下天怒人怨的人伦大罪。舜的孝行传遍四方,并由此得到尧的赏识。此后,舜励精图治,厘定刑罚、完善官制,并大胆任用禹治理了肆虐人间的大洪水。晚年,舜效法尧,将领袖之位禅让给治洪水有功的禹。

 ̄米 ̄花 ̄在 ̄线 ̄书 ̄库 ̄h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