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这一番话,也是一个战略,但不见于史书,而且那形势与安置多少有些刘邦伐楚的味道。但从此以后,曹操就有了更切实际的想法了,这是后话。曹操追击董卓,虽然吃了败仗,但从政治和战略方面考虑,曹操并非失败者,而是胜利者。真的失败者乃是袁绍诸人。这就怪不得评点者要说他们”俱是庸夫“了。但这对曹操而言,还不过是牛刀小试。

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

然而,一旦打通了蔡太师的关节,马上神气起来,那情那景又像气吹过的一般。于是花园又要修了,房子又要盖了,李瓶儿又要娶了而且还要讲个娶法,先打那乌龟王八蒋竹山一顿,再大大地羞辱李瓶儿一番。其意若曰:西门大官人还是西门大官人,看你们这些”碎催“又能把你家大官人怎的

这高俅从小不干好事,因为”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府尹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送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六大名著是一面历史的x光镜,它照出了逝去者的魂,现代人的心。

周瑜是赤壁大战的主帅,还可以以曹操的书信为证。曹操这样评价败给东吴之事,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但也不能把赤壁之战说得小而又小。说得大了,无法解释曹军溃败而刘、孙联军为什么不乘胜而进;说得小了,又不能解释缘何自经此后,短时期内,曹操不再有力量灭亡孙、刘。

周瑜是赤壁大战的主角,而他的名声也由此而大幅度飙升,所以曹操才说他”虚获此名“。

周瑜获此功名,有孙权的功劳在内,正是由于孙权的充分信任,周瑜才得以大展其才。三国演义这样写道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瑜受了剑,对众言曰:”吾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言罢,辞了孙权,起身出府。

孙权全力信任周瑜,周瑜始得全心贯注于赤壁战事。倘或孙权竟如宋高宗赵构一样,就是有十个周瑜,也会被斩于风波亭的。

周瑜是孙策旧部,本人的基础也不错。鲁肃的情况就要差些,而且看周瑜两次向孙权推荐鲁肃,知道他在东吴的知音不多,发展也不顺利。但他终于被孙权所赏识,虽然借荆州给刘备这件事,在孙权心里无论如何是不能平衡的,但他对鲁肃自始至终予以信任,而鲁肃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在东吴最关键的时刻,全力支持了他。这一点,稍后再讲。

吕蒙出身步伍,年轻时没有文化,不好读书,照古人说法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因此,鲁肃这样有文化的主将是不屑于与他深谈的。但他后来折节读书,发生质的变化,以致于连鲁肃都要感叹说”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今日阿蒙非昔日吴下阿蒙者也。

孙权信任吕蒙,不似信任周瑜、鲁肃,所以当孙权将夺取荆州的重任交给他的时候,同时也派自己的弟弟孙皎与之共同领兵。对此,吕蒙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件事,三国演义作如是说孙权召吕蒙商议曰:”今云长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设计袭取荆州。卿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如何“孙皎字叔明,乃孙权叔父孙静之次子也。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于是,孙权大悟,独任吕蒙,从而成就了对于东吴生死攸关的一大战事。

陆逊的情况,与周瑜、吕蒙都有些相似。陆逊年轻而才华过人,论其文韬武略,大约可以和诸葛亮、司马懿排在同一个档次。因为他年轻,孙吴功勋卓著的旧将中难免有不服气的情绪。然而孙权对之能够做到用而不疑,从而也给他在对蜀作战中以最有效的支持。只是到了后来,孙权因为家事不良,自己的疑心日重,他与陆逊的关系终于没有做到善始而善终。由此可知,所谓帝王的知遇与信任,本质上总是靠不住的。

孙权善用人,不但表现在对周、鲁、吕、陆四位大将身上,对于甘宁、周泰、凌统、潘璋,以及张昭、顾雍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这个特点和精神。

周泰,也是一员猛将。但他出身寒门,就有一些贵族出身的人不服。然而,孙、曹在濡须大战,孙权被围,万分危急,正是这周泰,拼着死命,将孙权救出。战罢,孙权设宴,”感周泰救护之功“,并且”亲自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说”卿两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枪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乃孤之功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知人善任孙权

说毕,又让周泰解开战袍,将身上的伤疤一一指给将士们观看,但见周泰的”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孙权手指伤痕,一一询问,且问一处伤,便请周泰吃一觥酒,周泰不觉大醉。孙权又赐以青罗伞,让他”出入张盖,以为显耀“。

孙权其人,不似刘备那般爱哭,爱讲些仁义道德的话,也没有曹操那样的学识文彩,动辄颁令嘉奖,他最好的方式是以事实服人,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那意思,已经够了。

惟才是举曹操

曹操爱才,则是另一个路数。如果说,孙权的爱才,有些领主气,那么,曹操的爱才,就多有帝王之气。他最突出的表现,则是惟才是举。

什么叫惟才是举说白了,就是不问出身、品节,以往行状有无过失,是否合乎旧有传统标准等,一句话,只要有才,曹某人就予以使用。

惟才是举,如果处在秦始皇时代,也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出在东汉末年曹操身上,就来得尤其不寻常。自刘邦建立汉王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社会已经有了极深极重的儒学传统。而所谓儒学传统,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德而轻才,或者说重才更重德。不论哪种说法,反正是无德不行。汉代对知识分子的使用,要看你经学学得如何所谓经学,就是儒家经典之学。汉代知识分子的选用,叫做举孝廉。因此,孝这种事,实在大而又大,无论是谁,如果有不孝之名,那么仕途的大门就对你关上了。其实曹操本人也是孝廉。当他父亲经过徐州时,徐州刺史陶谦专门派人保护他一家的安全,没想到,护送的人马作乱,他父亲等人反而被杀。曹操于是愤而发兵,且全军戴孝,要对徐州屠城。这一方面证明那个时代政治的严酷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孝道在社会舆论方面确实具有极重的分量。

曹操的不凡之处在于,他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不仅提出惟才是举的用人标准,而且既能言之,又能行之。曹操的成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曹操实行惟才是举的政策,因而他手下谋士最多,猛将也最多。一些极为有名的文臣武将,如荀、贾诩、张辽、张、徐晃、许褚、庞德,原先都不是他的属下。然而,这些名将与谋士在别的地方,无所作为,到了他这里,就有了英雄用武之地。

我们读三国演义,总是感觉曹操一方兵多而将广;孙吴一方,常常处于守势;而刘备一方,数来数去,只是那几员大将,初时只是关、张,后来有了赵云,再后来有了马超、黄忠。虽经作者极力渲染,不免总有大树孤零、捉襟见肘之感。曹操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你有关羽,他有曹仁,你有吕蒙,他有张辽,你有张飞,他有张,你有马超,他有许褚,你有周泰,他有典韦,你有甘宁,他有徐晃总而言之,是你有来言,他有去语,言来语去,让你占不到上风。

虽然三国演义曾借祢衡之口,大骂天地虽阔,曹瞒手下无人。曹操不同意这看法,他说:”荀、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能谓天下无人

曹操爱才,能得死士。虽然曹操、刘备都曾打过败仗,都有仓皇逃命的时节,但看三国演义,总不免给人这样的印象:每每刘玄德逃命之时,身边的那几员天下闻名的勇将,总是不在身边,不是保护妇小去也,就是别有公干去了。而曹操亦多有败时,每到生死攸关的时刻,便有身边的大将舍命相救。其中最为动人的情节,莫过于昔日勇追董卓之时,因为兵少势孤,被吕布打败,单人独骑逃跑,马又受伤,人又中箭,真个是死神只在头上飞舞。当此万分紧急之时,”只见一将飞马而来,挥刀砍死两个步军“,曹操看时,却是曹洪。此时曹洪虽到,而险情犹在,曹操身上有伤,胯下无马,于是便对曹洪说:我死在这个地方了,贤弟你快走吧曹洪说,请您上马,我愿意步行保护您。曹操说,如果贼兵追来,你会怎么样呢曹洪道”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曹洪以死挽救了曹操,在他心目中,他的价值和曹操的价值不能相提并论。

曹操一生得敢死之士相助,未止曹洪一人,除许褚、典韦外,还有夏侯、夏侯渊、徐晃和庞德等。

这几位不怕死的将军中,庞德是一员降将。其实,曹操手下,降将甚多。史书上称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张为曹军中五良将,而这五良将中,即有三位属于降将。曹操接受降将,而且因才录用,敢于放手使用他们,从而使自己的人才队伍越来越大。但比较起来,这庞德总有些特殊的地方。

惟才是举曹操

庞德原本是马超的部将,也曾在渭水、长安一带和曹军大战,后来随马超入汉中,降了张鲁。三国演义写他与曹军战,为曹操所擒。曹操不杀他,反而为他解缚,拜为将军。后来曹操派于禁增援受关羽包围的曹仁时,点于禁为将,选他做先锋,他很满意。只是曹操听了于禁的话后,又有些动摇,不想让他去了,他情绪激动,”免冠顿首,流血满面而告曰:某自汉中投降大王,每感厚恩,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大王何疑于德也德昔在故乡时,与兄同居,嫂甚不贤,德乘醉杀之,兄恨德入骨髓,誓不相见,恩已断矣。故主马超,有勇无谋,兵败将亡,孤身入川,今与德各事其主,旧义已绝。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萌异志惟大王察之“因嫂不贤便可以醉中杀嫂的人,那性情可知了。昔日随马超时,亦是勇悍非常。而今日折服于曹操,虽肝脑涂地而不悔,必有原因在内。内中有什么原因,演义不曾多讲,故此情此景来得有点突兀,但曹操待他不薄,是确定无疑的了。于是这庞德便命人做了一口棺材,抬棺赴敌,以示必死之决心。到了前线,果然神勇非常。后来,关云长水淹七军,于禁降了,他就是不降;且大骂不绝,被关羽所杀,可说言行一致,成就其一段人生辉煌。消息传到许都,曹操为之流涕,又感叹说,”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耶“曹操哭贤才猛将,这不是第一次。昔日典韦为救他而死,他的长子和侄儿也死于战场,然而,他首先要祭奠的是典韦,声言最令他痛心的也是典韦之死。前有典韦,后有郭嘉。郭嘉死于疾病,令他痛心不已。到了赤壁兵败,想到郭嘉昔日辅佐自己的情形,不禁悲自衷来,又痛哭一场。

曹操爱才,尤其表现在对关羽的态度上。三国演义为了表现关羽的忠心不背旧主,义胆不负仁兄,极尽文学之能事,反反复复写曹操待他不薄,上马赠金,下马赠银,高轩美女,锦衣宝马,礼多情重,拜将封侯。然而,这一切都打不动关夫子。但平心论事,却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尤其难得的是,关云长听到刘备的消息,马上求去,他避而不见,关羽便挂印封金,不辞而别,曹操并没有追杀关羽,而是放他一条生路。可以说,没有曹操的爱才之心,就没有关云长后来的种种事迹。三国演义大写华容道关公义释曹操,那个”义“字背后,也包括有昔日曹孟德礼贤下士的成分在内。

曹操能诗,是大诗人,曾有诗云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因为有这样的胸襟,他对于昔日的仇敌,是可以谅解的。与他有杀子之仇的张绣,不但杀死他的子、侄,而且还杀死他心腹爱将典韦。然而,张绣既降,他便不念前仇,不但不计前仇,还”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这个不算,当他与袁绍官渡大战时,因为张绣力战有功,又迁升破羌将军,再随曹操破袁谭于南皮,”复增邑二千户“。陈寿据此,特别指出:”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想当初与张绣作战,曹操没占到便宜,帮助张绣最有力的是他的谋士贾诩。这贾诩足智多谋,让曹操吃了不少苦头。后来贾诩随张绣降了曹操,同样受到重用,或者说更受重用。

三国演义第68回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群臣表奏献帝,颂魏公曹操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于邺郡盖魏王宫,议立世子。

史载曹操共有25个儿子,但有资格立为世子的,只有卞氏所生的3个儿子,即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曹彰是员虎将,”少善射御,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因为胡子生得色浅,被曹操呼为黄须儿。曹操曾问儿子们的志向,独他回答:”好为将。“曹操问他:”怎么为将呢“他回答:”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于是曹操大笑。虽然大笑,内心是不赞成这个儿子的了。所以世子的位置,与他无涉。倒是三子曹植,秉赋极高,才俊,为曹操宠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史称三曹,文章冠于天下。若论才气之高,诗文之妙,不要说曹丕,连曹操恐怕都不是曹植的对手。于是世子之位,便有了争议。偏这曹丕,虽然文才比不过兄弟,但论心计二字,却又要高出曹植未止于三等了。三国演义中所讲,曹丕所求助的人中,头一个就是贾诩。

惟才是举曹操

为世子之位而求贾诩,可知贾诩在曹氏集团中必然有相当的地位,而且,他找贾诩算是没有找错人,贾诩果真实实在在帮助了他。

诩教如此如此,自是但凡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乃称述功德,发言成章。惟曹丕辞父,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伤。于是操疑植乖巧,诚心不及丕也。丕又使人买嘱近侍,皆言丕之德。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这描写是太过戏剧性了,然而,说起来,却又有趣。查一查三国志贾诩传,知道这是史有其载的。而且,独贾诩与荀、荀攸合传,可知贾诩的地位,在曹魏时代,确实非同寻常。

曹操爱惜人才,但不姑息他们的行为,而且惟法是依,奖罚分明。这一点,也是他帝王之气的表现,既与孙权不同,更与刘备不同。孙权用人,有时会姑息这人的错误,有罪不罚,以此示宠。刘备爱才,有时弄到是非不明、情大于法的地步,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刘备一生,最倚重的虽是孔明,最亲近的却是关、张,尤其是关羽。然而,论对蜀汉的贡献,关羽确实功劳不多,过失不小。占据荆州的功劳,在于孙、刘联盟,这不用说了。夺取西川的功劳,也与关羽无关,立下大功的乃是黄忠、马超、张飞、魏延和孔明、法正、庞统这些将军谋臣。关云长的功劳,似乎主要是道义方面的,如过五关斩六将之类。而他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义字就值得研究。这与其说是对刘备的义,不如说是对曹操的义,与其说是对曹操的义,又不如说是对他本人的义。关羽得到义名,却为刘备放走了大敌。这原本是绝对不能原谅的。试问,如果夏侯、曹仁干了这样的事,曹操能容忍吗如果周瑜、鲁肃干了这样的事,孙权能容忍吗他们不能忍,但刘备能忍,而且对此浑不在意,孔明要行军法,他还要一劝再劝,一直弄到关云长如没事人一样方才了事。

这一点,刘备就比不过孙权,更比不过曹操了。曹操是有过必罚,有功必奖。我们看曹操集,读到请封荀表、请封荀攸表、表称乐进于禁张辽、表论田畴功、请追赠郭嘉封邑表夏侯渊平陇右令、假徐晃节令等,可以知道,在曹操手下做将军是很有前途的,那论功行赏的风格,和汉高祖刘邦颇有些相似。

然而,他也逼杀功臣。这一点,在三国志上也有显现,而三国演义把这方面的问题无疑是更夸大化了。

帝王之气,帝王的人才政策,原来就该包括杀功臣这一项在内。如果说,三国时的几位开基立业人物,杀功臣不多,那是因为”时机“未到,毕竟他们还没统一天下嘛。对此,本章的末一段中另作分析。

爱才如命刘备

如果说曹操的爱才、用才,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