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清明上河图 > 第三章 陇头行财如奔雷 陇头行财如奔雷1

“你想见死不救吗?”赵桐冷冷地道。

这人竟是安郡王赵桐?皇甫云心里亦是一惊,安郡王其人他也风闻过一些,据说此人铜头铁面,心狠意狠,今日一见,倒不似传说中的冷酷。其他的官员也都用眼神传递着一种信息。

“阁下是……”青峦问。

任行俭及两个副手已经仓皇地跑出来,站在皇甫云身后,他俩先对了个眼色──这军粮失不得,灵州的王师还等它活命,一天断粮,就等于将灵州城门打开一个缺口,灵州一旦失守,党项人的军马上就会得寸进尺,如今他们又与契丹合槽,辽国的大军也会趁势压境南下,整个北方边境岌岌可危……

皇甫云一看,有些承接不住,这一路上各州府迎接的仪仗也不小,但就数陇州的阵势最大。赶紧下马,对方的品秩并不比自己低,更不敢托大。

皇甫云一路走来一路看着,心里是一种莫名的悲戚。

“眼前万般事,先从紧处来。”赵桐微笑,“案子且不急。”

“那……”皇甫云是一听有案子就急。

赵桐着着额前冒汗的年轻钦差,点了一句:“明早,你跟裴寂去吴山县。”

这又是为什么?虽不知所以然,但皇甫云想,这个安郡王神通广大,一定是现了什么,便点头领命。

进了驿馆,赵桐劈头便问这次的粮食可够,任行俭说足够,接着诸望之将各个县的人口数和田亩一一报上来,然后又将需要的多少渡春荒,需要多少做种粮,需要多少以备不测等都报了个实数……一般而言,收支簿籍、仓库管理这些事都是胥吏具体操作的,如今见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赵桐赞赏地点点头。

见对方听得入神,诸望之振作起精神,道:“陇州境内原有十二处义仓,因为今春大旱,都赈出去了,现都空着……”

听到这句,赵桐击了一下桌子,“这事万万耽搁不得,赶紧的吩咐下去,将粮食填充到每一县每一处的义仓。凡有过路饥民,敞开供应。”

说罢义仓,赵桐又提及福田院、慈幼局,着重问了一下安济坊,安济坊是福利医疗机构,坊内设有医官司,有人煎煮汤药,照管粥食。照经验,灾荒过后,往往跟着就是瘟疫,所以万万不能马虎。

“一过元宵便有灵州急报,圣上忙着令内殿崇班窦神宝窦帅北上驻防,连着度支部兵部户部工部很忙了一阵。前一个月才分神处理陇州的事,分派完赈粮,又严敕医署分师救疗,尚药局、御药院已忙乱得人仰马合,熟药库还特制了些成药。估计御医快到渭州了,你们要配合着遣吏挟医,分方治病。还要煮些药粥药饵,万万不可再死一个,更不可流出时疫。切记切记。”赵桐说。

“没事的、没事的。”任行俭一叠连声地,“州医学博士、助教,也全派去安济坊了,还有临时招的民间大夫,也一起去了。”

宋时,每个州郡都有朝廷委派的医官,大州1o人,中州7人,县里边每万户1至5人。

“难得他们都没被饿跑……”赵桐语气中多有褒奖。

“没跑,一个都没跑,还都拿出些口粮来接济病人。安郡王回头见到就明白了,人都是好的,就是一个瘦,快成了男飞燕,做掌上舞了。”

任知州这话这副表情,引得众人都哄堂大笑,赵桐出身尊贵,想笑又不愿意失了体面,强忍着。其实他也明白,这会儿不管医生病人都得的是同一个病──饿。不过,这个病若一旦医好,别的病自然就跟着来了。

“对了,”诸望之插了一句,“这阵子多有饿殍曝于野,敛裹时能不能焚以大火,然后深埋?”

这是一句谋划极熟之言,春天地气鲜动,时疫流飞,曝于野的尸体很容易带着些疾疫。赵桐点头,“正是要这样。”

见赵桐再一次肯定自己,诸望之十分兴奋,对自己的上峰说:“那,少朴,安济坊的事,我去吧。”

“成。”任行俭答应,又说,“你是个妥当细致人,再好不过。”

“等一下,”赵桐想了一想,“你们祈雨不是找了几个和尚来?不如让他们在这些死者入敛时做些法事。”

任行俭愣了下,奇了,这安郡王怎么知道祈雨之事?因着今春干旱无雨,眼看误过春耕,通判裴寂觉着是自己官德不举以致天遣,便脱去上衣光脊梁背了根荆条在大日头底下祈雨,足足晒了七日。雨还没有来,没法子时,又请吐蕃的和尚来。作为朝廷命官,行止未免有些荒唐,可一片赤诚也不能抹杀。

皇甫云却问,“为什么要和尚做法事呢?”

“不明白吗?”赵桐哂笑,盯着这位青年官员,轻轻地说,“一来为度死者,二来……”他晃晃了扇子,把问题抛给任行俭,“少朴,你说呢?”

任行俭已经明白过来,这二来自然是为宣扬皇帝陛下爱民如子的仁政。但这层意思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皇甫云犹自不懂,那二位却不再提及,不懂就不懂吧,人总有青涩的时候,倒是全弄懂了,就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