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对于孙权和刘备来说,对方都是自己眼前最近的敌人,无论谁灭了谁,都会很明显地扩充自己的势力。但是,双方的领导们并没有只从这一点去考虑。古语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他们纵观全局,对多方面的举动都做了优劣分析后,选择了最佳的处理方法。这一点,值得现在的领导学习,不能只看到可能会有的巨大利益,应该全面分析形势,从多面去考虑行动的利与弊。切莫等到由于考虑的不全面而出现意外的结局时,再去后悔。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灾祸突然降临,看似突然,但在突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必然。若能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到“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便可转危为安,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居安思危也是一种谋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

领导们居于一定的高度上,对组织定下的赏罚规矩就有一定的权利。但有些领导在真正该赏或该罚的时候,并不能够做到一言九鼎,言而有信,完全依据规矩来。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朝令夕改,赏罚不信的情况。赏罚如果不信,对于领导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可能是一些心理或者物质上的“便宜”。但真正从大局、从长远角度来看的话,这样做,是特别吃亏的。

【意译】用人要应该像木匠用木一样,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合抱的大木,烂了几尺,木匠也不会轻易弃掉它。

原来,李园开始就是在用花言巧语骗黄歇。等到自己妹妹的儿子当了国君后,掌握国家大权的,肯定是自己,哪能轮到黄歇一个外人。他就在幼主登基之前,派刺客杀了黄歇。不仅如此,事后还灭了黄歇满门。

不凑巧的是,李鸿章去的时候,曾国藩不在,他只好和三卫将军在大堂里等候。这一等,就是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后,曾国藩回来了。不过,他回来后,并没有接见那三个人就让他们回去了。李鸿章很不理解,就问曾国藩怎么回事。他笑了笑,说:“对于他们的能力和本性,我已经在后面看得很清楚了。”李鸿章听了,很惊讶。他又解释说:“那个脸上有麻子的人,一直站立挺直,不卑不亢,双眼有神,是个能担大任的将帅之才。那个高个子的站立从容,目光和善、谦恭,是个忠厚人,可以分配到后勤。而那个小个子的人,根本不堪重用。因为他在有人过来时,规规矩矩地站着,而人一走,马上就没了正行。这样的人是个地道的阳奉阴违的小人,只给他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就行了。”

【意译】第一是如果奉行小忠,那么就是对大忠的一种戕害;第二是如果只顾小利,那么就是对大利的一种残害。

其实,王守仁一进大厅就看到了那个犄角旮旯的位置,也知道那个位置是他故意留给自己的。但是他就是故意装作没看见,走到了上位。座位是小事,做人的原则是大事。王守仁争的不是座位,而是原则。虽然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当遇到原则性问题时,就不能一味忍让,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再也无法确立威信。

太皇太后,很赞同司马光的意见,于是立即向全国颁发诏书,提出告示:“无论有没有官职,只要知道朝政有不合理之处,以及民间疾苦的,都应据实上报。奏章予以密封处理,以便畅所欲言。”朝廷并且规定,无论京城内外都不许官吏索取副本,更不许威逼阻止或退还上书。这样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呼声便能直达皇帝那里,对于革除积弊,推行新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说。任何一个走马上任的新官,都会很认真地烧上“三把火”。有的确实烧掉了一些陈规陋习,使整个组织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有的却烧的不好不坏,不痛不痒,烧了半天,什么也没有烧掉;有的则不仅没有把坏的烧掉,反而把好的烧没了。

天道酬勤,只要你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做了,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报酬。如果你只是高傲地站着观望,不愿意弯下腰来辛勤耕耘,那么即使机遇就在你的脚下,你也看仍旧无法看见。另外,不要忽视基层的工作,如果那位调查者没有深入群众去做调查,他无法得到详尽的资料,也不会得出精确的数据,更不会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经营是这样,做官也是这样,如果不深入群众,不去做实地考察,是不会得出准确的结论的。朱自清曾说“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要做一个好官,就要塌下心来,做好基层的工作,多了解百姓疾苦,多为百姓做实事,这才是一个为官者的本分。

此外,和珅把他的老师吴省兰、李璜、李光云分别安排了侍郎、太仆寺卿等职,并兼任学政,掌握了科举轮选的大权。国泰、景安、明保、吴省钦、征瑞、孙士毅、孙绶、秦承恩、胡长龄等人也与和珅结党,他们有的是总督,有的是巡抚、有的是盐政、有的是知府,都身居高官。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无论在官场、商场、职场,装糊涂都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

【意译】孔子说:“天气寒冷之时,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是无稽之谈。

认识自我是生命的一大课题,也是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吕氏春秋》中,有一句话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细细品味:“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要胜任工作的职位,精彩人生的舞台,就必须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做人为官的最高智慧,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哲学家卢梭说:“认识你自己比一切巨著更重要,更深奥。”尼采说:“认识了自己才能成就怎样的自己。”只有不断认识自我,反复审视自我,才能了解个体自己,才能回答“我是谁?我为了谁?”,才能看清自己的座标,掌控人生的航陀。

也许胡学士的确是个栋梁之材。只为一顶戴歪的帽子,而毁了自己的前程。

16世纪末的一个冬天,一个荷兰商人,有一次带着船员们驾着自己的航船从遥远的俄国为荷兰的商户运送货物。在规程途中,航船在俄国附近的一座岛屿边被一大片浮冰卡住,无法行驶。尽管他们作了很多努力,但始终没能摆脱困境。他们只有等待春暖冰融时再开船返航了。

当时有个叫焦俭的府丞,为人也算正派,与羊续的关系很好。他看羊续的生活太清苦,实在有些不忍心,想帮帮他,可又深知羊续的秉性。后来他听说羊续爱吃鱼,就买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给他送来。怕羊续拒收,再三解释说这只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交往,绝对没有其他意思。羊续见焦俭这么说,怕不收驳了朋友的面子,显得见外,于是就把那条鱼留了下来。

德行还是一种幸福。它能够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使人自省、自尊、自爱,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观。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坦荡、本真、善良、厚道、不虚伪、不矫情、不阴险、不奸诈,心中充满道德,就会拥有不凡的力量和气质,会让人敬佩、崇仰。他就是季羡林评价张中行时所谓的“至人,超人,逸人”,他就是个忘我的人,纯粹的人,最幸福的人。

鲧到治理水患的地方后,采取了水来土掩的治理措施,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可是他花了九年的时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使水患更加严重了。后来,他的儿子大禹继承了他的事业。大禹与他父亲的思想不同,他认为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因势疏导,而不应该哪有水患,去哪堵。

大禹领命后,首先总结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他带领着几个人跋山涉水,沿着黄河进行了一番考察,并在重要的地方堆放一些石头或者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以便在以后治水时作参考。

考察完毕,大禹对黄河沿岸的各种水情做了仔细的研究,他发现黄河是从西向东流的,这是人为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于是他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解决水患。于是他亲自率领着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按照水流的方向,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道,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将黄河引入了大海里。

从此,黄河的水患终于被制

服了,人们又可以在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上种庄稼了。

大禹和他的父亲鲧接受的同样是治理黄河水患的任务,可是结果却截然不同。鲧是用逆反自然的“堵”的方法来治理,而大禹则是用顺应自然的“疏”的方法来治理。可见遵循规律,对与事情的成败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领导干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要实践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领导干部首先要树立按规律办事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加强实践锻炼,切实抓住客观规律以提高工作效率。

抓住客观规律办事,还要求领导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蛮干、不生搬硬套,要学习大禹治水的顺势利导的行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