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见离间已经成功,心中大喜。那两个代替李牧和司马尚的将领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只要赵国没有李牧和司马尚,得知轻而易举。三个月后,王翦派大军突然袭击赵国,大败赵国军队,杀死了赵葱,俘虏了赵王和将领颜聚,由此,赵国被秦国消灭了。

像他自己说得一样,白起这次的成功,正是由于他的善始善终。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作为一个领导,无论从为人方面说,还是从出事方面讲。开头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关心一下结尾。除了要保持一种恒心之外,更应该是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能及你想那个到底的智谋。只有由头到尾都保持着一样的热情,投入充沛的精力,才是事情成功的前提。

袁术只看到了当皇帝的好处,这样虽然自己的身份倍增,小小地实现了一下梦想。但是,名义上,他却相当于篡夺了汉室的江山,致使出师无名。另一方面,也容易成为各路枭雄的众矢之的。最后不亡才怪。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周易》

【意译】自身不正直的人,是从来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

◎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三略》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正在黄歇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叫李园的人出现在了他的视野中。这个李园是黄歇的门客,自己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就想靠妹妹赚些名利。一次,他向黄歇请假回家,却迟迟没有回来。等他回来时,黄歇问他怎么回事儿。他便说:“齐国派使者来打算聘我的妹妹,拖延了。”后来,他又在黄歇面前说自己的妹妹如何如何得好,弄得黄歇心花怒放,打算娶他的妹妹李氏为妾。李园便很高兴地同意了。不久,李氏怀孕。李园便对黄歇说了“真心话”,他说:“您跟了楚王二十几年了,他很器重你。不过,楚王一直无子,而现在我妹妹刚刚怀孕,你应该把她献给楚王。这样,如果我妹妹生了孩子,一定会被立为太子,到时候,你就是太子的生父。楚王死后,太子即位,那楚国的天下可就是你的了。”黄歇听了这滔滔大论,信以为真,就把李氏献给了考烈王。不久,“考烈王的长子”降生,并被封为太子。

曾国藩利用自己的慧眼,很准确地为三个人做了定位。这样,既选拨出了对事业有利的人才,也使得他们的才能得以合理、充分地发挥。这样,大家都少走了弯路,可谓是一举多得。而在更早的古代,像曾国藩这样能够慧眼识人的智者,也不乏其人。其中,曹操就是明显的一位。

把大局放在第一位

文帝十分生气,他说:“这个人吓到了皇帝的马,难道不该处死吗?怎么能仅仅罚点钱就算了呢?”

来推动工作能更好地开展。

可见,这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不是那么好烧的。要想烧好这“三把火”,首先要确定“火”的方向。一般来说,一个方向是烧掉那些陈规陋习和冗余沉疴,如废除陋规、解决问题、调整人事等等。另一方向是照亮大街小巷和顺应百姓呼声,如建立新法、改善福利和条件等等。方向确定后,这三把火该烧在哪里就一清二楚了。如果方向没弄清,就一顿乱烧,不仅不利于树立自己的威信,反而会造成混乱状况。

人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行动却一定要脚踏实地。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总部曾派出了一位董事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那位董事只是站在北京的大街上看了一圈,便回去向总部汇报,说不能在中国开设肯德基店铺。原因是他在中国的大街上,看见大部分中国人穿得都很寒酸。他认为大多数中国人并不富裕,在中国开设肯德基快餐店,肯定不会盈利。听到这样的报告,肯德基的领导集团大失所望,于是又派了另外一名董事来中国考察。这位董事在中国考察了一个多月,他在大街上询问路人喜欢什么样的口味,能够接受的价钱等等,经过一番调查后,他得出的结论却与前一位董事的结论恰恰相反。他认为在中国开设肯德基快餐店,必然会获得很大的利润。他回到总部后,将他在中

回顾和珅的一生,拍尽皇帝的马屁,用尽心思拉帮结派,到头来不过是身败名裂,为后世永远耻笑。

赵构在称帝前后,有一定的抗金决心,所以他装疯卖傻的从金营逃脱的小机智,还是应该肯定的。赵构由一个本来与帝位无缘的皇子,成功当上了皇帝,不得不说,是“装糊涂”帮了他的大忙。

苏秦不远千里,来到秦国,可是他运气不好,一到秦国,秦孝公就去世了,新即位的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憎恨游说,对苏秦的计谋置若罔闻,自然也不肯重用他。苏秦不死心,又写了十封信给惠文王,也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秦始皇统一六国灭掉了韩国之后,他国破家亡。为了恢复韩国,他收买刺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行刺失败后,张良成了通缉犯,他隐姓埋名,后来得到高人指点,潜心研读《太公兵法》,学习谋略。秦末农民起义,张良跟随了刘邦。攻打咸阳时,刘邦与项羽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张良献计刘邦,助刘邦抢占先机,灭掉了秦朝;鸿门宴上,张良设计让刘邦溜走,转危为安;鸿门宴后,项羽恃强凌弱,自封为西楚霸王,张良建议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昌”,成功挥师东进……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忽必烈笑着对他说:“一个人连自己头上的帽子都戴不平,还能平天下吗?”

信用也是立国之本,守信用就能获得人心,赢得拥护。

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并没有其他意思。杨震还是不收。王密指了指窗外,又劝他说,现在是晚上,不会有人知道这件事的。杨震一听,生气了,他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没办法,只好带着东西回去了。而从此之后,他也对杨震愈加敬重了。

为官者的德行,在中国被称作官德。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对为政者的德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诗·小雅·南山有台》有这样的话:“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意思很明白,就是当官的要做老百姓的父母,要爱民如子,德音不止。

领导者常常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复杂情况,应对不同的课题,如果拥有这样的智慧,一定能够逆境而不折,困境而不倒,纵使现实中风云变幻,也一定能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拍板决策要果断

◎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春申君列传》

【意译】俗话说:“应当决断的时候犹豫不决,就会反遭祸乱牵累。”

历史上,凡是有影响的人物都是能够果断做出重大决策的人。一个人,如果总是优柔寡断,游移不定,那么就无法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虽然说,思前想后,犹豫不决能够避免做错一些事情,但是可能会失去更多成功的机会。作为领导人,犹豫不决是其致命的弱点,尤其是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若左思右想,前怕狼后怕虎,那么势必会错失最佳良机,或者使自己陷入被动地步。

南北朝时期,刘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听说太子刘勋有夺权的预谋,于是便想废黜太子刘勋,另立其他儿子为太子。不久后,他又听说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刘浚也有造反的一项,便想赐刘浚自杀。可是,他只是有这种想法,并没有下定决心。在做决定之前,他找来了部下王僧绰和其他两个心腹大臣共同商量这件事。

王僧绰对宋文帝说:“这件事应该立刻做出决定,并立刻执行,不能拖拖拉拉,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可是宋文帝认为,这件事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因此左右徘徊,犹豫不决,迟迟不肯下决定。而另外两位大臣各怀鬼胎,留有私心。一个想立刘铄为太子,令一个想立刘诞为太子。这两个人为了谁当太子的事儿而争执不休,一点也没帮上宋文帝的忙,反而让宋文帝更加头疼了。他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立哪个儿子为太子。

这件十万火急的事就这样一直拖着,也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可是宋文帝又十分担心,每天都与这几个心腹大臣讨论,可是讨论来讨论去,最终也没有个结果。

这件事弄得宋文帝心烦意乱。一天,他到潘淑妃那里就寝,潘淑妃见他表情很难看,就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便将自己犹豫该不该废了太子,立哪个儿子为太子为好的事一股脑告诉了潘淑妃。

潘淑妃是刘浚的亲生母亲,当她得知这一惊人消息后,立刻派人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刘浚,刘浚又连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哥哥刘勋。二人团结起来,一起谋划制造了叛乱。当叛乱发生后,文帝后悔不已。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作为领导人,在做决定之前,听取多方面意见是好的,可是在做决定时,就必须要当机立断。

东汉时期,东汉王朝受到匈奴的侵扰。班超是东汉的一员大将,他能文能武,坚毅果敢,曾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于是东汉皇帝便派班超去西域,联合各国共同抗御匈奴的入侵。

班超受到命令后,手持节杖,带领着由36人组成的使团出发了。他们长途跋涉,首先来到了鄯善国。班超面见鄯善国国王,对他说:“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们此次前来,是希望贵国能够与汉朝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匈奴的侵扰。匈奴一再南下侵扰,致使许多国家都保守侵扰之苦,如今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这样匈奴才不敢再猖狂肆虐。”鄯善国国王早就知道汉朝是一个国力雄厚,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现在派使者前来,也不敢小视。于是,鄯善国国王说:“您说得很对,请您先在鄙国住几天,联合抵抗匈奴的事,过两天我们再商议吧。”

于是班超他们就住下了。可是几天过去了,鄯善国国王一直没有再提联手的事,班超觉得不对,便派人私下前去打探。当天,打探的人便回来报告说,鄯善国的国王正在与匈奴的使节喝酒谈笑,看起来样子还很投机。

班超立即觉得形势发生了变化。于是,班超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又设法从接待他们的人那里打探口风。他得知匈奴不仅派来了使节,而且还带来了一百多个全副武装的随从和护卫。班超知道事态严,需要立刻研究对策了。

于是就对大家说:“匈奴果然已经派来了使者,说动了鄯善国

王,我们现在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了,因此,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采取措施了。大家说怎么办?”大家齐声说:“我们听你的,你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班超猛拍了一下桌子,果断地说:“那我们就消灭匈奴使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使命。”当天夜里,班超就带人冲进了匈奴所在的营所,并趁他们不备,将他们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一早,班超就提着匈奴使者的头颅去见鄯善国王,他愤怒地说:“您既然已经答应了我们联合之事,为何有中途变卦接待匈奴使者,如今我们已经杀了匈奴使者,您看着办吧?”

鄯善国王见到这种情景,又吃惊又害怕,立即与汉朝签订了联盟协议。班超的行为传到了其他西域国家那里,因此他们也纷纷与汉朝建立了同盟,班超顺利地完成了使命。

在危急情况下,就应当像班超一样果断,而不要像宋文帝一样犹豫,只有果断决策才能获得成功,否则畏缩不前,就会陷入困境。作为领导者,应当具备深思断决的素质。如今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常常需要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情况,此时,就要求领导者马上做出决策。这时,领导者若稍有迟疑,或优柔寡断,就会贻误时机,造成损失。

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位十分善于果断决策的伟人。在南昌起义时,他果断的决策已经证明。在建国后的和平岁月里,他的果断决策更是起到了非凡的作用。曾经有一次外国使团来中国访问,为了表示对使团的重视,宴会期间使用了珍贵的文物九龙杯。九龙杯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象征,同时也是十分精美的瓷器。当倒入酒时,杯底会出现九条龙,可是没有酒时,这九条龙就不见了。外国使者见到这种稀奇的谷物,都啧啧称奇。可是,当宴席结束时,竟然有一只九龙杯不见了。

服务人员将此事报告了周总理,周总理十分镇定,调出了宴会时的录像带。偷走九龙杯的竟然是外国使团的一位使者,这可愁坏了众人。如果直接去要,将真相公布,一定会使外交受到影响,但是如果不将九龙杯取回来,中国就损失了一件非常珍奇的国宝。大家正束手无策时,周总理当机立断,安排外国使团去观看了一场魔术表演。周总理并交代了魔术师该如何拿回九龙杯。外国使者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魔术表演,当高潮时,魔术师手里拿着一个盘子,上面遮着一块绸子,里面有三个假九龙杯。这时,魔术师说:“我只要枪声一响,想让杯子飞到哪里就可以飞到哪里,如果大家不信,请看——”话音未落,他就朝九龙杯开了一枪,三只九龙杯一下子少了一只,大家正惊诧不已时,他走下台来,走到那位偷九龙杯的外国使者面前,从他的包里掏出了那只真的九龙杯。

这样,九龙杯回来了,不仅维护了外国使者的面子,同时也保住了国宝。可见周总理果断的决策力是多么过人。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能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而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应变力和判断力,立即做出反应,果断做出决策,并迅速付诸实施。

沉着应对解决问题

◎蹇非敌也,敌乃乱焉——《止学·蹇卷七》

【意译】困境不是真正的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放纵乱来。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意译】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危急,或者让人难以忍耐的事情,并不罕见。作为一个领导,在带领着整个组织前进的过程中,更容易遇到这类的情况。而通常,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方法。那么,事情的结果,自然就会由于这些方式和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人在危急的时候,很难保证自己心态的平衡,就很容易有冲动的举动出现。那么,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把本来就很槽的事情办得更糟。

领导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远离叫做冲动的那个“魔鬼”,才能使事情有所转机。《菜根谭》里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具有这种冷静、淡定的心境,在遇到问题时,才能够从容地面对。用自己实际的能力,去处理突发的问题。

唐宪宗时期,就有一位这样的人,名叫裴度。一天,他的属下慌慌张张地向他报告说:“大印不见了。”当官的丢了大印,那可不是一件正常的事儿。一般的人知道后,肯定就急了。可是裴度听了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他对身边的人说:“千万不要对外张扬,就当作没有丢印一样。”大家见他并不是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

而使大家更加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这件事一样。当晚,就在家里摆起宴会,大宴宾客,和大家一起饮酒取乐,逍遥自在得很。正在大家喝得痛快的时候,忽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他的属下便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了这件事儿。可是,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大家始终也没有猜透,为什么他能如此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