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尔巴alba,rd:《对数线性模型之参数解释》,《社会学方法与研究》,第16卷,1987年第1期,第47—77

性别s男i=l,女i=2

5婚姻状况及经历:样本中517%的人声明至今尚未结过婚,206%的人曾结过婚,目前丧偶或离异,有277%的人没有提到自己的婚姻状况及经历。

当代社会学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可以大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一般择偶标准的综合性研究;第二类是对某项择偶标准的具体研究;第三类是对于择偶标准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

第四章研究结果及讨论

样本中承认结交过异性朋友的学生占8%。这一比例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至少受到三种未知因素的影响:第一,由于教师和家长一般对青春期恋爱持审慎或公开的否定态度,调查对象有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否认自己的有关经历,这就会导致承认谈过恋爱的人数低于实际数字。第二,由于青春期恋爱与一般男女同学之间产生好感和亲近难以区别的十分清楚,有些人会将结交一般的异性朋友当做恋爱经历看待,这就会导致承认谈过恋爱的人数上升。第三,还有人纯粹出于幽默感愿意说自己是有过此种经历的,就像有些女人无中生有地指控某人曾强奸过自己而实际上是一种自恋和自我夸大的行为,那样这一比喻也许并不十分恰当。这种动机也会使承认结交过异性朋友的人数增加。如果我们考虑到第一种情况同第二、三种情况部分地两相抵消的可能性,8%这个比例或许是比较接近于实际情况的。根据对中学教师的访问,一位高一年级主任做过大略估计,在一个30多人的班里,男生有五六个、女生有六七个谈过恋爱,差不多占到全班的三分之一。这一估计与问卷调查结果相仿。

在对自变量与依变量相关关系的卡方检定中,先假定一者是不相关的,显著程度规定为05。检定现与是否结交过异性朋友这一依变量相关的因素有:

1性别p=0089。从原始数据看,男生当中有过恋爱经历的过期望值,女生则低于期望值。2与父亲关系p=0078。与父亲关系不好者中有过恋爱经历的过期望值,与父亲关系好的低于期望值。3年龄p=0082。初中生恋爱的过值望值,高中生低于期望值。

1关于青春期恋爱的年龄

在冋答“你认为女生什么年龄开始结交异性朋友比较合适”这一问题时,半数以上548%的人们看法集中在17岁至20岁之间,选择16岁以下的占203%,21岁以上的占249%。平均值是1872岁,标准差为279。对男生谈恋爱理想年龄的看法比女生略晚,集中在18岁以上,17岁以前的只占247%,平均值是1919岁,标准差为291。在承认谈过恋爱的208人中,38人的恋爱经历生在12岁以下,占193%;13岁的35人,占178%;14岁的35人,占178%;15岁的37人,占188%;16岁的31人,占157%;17岁的17人,占86%;18岁的3人,占15%;19岁1人,占05%。平均值为14岁,标准差为169。

根据中学老师们的说法,青春期恋爱确实从小学就开始了。有的老师指出中小学衔接的时间是一个“漏洞”,中间有长达两个月的时间没有事干也没有学校的管束,有些学生就是在这段时间交上朋友的。初一初二的孩子才十三四岁,他们真的会谈恋爱吗?有位老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在他的学校有两个高一的男生为了争夺一个初一的女生打了起来,这个女生不想理睬他们,可她的一位女友却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代她写情书,并说,“人家为你都打起来了,你还不理人太不好了,我来替你写。”不少老师认为,虽然初中的孩子13—15岁好奇心强,刚刚萌的对异件的兴趣十分强烈,又不知利害轻重,因此有时显得比高中生16—18岁还热烈,但那“不是爱情,而是胡闹”。到高中以后,由于懂事了,又有考大学的压力,反而有些收敛,但真正的恋爱却可能在此时生。

表一和表二是影响青春期恋爱的理想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各种因素:

表一表二中的x2是对自变量与依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所作的卡方检定得到的数值;df是自由度;p是显著程度。当p小于05时,两变量之间不相关的假设就被否定了,也就是说,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所谓“期望值”是指假定两变量相互独立不相关时应当得到的频数,因此在我们现两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时,还可以从原始数据频数分布中大略看出是哪一类人在这一变量上过了假定二者不相关的期望值。

从青春期恋爱理想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对比中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言行相悖理想与实际的相悖,如高中生对青春期恋爱理想年龄的看法比初中生要晚,但实际年龄早。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内心矛盾导致理想与行动的矛盾,甚至包含有些人对自己过早恋爱表示后悔的因素

2关于青春期恋爱的动机

在202名承认谈过恋爱的学生中,三项主要动机依次为1在需要时有人帮助433%;2异性的自然吸引力340%;3为了更好地了解另一个人330%。较次要的动机包括“对异性的好奇心”179%;“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134%。此外还有少数人有下列动机;“追求剌激”6,7%;“寻找终身伴侣”62%;“享受人生”46%;“表现自己能够吸引异性”46%;“摆脱父母的控制”31%。

包括没有恋爱经历者在内的研究对象722人对青春期恋爱动机的看法与上述排列次序大同小异,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能够吸引异性”这一动机被排得靠前了第五位。这一变化表达了旁观者与当事人的不同观点,即当事人并不觉得有表现自己的动机,而旁观者却认为他们是在“拔份儿”,显示自己。这一点被许多老师的看法证实。他们认为,不少谈朋友的学生是为了炫耀自己,“女孩子是为了找个靠山,男孩子是为了显示自己。”找靠山也是一种炫耀,有的女生说:我认识的男生多着呢,有人敢惹我,我能叫来一帮人。有位老师用学生的话概括一些女生谈恋爱的动机是“找个厉害的主儿给撑着”。

不能否认,有些比较早熟的青少年已经有了真正的恋差意识,如许多人在问卷上写到目的是想寻求精神寄托,寻求温暧,避免孤独,有人诉说心中的苦恼等等。但即使是这些真正具有恋爱意识的人也极少考虑到结婚或寻找终身伴侣。有位老师转述他班上一位恋爱谈得如火如荼的女学生的话,当老师问她是否打算结婚时,她否认了,说:“哪怕好三天也行,起码我被人爱过。”然而,寻找终身伴侣的动机在青春期恋爱中虽属鲜见,却也不是完全没有的,如前面统计数字表明有62%的人怀有此种动机。当某校一个女生的恋爱被老师劝阻时,她说:“我个子矮,将来不好找对象。”最后虽然两人抱头痛哭分了手,女孩始终对拆散他们的老师耿耿于怀。这种情形似乎确属想寻找终身伴侣的事例。

在问卷列出的十种动机中,有两种同前述所有自变量无关,换言之,它们是均匀分布的。这两种动机是“对异性的好奇心”和“寻求帮助”。这两项恰恰是频率数最高的动机。这说明各种类型本人各方面状况及家庭状况的青少年在恋爱时都可能存在这两类动机。另外八种动机则受到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情况如表三所示:

3关于青春期恋爱中的择友标准

问卷中列举了十种择友标准请研究对象排序,以1为最重要,10为最不重要,得到下列结果序号均值越小者地位越重要。

从这一排序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不约而同地把家庭背景和政治表现放在了最不重要的地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认为这些标准太俗气、太实际,而青春期恋爱的特征先是它的浪漫色彩,它与实际的考虑最是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由于青春期恋爱大多没有长远的打算,因此不必考虑到对方家庭状况这一类对成家才会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对政治表现这一标准太的贬低似乎隐隐透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社会上“文革”后普遍出现的政治冷淡心态不无关系。

中学教师对青春期恋爱中择友标准的看法也认为,学生们文很少考虑所谓“门当户对”的问题。男孩子找朋友漂亮是第一,女孩子更注重对方的才能。当然也有班上最出色的学生互相倾慕的情况,才能容貌的因素兼而有之。总之,青春期恋爱中的择友标准是浪漫情调多于实际考虑。

健康这一标准与诸自变景无关。其余九项标准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表五。

表五影响择友标准的因素

在影响择友诸标准的卡方检定中,一个最有趣的现象是,年龄较小者提到容貌和身材标准的过期望值。它既可能反映了年龄较小的学生还不太懂得其他择友标准的重要,也可能表明他们还不善于掩饰自己心中刚刚萌的对异性的感觉和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学会中国文化中内向不公开表露愿望和压抑把欲望克制下去的特点。但他们的天真在这个岁数上13—15岁还在自由流露呢。如何解释生理上更成熟的高中学生反而比初中学生更不注重容貌身材这两项标准?掩饰有意识的和压抑无意识的的因素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