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苦心劝道: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陛下需忍辱负重力求东山再起才是啊!如果陛下一死了之,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最终得益的还是宋廷。”

李煜此时的立场很是被动,看来势必要屈服于宋太祖。梁炯说罢,便离去了,头也没有回。听梁炯这意思,显然是他看清了自己的搪塞、敷衍之词,李煜这样想着,越想脸色越难看,心情更加沉重,梁炯的话也非常有道理,一味的找理由推辞恐怕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到时候必然会惹怒宋太祖,真到那时候可就真的连累了这一国的百姓。

不管在场的大臣怎么骂,卢多逊都是不痛不痒,他若无其事的坦然应对道:“诸君莫怒,听在下一言,自古以来这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我大宋皇帝恩威四海,早已令四海臣服,既然江南国已向我大宋称臣,那么天下就只有吾主这一位皇帝,在下与江南国主之间,只是上官与下官的关系,并无君臣之说,试问在下何以要以君臣之礼拜见上官,岂不是对吾主的不忠?”

宋太祖见南唐又是进贡金银,他早已觉得不新鲜了。

李煜听此一言,方才觉察到事情的严重性,弄不好也许会死无葬身之地。李煜被几位大臣的话吓的脸色煞白,连坐朝的勇气都没有了,他又想到逃避。

宋太祖听罢,龙颜大悦道:“既然如此,何不早早归顺我大宋!你江南国既为我大宋属国,江南国的子民也就是我大宋的子民,朕对待江南百姓必当一视同仁!自古以来,这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朕既然贵为天子,尔等必当尽早归顺,焉有不从之理!”

徐铉到底是拗不过李煜,准备转身离去。离开时,义愤填膺的道:“无道昏君,历朝历代那个皇帝不是因为迷信仙佛、长生最后成为亡国之君的,难道你也想步他们的后尘嘛!”

李煜就这样在大理寺衙门里面忙碌了一天,将大理寺堆积的陈年旧案全部清理完毕,他已经累的腰酸背痛了。经过一整天的清理工作,大理寺的牢房一清而空,已经没有多少人犯了。剩下的只是一些无头公案,这些案件大多理不到头绪,很多都死无对证了,只好暂时关押在牢里。其他犯人能杀的便杀了,该配的便配了,被冤枉的便都无罪释放了,李煜的这些成果让大臣们都看在眼里。

徐铉和韩熙载都是忧国忧民的角儿,见李煜这般颓废,其实心里最着急的还是他们。尤其是韩熙载他不仅是兵部尚书还兼负着国史的编修,历史都是他在写,他对李煜这个君主,自然能品出百种滋味。徐铉和韩熙载两位大臣执着的跪在李煜的面前,用一双乞求的眼睛看着李煜。

听到周嘉敏的话,他连头也不抬的安慰道:“女英啊,再等一会儿啊,就一会儿,马上就要好了!你就等着看朕的杰作吧!”

朝中大臣一听到李煜说出这样的话纷纷显出一副大吃一惊的样子,表示对李煜的做法不予理解,大家都对这个国君失去了信心,感觉他是烂泥扶不上墙,便纷纷摇头。

韩王当众给这个目中无人的掌柜来了个下马威。

落魄老人见二人一唱一和的为皇帝开脱,便心生诧异,道:“哎,我说几位,你们该不会是皇帝老爷的亲戚吧,为什么总是为皇帝老爷说话?!”

南汉皇帝刘晟再也听不下去了,很不耐烦的道:“快滚,滚!”

老太后一脸忧虑地道:“皇儿啊,现在咱们的大唐内忧外患,你可不能掉以轻心啊!咱不能总是向大宋进贡,这样一来我大唐百姓民不聊生,时间一长国将不国势必会招来横祸啊!母后就要走了,以后不能再从旁协助你料理国事,只是希望你今后遇事要斟酌行事才好!母后可不希望我大唐皇族全部落入大宋贼寇之手啊”

自从周后娥皇病逝以后,李煜曾很多一段时间沉浸在悲痛的长河当中。他的生活也因为周娥皇的去世而变的没有了规律,虽然他曾与娥皇之妹周嘉敏偷情,但娥皇死后,李煜深感愧疚,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疏远了周嘉敏。这可能是李煜在为自己的用情不专赎罪吧,他可能是良心上过意不去,辜负了娥皇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所以,昭惠后离世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李煜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茶饭不思的,将对周娥皇的思念之情全部转移到了繁杂的公务上,不断地批示着大臣们送上来的奏章,以此来消磨时间,好让自己的相思之苦减少一点。只有投入到忙碌的工作当中,才能让自己分散注意力,不去胡思乱想。他对周娥皇的深情,事后在他写的一《采桑子》的词中表现出来:

李煜痛哭流涕,激动不已道:“不,不,朕只要娥儿,除了娥儿谁也照顾不了朕!”

户部尚书冯谧得到李煜的支持以后,满心欢喜道:“臣领旨。”

韩熙载指着这些金银和绸缎,望着宋太祖有意挖苦道:“我大唐偏安一隅,不及天朝上邦,也实在拿不出什么稀世珍宝,也就只有这些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进贡给陛下了!天朝虽大,但毕竟不如我江南富裕,这些钱就送给陛下吧!陛下常年征战,想必国库存银也所剩无几了吧!”

就在后主李煜即位的同一年,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和国后周娥皇的第二个儿子李仲宣出世。次子李仲宣的出世让李煜信心倍增,这一年他继承大统,随后举行了大规模的封禅大典,对自己的母后和妻子都进行了加封,还封赏了有功于南唐的文臣武将。这些都不算什么,虽然继承大统当了一国之君,但他却无心当这个国主,即位之后,每天都郁郁寡欢。当了一国之君肩上的担子也变重了,每天都忙于国事,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整天和妻子周娥皇吟诗作对、谈情说爱,这些对一个帝王来说都是很奢侈的事情。直到次子李仲寓的出世,让李煜重新找回了信心,尤其是在他登基的这一年出世,对李煜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李煜认为这是上天厚恩于他,才让他李唐家人丁兴旺,这也让他有了继续当好国主的信心。李仲宣,小字瑞保,是南唐后主李煜次子,出世后被李煜封为宣城公。李煜这两个儿子李仲寓和李仲宣可能也是遗传到了家族的优良基因,从小就很聪明,在才艺方面尤为突出,除了基因遗传外,很多程度上是受到了李煜和周娥皇的影响。在李仲宣三岁的时候,就能将孝经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宫中太监、宫女对李仲宣都是特别的喜欢,昭惠国后周娥皇尤为疼爱次子李仲宣,对他更是悉心教导、呵护有加。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太子李弘冀死,皇六子李从嘉被升为吴王,参知政事,居东宫,成为准太子。然而,后周内部也在这年生了变化,自从周世宗柴荣死后,新主继位便丢了权力,权力此时已掌握在别人手中。在这里,我们要详细介绍一个人他就是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赵匡胤对后来的李从嘉影响很大。赵匡胤是汉人,祖籍在河北涿州。他本身就出生在军人世家,父亲是赵弘殷。周太祖郭威在位时,为周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在此期间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柴荣继位以后,赵匡胤官升殿前都点检。公元960年,赵匡胤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规模南侵,领兵出征,将后周的兵马笼络到自己手上后,便动“陈桥兵变”,在手下部将的怂恿和推崇下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王朝,定都在开封,随即改当年年号为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从此,南唐便奉宋为正朔。后周世宗柴荣病逝以后,柴荣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时年才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辅政大臣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继位以后,鉴于赵匡胤是三朝元老,尤其重用和依仗赵匡胤,赵匡胤恃宠如骄,已经不能让他安分守己了,再也不愿意对这位幼主听之任之了,于是,便萌芽了皇帝梦。这才让赵匡胤有了动“陈桥兵变”的勇气,当然这也离不开他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匡义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