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黎民百姓,为了江山社稷,他只好站出来,大臣钟谟再一次斗胆向元宗皇帝进谏道:“臣冒死向皇上进言,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之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

李弘冀彻底的疯了,他将挂在窗前的佩剑给拔了出来,向有人影的地方乱砍、乱刺,凶神恶煞的李弘冀一边砍着一边喊道:“滚出来,有种的就给我滚出来!我告诉你,我不怕你!你要是不跟本太子争夺皇位,我又怎么会害你,你既然要跟本太子作对,你就该死。”

作为天子的李璟一向称孤道寡,他的内心是孤独的,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没有办法跟大臣们讲,现在六皇子李从嘉来了,他真想对着自己的儿子诉一番苦。

此时的南唐可以说是亡国在即,也许元宗皇帝真想找个人为他分忧,但是望眼满朝文武却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说句话,君臣之间就这样僵持着,干耗着。面对势如破竹的周军,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显得束手无策,一个个将头埋的很低,甚至都不敢抬头看元宗皇帝的眼睛。元宗皇帝李璟此时方才大彻大悟,大臣们之所以不敢一言,显然是被勇猛的周军给吓破了胆。此时的南唐已经到了蜀中无大将的地步,若贸然兴兵还是会自讨苦吃,难免会吃败仗,因为周军已不战而屈唐国之兵。南唐的这帮文臣武将们,还没有跟周军交战就已然没有了士气,将士们军心一散,怎么可能取胜。李璟深深的意识到了这点,他大唐的军队之所以节节败退,连吃败仗,是由于缺乏良将,将士们缺乏与敌军较量的勇气,无论敌军战斗力如何,将领怎样,但唐军先在气势上就输给了周军。对于这点,元宗皇帝李璟开始自我反省。

李从嘉还没有看过孩子,就直奔周娥皇而来,这让周娥皇很感动,证明在李从嘉的心里,周娥皇比孩子重要。李从嘉也并没有因为做了父亲,就忘乎所以,将爱妻抛在一边,反而更加对周娥皇关怀备至。

周娥皇见李从嘉如此痴情,便也不忘赞美六皇子几句,她羞涩的看着李从嘉,轻声细语道:“殿下大才,为妻仰慕已久,但一直未能有缘蒙面,直到皇上大寿,才一睹殿下风采,让娥皇也深感敬佩。殿下之才,当今世上恐无一人与殿下相比。为妻能嫁于殿下,也是为妻的福分!”

英明神武的元宗皇帝自然不会信以为真,便接着追问道:“仅仅只是为了给朕助兴吗?真的就没有别的原因?!”

元宗皇帝感恩戴德的道:“周爱卿啊,你是我大唐的功臣,大唐自建国以来,加上朕在内你曾效忠过两代君王,为我大唐立下赫赫功劳,皇儿为你斟酒是应该的,朕感谢你这些年来一心一意的辅佐朕,才有今天的大唐盛世,爱卿之功可昭日月,朕铭记于心。来朕敬你一杯聊表心意!”

元宗皇帝李璟气急败坏,将碗筷一摔,扬长而去,其实李从嘉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太子猜忌他,就是故意说给李弘冀听的。

小从嘉再一次跪送李昪,并道:“从嘉恭送皇爷爷。”

李璟冲进了屋子,连忙伸出了双手,朝稳婆喊道:“来,来,孩子让我抱抱,天佑我大唐,我李璟又添一子!”

与五代一时期的还有十国。十国政权由于盘踞中原以外,故不作朝代。十国之一前蜀开国皇帝王建,许州今河南舞阳人,少年时期本为地痞无赖,以屠牛贩私盐为业,当地人称之为“贼王八”。黄巢起义期间投身唐军,长安沦陷后他奋不顾身保护唐僖宗安全。后来被唐僖宗封为四川节度使、壁州刺史,唐僖宗收复长安后,王建升任御林军宿卫将领。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唐僖宗再次逃往兴元今陕西汉中,任命王建为清道使。王建盘踞蜀中,势力逐渐向四周扩张,最终不满梁政权,自立为皇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疆域包括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高祖王建、后主王衍二帝,享国三十五年。

然念先世君临江表,垂二十年,中间务在倦勤,将思释负。臣亡兄文献太子从冀,将从内禅,已决宿心。而世宗敦劝既深,议言因息。及陛下显膺帝箓,弥笃睿情,方誓子孙,仰酬临照,则臣向于脱屣,亦匪邀名。既员宗祊,敢忘负荷。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方主一国之生灵,遐赖九天之覆焘。况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宴安,得从康泰。

然所虑者,吴越国邻于敝土,近似深雠,犹恐辄向封疆,或生纷扰。臣即自严部曲,终不先有侵渔,免结衅嫌,挠干旒扆。仍虑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曲构异端,潜行诡道。愿回鉴烛,显论是非。庶使远臣,得安危恳。

后主李煜向宋太祖赵匡胤上书的这篇表文大意是:臣只是诸多皇子中的一子,实则惭愧自己非出类拔萃之人。自从攻完学业以后,却有心脱离尘世,向外世外的生活,不愿意卷入皇家争斗当中,更加不稀罕什么功名利禄。但从小受到祖父、父兄庇护,喜欢安逸自在,更加向往那种闲云野鹤的生活。一向仰慕先贤伯夷、叔齐的高尚德操。臣以诚恳之心上报先君,并非虚词假话,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只因父兄相继于臣之前去世,按皇子主次顺序以此后推,先世认为我为人正直,既是长子又是嫡子,因此让臣掌管国事。先君去南昌以后,让臣以太子之尊留金陵监国,以储君之职授予监国和抚军权力。臣担心能力不够,常常勉励自己。父兄去世以后,臣不认为这是上天对臣的惩罚,子承父业,不敢隐没本性。先帝建立江东基业,已有二十年矣。先帝当政期间,日理万机,身心疲惫,请求解除背负。臣兄长文献太子从冀,本来即将要继承皇位,臣也已做好归隐打算,但是世宗劝说已久,先世上表论因此终停。陛下恩威四海,臣深感陛下恩情。臣将告诫子孙,投靠并报答陛下的统治。我乐意舍去王位,也不求什么名分。既然继承祖宗之庙,怎么敢忘记祖宗托付之责?臣只想恪守本分,奉大宋为天朝。臣掌管一国生灵,依靠着陛下恩泽才能生息。而今陛下笼络各国,广施仁义,必将继往开来,开创新的太平盛世。但臣忧虑的是,吴越国与臣国接壤,两国结怨已深,臣总是担心两国会因为边界问题而大动干戈。臣必须整顿军纪,以防不测,但绝对不敢有侵略行为,以免造成生灵涂炭,从而冒犯陛下。臣仍然担心朝中有挑拨离间的奸臣挑起是非,希望陛下能够明察秋毫。明论是非,但愿让远方之臣,实现安定的恳求。

后主李煜继位后向宋太祖赵匡胤上书的这篇表文让宋朝皇帝很满意,既然南唐已奉宋为正朔向宋称臣,再加上李煜给赵匡胤的这篇述职表文言辞恳切,宋太祖已无法再挑剔李煜的不是。赵匡胤的讨伐重点已不再是南唐,他便将注意力投向了其他国家,这也是李煜的高明之处,他的文采着实让人佩服。既然赵匡胤的讨伐重点不再是南唐,那么南唐也能安享一隅。自此以后,李煜每年派出使臣出使大宋,向宋称臣进贡,因此,李煜主掌南唐可以相安无事十多年。

就在后主李煜即位的同一年,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和国后周娥皇的第二个儿子李仲宣出世。次子李仲宣的出世让李煜信心倍增,这一年他继承大统,随后举行了大规模的封禅大典,对自己的母后和妻子都进行了加封,还封赏了有功于南唐的文臣武将。这些都不算什么,虽然继承大统当了一国之君,但他却无心当这个国主,即位之后,每天都郁郁寡欢。当了一国之君肩上的担子也变重了,每天都忙于国事,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整天和妻子周娥皇吟诗作对、谈情说爱,这些对一个帝王来说都是很奢侈的事情。直到次子李仲寓的出世,让李煜重新找回了信心,尤其是在他登基的这一年出世,对李煜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李煜认为这是上天厚恩于他,才让他李唐家人丁兴旺,这也让他有了继续当好国主的信心。李仲宣,小字瑞保,是南唐后主李煜次子,出世后被李煜封为宣城公。李煜这两个儿子李仲寓和李仲宣可能也是遗传到了家族的优良基因,从小就很聪明,在才艺方面尤为突出,除了基因遗传外,很多程度上是受到了李煜和周娥皇的影响。在李仲宣三岁的时候,就能将孝经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宫中太监、宫女对李仲宣都是特别的喜欢,昭惠国后周娥皇尤为疼爱次子李仲宣,对他更是悉心教导、呵护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