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是,在上下班的线路上,有一个很大的公园,大部分路程,我可以横穿在公园里。

时常想死。

大家可以百度查:今天的版本,和过去的,绝对是两本书了。

但是,大多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

他的头如丝绸般光亮柔软,眼睛如黑夜里的明星,脸庞如白玉雕琢,他对人礼貌又乐于助人,村里的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不喜欢他。1

鲍尓蒂就此否定了尘世的国家﹑现实的历史他和宁芩一样因此而烦恼和现世的幸福。找到了真实的绝对价值,那就是上帝的神性的爱,它是幸福之源,只有通过神性的爱,人才有可能拥有幸福。同时人必须通过神性而拥有神性,因此人必须祈告上帝的救恩。只有上帝天生自足地具有完满的神性。鲍尓蒂心中的悲哀、困惑、绝望一扫而光。爱以神圣的契约使人结合,爱不仅统治着苍天和大地,也统治着人的心灵。还有什么可哀怨愤懑呢?

狂人回到了苦难与荒诞的世界,极其孤独地承担他的使命,开始站在验的立场上,追问真理,呼唤神性,寻访神灵隐去的路径。

——宁芩《等候光的时候》

《现华南虎》初露兽性端倪;《艳遇的夏天》时而真诚,时而戏拟,越到结尾处越荒诞地失真,在审美权重上难以平衡《魍魉乡村》亦是如此;《魍魉乡村》中对兽性的展示更是肆意泛滥﹑一览无余。尽管作者借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外壳,但却无法让人感受到与略萨、马尔克斯这些拉美的“魔幻大师”有多少在美学上相似的孤独。当然这种对兽性的抒写,可以看成是作者的神性的视点所在,即——“置身神界看人界”,用神性的终极观点透视人世的一切罪与罚,爱与恨,救赎与毁灭,并把这一切归根于神性的丧失。然而就其对兽性抒写本身,却有极大的问题。作者始终以客观、冷漠、无动于衷态度,来看待人类这些最原始的本能,并用类似外科手术式的方式解剖、放大、聚焦、细描欲望的冲突,感官的泛滥淹没了灵性的思考,使本该张力无限的文本本身,变成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庸俗简单的注解。由于这些小说中人物缺乏自省的勇气和自我救赎的态度,而且作者是秉持着“不如让丑恶来开垦,看它能造出怎样的世界!”一种闻一多式的绝望的暧昧的态度,不曾为他的人物神性的救赎之路,使得他所要表达的和表达出的形成了“悖论”

《狂人笔记》的结尾段让药毛骨悚然,不忍触目:真的不愿想象一个人被电流强制“洗脑”的过程。被“洗脑”后的狂人会安静下来,会忘掉他所惊疑和焦躁不安的一切,但,狂人所惊疑、所焦躁不安的一切,会随了狂人的安静而悄然消失吗?

丑丑,你在天堂好好的等我,我在尘世的日子,可能也不多了。

丑丑,尘世的事,我实在无能为力了,我只能忍受。实在忍受不了了,我去找你!

丑丑,你永远是我最爱的最快乐的最活泼的最阳光的狗狗!

丑丑,你在天堂里一定要快乐!

我要告诉尘世的人,公元2013-11-5晚上7点10分许,在广州市建设大马路设计院与逸雅居间的斑马线附近,我最最可爱的狗狗丑丑,被一辆轿车辗压而死,车主连车停都不停一下。我惊呆了,只有哭泣,是旁人告诉我,那车牌,是A4641或者A4146或者41A46……我哪能记得这些呀?!路口有摄影头呀!!!警察一查,就大白天下,可是,警察叔叔说,要先出示丑丑的牌证,还有是购买丑丑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