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祈盼天神,让我明天不要再醒来。

本书有一小部分曾过江山文学网和榕树下,另一笔名是“狂飙为我从天降”,但,那只是我构思的一部分,的文字不到10万字,此次,草稿就过20万字,是我当初构思的全部,绝不是过去的样子,所以,我选独家。

2、你是医生吗?

继十九世纪的尼采喊出来“上帝死了”以后,二十世纪的福柯又宣布“人死了”,于是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审美主义泛滥于世,造成人类精神的空前混乱与恐慌。然而仍有不少思想家和哲学家认为,只有当思想和生命与某种神圣的东西连在一起时,人本主义才有基础,如果人本主义听其无神论的虚无主义推至逻辑的极端,它必将以自我毁灭而告终。

一度“先锋”的作家北村,在写出了大量的先锋的小说后,开始对其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母题:逃亡、归乡,鼓噪、迷津等提出质疑——安置灵魂的国度在哪里?他在《我与文学的冲突》中痛苦地写道:“我的写作跟不上我的思想。”。他扪心自问:我到底写什么?我凭什么写这些?我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然而“先驱者”的悲哀也在这里。茨威格曾经这样评论尼采:“英雄的用武之地没有天空,伟大的演出没有观众,思想的寂寞出最吓人的呼喊,四周却是一片沉寂,永远的沉寂。这是尼采的悲哀,同时也是先驱者的悲哀!”。狂人的这种以真和善为基石所构筑神性价值夙愿,注定也要面临这样的悲哀处境。

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狂人笔记》是当今网络文坛有可能出现、且已经出现的最好的、最具有魅力的小说文本之一,套用余光中先生的一句话,这是“一部厚重的书,一份分量够重的灵感!”。由于它是由特殊的艺术材料制成,中间杂糅着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戏拟、反讽后现代技巧,使得文本艰深晦涩而疯话连篇、“鬼”气十足,不少读者对其望而生畏。其实,《狂人笔记》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甚至还有启蒙主义的影子。我们知道这是宁芩在向鲁迅以及西方那些现代派大师们比如斯特林堡致敬。《狂人笔记》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只有一字之差,同样写一个“疯子”的故事,结构形式一个笔记体一个是日记体。另外,在精神上宁芩也是秉承鲁迅之风,把锐利批判的锋芒从历史、现实、道德层面上升到文化哲学层次。由于篇幅的差异,《狂人笔记》比《狂人日记》涵盖了更深广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以及心理现实内容,前者比后者更自信、更专注、更蛮横。恕笔者妄下结论,站在巨人肩上,一切皆有可能!同样,就“鬼”气十足而言,《狂人笔记》和西方表现主义大师斯特林堡的剧作《鬼魂变奏曲》也具有可比性。两者皆具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都是写人间的苦难,揭示人间阴暗和人性的丑恶;前者以疯子与鬼魂对话,后者是鬼魂的自言自语;在主题意蕴上,《狂人笔记》探讨“关于人性,关于精神探索,关于政治黑暗,关于戕害,关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荒凉孤独寂寞,关于生存之道等等”夜雨寄北语,《鬼魂变奏曲》则直接得出:“世界是疯人院,是妓院,是停尸场”的结论。

在一个技术主义蔓延的时代,在一个神袛消失、信仰湮灭的时代,在一个历经纯粹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又转而为实利、金钱和欲望统治的年代,一个个体乃至一个民族应如何重建它的心灵支点和精神家园?应该如何找寻它生存的终极意义和哲学彼岸?这是每一个面对灵魂写作、面对经典写作和精英写作者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和文学担当。

也许是药活得过于百姓,总觉得人的世界,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因事业、家庭和情感而生,于是,药寻迹狂人之“狂”,自然也是从这三方面着眼。

那天早晨,和平常一样,我上班经过公园,坐到湖边的一张空石椅子上抽烟,看荷花,想心事,想怎么安排即将来临的一天的工作……

突然,一个老太婆跑过来,对我说:请你别在这儿吸烟,好不好?

实话实说,她的语气还算温和的。

我先观察了一下,原来,老太婆和他的老伴正在离石椅不远处架起长枪短炮的,对着一湖的荷花,搞摄影创作呢……

我说:这个……这个……

老太婆生气了:你这人怎么这样,一点尊老敬老的道德都没有,看你戴个眼镜,也是个斯文的样子……

老太婆这么一罗索,搞得我一大早的,情绪就崩溃了,我大声说:喂!喂!喂!你也太过份了!这里是公园!这里不是学校医院餐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法律上,各种规章制度上,都没有说不准在公园里吸烟!

我这么一吼,老太婆倒忙给我赔礼了: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老太婆悻悻的退了回去。

我稳稳的坐在那湖边的石椅上,一个人目空一切的,继续抽我的烟。

那些烟雾,确实随风丝绸样的飘向那对老年夫妻所在的地方,也确实影响了他们的摄影创作。

可是,我当做没看到,抽完一支,又一支……

那老太婆和老头,挪动他们的长枪短炮,到我的上风的湖边,继续他们的摄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