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效仿天的形象而产生的,人是天的副本,而天是人的“曾祖父”。所以,人与天是同类的,而“同类”事物之间会出现相感相动的现象,所以,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相互感应的关系,这就是所谓“天人感应”。

在西汉初期的70年时间里,儒学的展较为缓慢。虽然辕固生、申生等儒生利用机会先后向黄老道家的地位起挑战,尝试着以各种方式抬升儒学的地位,但是终因时不我与,纷纷饮恨败了下来。直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真正执掌了大权,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的改观。

而让刘邦对儒学的态度生决定性变化的,是他手下的重要谋臣陆贾。平定天下之后,刘邦志得意满。不料手下的陆贾不识趣,经常跑到刘邦面前讲述一些《诗》、《书》的道理。刘邦感觉很扫兴,骂道:“老子是靠骑着战马打的天下,跟《诗》、《书》有什么关系?”陆贾毫不示弱,回应道:“陛下您是可以靠骑着战马打天下,但您能够靠骑着战马治理天下吗?当年商汤和周武王依靠武力夺得天下后,马上转而用文治的方法治理天下。文武并用,这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之法!”接着,陆贾又列举了历史上夫差、智伯以及秦的反面教训,指出:“秦王朝之所以迅败亡,正是因为它‘居马上治天下’!倘若秦统一后能调整政策,以《诗》、《书》、仁、义之道治理天下,恐怕您想代秦而立就没那么容易了!”一番话把刘邦说得哑口无言。刘邦虽然有些无赖习气,但却很有胸襟,闻过能改。于是,他命令陆贾将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写成12篇文章,并整理成书,这就是《新语》。

说起秦代的儒学,自然让人联想到“焚书坑儒”。所以,有必要先了解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从人们的现实处境出,荀子提出人性就是我们人与生俱来的样子,情感和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又由于这些情感和欲望容易失控,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荀子将人性界定为“恶”。

孟子的“养气”思想不只针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更指向人们的宇宙生命。为此,他提出了“天爵”和“人爵”的概念。孟子说,在现实中,人的价值可以通过他是否在社会国家中获得认可来判断。我们常听人说“望子成龙”、“出人头地”,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爵”的价值观念。孟子认为,人们除了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民”之外,更应该是生活在宇宙天地之间的“天民”!而“天民”也有评价标准,那就是“天爵”,是人们在宇宙天地之间所获得的成就。相对于“人爵”,孟子更加看重“天爵”。他认为“天爵”才是人们最真实、最重要的身份。

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也是曾子的学生。据说,儒家重要的经典《中庸》就是子思晚年所作,经思孟学派整理,在战国后期成书。

有子也有点冤,试想孔子的思想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有谁能够取代他呢?最后,大家只好放弃了选一个新的精神领袖的打算,这也宣告儒家维持统一局面的努力失败,逐渐分化为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