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ri来到皇宫门口等候的时候,人人都亲热的上前打这招呼,但大多都存有忌惮之意,只要上了考场他们就是以毛笔对战的敌人了,而且在他们眼中李翔算是劲敌。

京师风云暗涌,却又风平浪静。鳌拜与康熙斗了一场,以鳌拜胜利告终。

大殿门口等候宣召的几名太监走进来,有条不紊地拾起散落在地的奏章书本,笔墨纸砚,整理完毕后他们向康熙躬身行礼,这才静静地退了出去。

纳兰明珠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文人,并没有满人的粗狂,反而文质彬彬,一副翩翩君子的模样。他出身满洲贵族,纳喇氏,正黄旗人,但他的身份却没有给他带来多少便利,反而让他仕途一片崎岖,皆因他娶了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英亲王阿济格战功无数,但狂妄自大,自多尔衮死后便无法无天,较之鳌拜还要猖狂三分,最后更是意图谋乱夺政,让顺治诛杀。

康熙先是暗怒:尚之信还是那么不知好歹,噶礼更是屡教不改,暴戾依旧,但听诸葛正与桂仲明分别教训了此二人,心中也涌现一股幸灾乐祸的感觉,道:“这两人跋扈成习,受点教训也好……子清,你觉得诸葛正为人怎么样?”

这中年文士更是了得,他姓顾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氏,当今世上最具盛名的大儒。他原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明末动乱之际,高呼“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毅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不数ri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四万,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顾炎武道:“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李翔若有所指的问道:“曹兄似乎很仇视这个噶礼,他曾犯过死罪?”

哪知李翔如附骨之疽,竟然紧跟而上依旧靠在他的身上,就仿佛他们彼此都没动过一样。

他不比曹寅,曹寅与李翔虽见过面,但只是觉得当时的李翔口才极佳,过后也不会花心思去记,在脑海中只有一个模糊的容貌。如果再次遇到李翔乔装后的样子,能够回想起来,但现在这幅真实的模样,与他记忆中的道人相差太大,两则结合不到一起去。

便因如此,对于桂仲明的实力,李翔有着十足的把握。

他们在云台顶处流连忘返,不舍得离去。

只要对方稍减速度,他便能随即追上,取得领先位置。至于会不会撞到人,那完全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他在京师骑了六七年的马,让他撞倒、撞死、撞残的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一点事儿也没有。

桂仲明也无反对之意。

“第一招,‘太白敬酒’。”

他就如一个醉汉,跌跌撞撞,摇摇摆摆,却给人一种挺拔、轻盈、潇洒的感觉,然而一招一式又是出人意料,就连不擅长武艺的李翔都能看出傅山耍的是一套极其高明的拳法。而且是一套很熟悉,是后世几乎家喻户晓的拳法……醉拳。

而汤士弘不同,在与汤士弘聊天的时候,便听他说过小时候为了做实验而忘记一切的故事。李翔当时就知道汤士弘在化学上就是一个痴儿,而且很有天赋,只是因为身在清朝,身在这个不重视科学的朝代,埋没了他的天份。

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在与以汤若望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察觉出东方文化已经落后,不顾世人冷眼,加入天主教虚心的学习西方文化,并且将汤若望推荐给崇祯皇帝。

李翔笑道:“什么也别做,太师已经是权倾天下,大清都在您的掌骨之间,已经做的够好了。只要多多留意皇上,处处提防,让他找不到对付太师的机会,太师便永远是赢家。”

鳌拜不屑的撇了撇嘴道:“四书五经是什么东西,汉人的玩意学他做什么。先生放心就是了,主考官是我的好友,你去考场睡一觉。至于答卷我会安排,保管你考个会元。”

朱之臣身为二品大员,但在清王朝里,就是一个打酱油的,正事没有多少,到处捧康熙的臭脚,没有人脉什么,他到现在甚至还不知道李翔是鳌拜罩着的。只是认为李翔与吴应熊有些关系,官员玩忽职守的原因是因为吴应熊在从中作梗。

李翔送走了鳌拜,问桂仲明鳌拜的武艺如何。

李翔突地从梦中惊醒,头疼欲裂,回想着梦中景象,发现了罪魁祸首:百灵儿仰着身子半身睡在床沿上,头以他的肚子做枕头,双手左右摊开,一手搭在船尾,另一手在床头,正好将他的鼻子嘴巴都捂了住,让他只能依靠一点点的缝隙呼吸。

怕死叛国,固然丢脸,但对于他自己而言,也算保住了一条小命,踏踏实实的苟且活着也就是了。非要不安分的站在前台,想尽办法给已经丢尽的节cāo,找一个理由,证明自己节cāo依旧。

吴应熊带着李翔来到了东市最豪华的酒楼之一……天然居。

李翔看着长街外,十多辆装载满满的马车,目光深邃,再次感慨鳌拜手段高明,他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比起漫无天地的乱吹,这种物资奖励才是实在的。

康熙让曹玺平身,亲热问道:“曹爱卿此时来见朕可有要事?”

此刻李翔真恨不得掴自己几个耳光,让自己嘴贱,但转念一想,觉得没有必要太过在乎:就快到年底了,还有五个月就是鳌拜、康熙对决的时候,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的计划根本不足以达到预料的效果。

缅甸与清朝互用友好,但实际上清朝得不到缅甸多少好处。真正得利的是吴三桂,清朝禁海,使得他国商人不得不通过缅甸与清朝贸易。缅甸与云南相邻,贸易所得皆归吴三桂这个藩王。

李翔他们顺着人流来到了京师东部,终于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国都的繁华。

姚启圣道:“扩大事件,将今ri之事,严重化,让满人无暇顾及我们这一群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