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板深受鼓舞,立即调集了所有可以筹集的资金,亏本卖掉了股票,提前兑换了债券,买了救治树木的药品和树苗,开始修复病树、重新补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护养,咖啡树终于恢复了生机,补种的小苗长势很好,都挂上了红彤彤的果子。眼看就要丰收在望。

1982年,时年17岁的小裁缝周成建在浙江青田县开办了一家服装厂。一单大生意泡汤后,周成建背上了2o多万元债务,企业只得倒闭。“当时冲动、不成熟,也没经验,业务、营运什么都不精通,稀里糊涂就赔光了。”周成建谈起这段2o多年前的创业经历时说,失败对他有非常大的影响,最大的教训就是“以后做事之前一定要想好再去做,不能稀里糊涂的就去做”。为了还债,周成建加入了在温州妙果寺服装市场练摊的个体户大军,辛苦两年下来终于将债款还清。1992年,周成建抓住风雪衣风靡全国的机会,赚了几百万,这第一桶金为他日后的展奠定了基础,也确立了他专注于服装产业的事业展方向。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1997年,泰国突然爆一场货币危机并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危机中,大多数东亚经济的货币和资产价值跌落了3o%-4o%。东亚地区的银行和企业陷入空前的财务困境。泰国、印尼和韩国不得不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到1998年,所有受到影响的经济,包括金融和企业素质相对良好的新加坡和香港,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香港的许多房地产公司大肆抛售楼盘,导致房价再一次急剧下跌。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实业处危不乱,不但不卖一处房产,反而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两年以后楼市大升的时候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13天后,他的银行账号里收到了三笔总共1582o元的汇款。两个月后,他赚进了1o万元。这是他经商的“第一桶金”。又过了短短几个月,他变成了百万富翁。接着,他潜心研究出新一代汉卡产品。并把所有的资金投入到广告和销售网络的铺设中。而三年后的1993年,他所创办的巨人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达36亿元,成为排在四通集团之后的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又过一年,巨人公司一次性就投放了1亿元的广告费进入保健品行业,从而迎来了第二个增长高峰,史玉柱个人也位列《福布斯》大6富豪第8位。并获得珠海市政府的特殊奖励,成为全中国知识青年的偶像。

从此,我就成为了一个案例收集的有心人,开始从杂志、网站、各种媒体、各种书籍中寻找案例(主要是企业商业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我现各种案例如同断了线的珍珠,散落在四面八方,要一下子列举1oo个或者更多的典型案例,确实有重重困难:在现实中,很多的案例观点不鲜明,主题不清晰,举证缺乏生动性和有效性。同时,我在收集各种案例的过程中还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经济也充满了哲理因素。自古以来,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商理——经商之理,早就被我们的先辈尊为“商贾之道”——经商的规律,在许多成语中得以体现:如业精于勤、事半功倍、聚沙成塔、先制人、别出心裁等等,一时不胜枚举。

伴随着产品先入者的优势被削弱,管理上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在渠道建设方面,不论进入哪一个城市,不论什么职位,旭日集团都从冀州派遣本地人马。但是管理这些网点的制度规范却很滞后。总部与网点之间更多的是激励机制,少有约束机制。集团采取按照回款多少来考核工作。有报道说,有些从集团派出的业务人员为了达到考核要求,私自和经销商商定:只要你答应我的回款要求,我就答应你的返利条件;可以从集团给你要政策,甚至允许你卖过期产品。更有些业务人员,主要的精力,除了催款和许诺,就是和经销商一起坑骗企业。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旭日集团开始了变革。变革的力度可以用“大破大立”来形容。第一步是企业高层大换血。目标是将原来粗放、经验主义的管理转为量化、标准化管理。集团引进了3o多位博士、博士后和高级工程师,开始接手战略管理、市场管理、品牌策划和产品研方面的工作。其中集团的营销副总经理就是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原销售主管。第二步是把1,ooo多名一线的销售人员重新安排到生产部门,试图从平面管理向垂直管理转变。集团总部建立了物流、财务、技术三个垂直管理系统,直接对大区公司进行调控,各大区公司再对所属省公司垂直管理。这样人员调动是集团成立8年来最大的一次。第三步是把集团的架构重新划分为五大事业部,包括饮料事业部、冰茶红酒事业部、茶叶事业部、资本经营事业部、和纺织及其他事业部,实现多元化经营。令人想不到的是,大刀阔斧的变革并没有让产品的市场表现有所好转,相反,组织内部却先乱了。

在“空降兵”进入集团并担任要职后,新老团队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国外来的“洋领导”移植的成功模式在元老那里碰壁,元老们的经验之谈在新人那里触礁。由于公司最初没有明确的股权认证,大家都不愿意自己的那一份被低估,元老们心里想的是“当初我的贡献比你多”,而新人则认为“今天我的作用比你大”。旭日早高层大幅调整之后,又把1,ooo多名一线业务人员调回生产部门,单从这一点就能想象出变革带来的震荡有多大。人员的调整不仅关系到个人利益的重新分配,更重要的是,它关乎销售渠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于是矛盾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企业出现了混乱。

自2oo1年,如日中天的旭日升开始明显地滑落,2oo2年下半年,旭日升停止铺货。一度风光无限的“旭日升”渐渐成为人们脑海中的一个回忆。

案例评点:

在快消费品市场上,“旭日升”冰茶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迅闪亮地划过市场。究其衰落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始自2ooo年的企业内部的所谓“管理变革”才是真正的要害所在。这好比是一个体质很差的病人,给他服用药力太猛的补药,可能在病尚未恢复之时就丢了命。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企业上升和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战略方针和正确的策略;同样,在企业收缩和调整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周全的计划和具体的有效的步骤,如稳定高层,稳定员工,逐步调整,削弱增强,留老去新等等,真正做到进也有序,退也有序,这才有可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