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容易挨到大年初三,林彪逃难似的匆匆辞别父母,返回部队。

对林彪在黄埔军校的评价,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聂荣臻元帅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作为见证人和知情人,他于1984年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林彪最早是在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他当时是第四期学生,学习上比较平庸,政治上也不活跃。

“黄埔6军军官学校”坐落在广州黄埔岛上,它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军事政治学校。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日后成了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他们高唱着“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校歌入校,怀着“同学同道,乐遵教导,始终生死,毋忘今日本校”的信念离校。然而,残酷的现实,变幻的政治风云把他们分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相互展开了绵延22年的生死搏斗。这是黄埔军校的不幸。

林育南一反往常刚毅、严肃的神情,变得十分细心、周到。他亲自为林彪整理行李,忙着给广州的熟人、朋友写信,托他们照顾好第一次出远门的林彪。

“林彪打仗胆大,追求女人胆也大。那时,社会上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的说法。在那个年代里,他不找媒人说亲,直接向一个姑娘求爱,这是很少见的。

蓝蓝的江河;

光阴荏苒,林彪长到十三岁了。和往常一样,他除去念书,便是张弓弹鸟,过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这一年,全国教育界兴起了一股尊孔读经热。农历八月初五9月16日,是各大中小学祀孔日。林彪被同学推举,写了一篇《上巳祀孔记》,受到老师的褒奖。

19o7年12月7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林家老屋的油灯闪了一夜。临近黎明,一阵婴儿洪亮的啼哭声把尚在睡梦中的人们惊醒。不多久,一个消息便传遍了全村。

连长还在犹豫。林彪大喊一声“冲啊”,率领他指挥的一个排冲向北岸,其他各排尾随其后,迫使正在北岸布防立脚未稳的奉军,彻底溃散,纷纷缴械投降。是役,三连共俘虏八百余人。林彪因机智、果断,善于因势制变,受到嘉奖,被提升为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一营七连连长。

二次北伐成功后,汪精卫继蒋介石之后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分裂。及至1927年夏,蒋介石——这位林彪先前的校长和汪精卫相继举起屠刀向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杀来,在“宁可枉杀三千,不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下,尸曝山野,血涨江流,南中国陷入血雨腥风的肆虐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被迫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7月下旬,党中央授权周恩来组织前敌委员会,全权指挥南昌暴动。当时,贺龙的二十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和蔡廷锴的第十师已经分头往南昌城集结,留在九江一带的还有十二师和二十四师。二十五师驻扎在马回岭,是预定参加南昌起义的主力之一。周恩来指示聂荣臻设法把二十五师拉到南昌,并负责接应随后赶到九江的部队和零星人员。他们约定,南昌一难,立刻开出一列火车到马回岭,火车一到,立即把辎重物资和部队运往南昌。

在马回岭,聂荣臻在党员军官中逐层传达了党中央关于起义的通知和决定,并具体拟定了各项行动计划。林彪所在的二十五师由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三个团组成。七十三团又是我党较早掌握的基本部队,因此,林彪作为一连之长,也较早地得悉了这些计划,并向他所在的七连或个别或集体作了传达和动员。

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军二万余人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1日下午,周恩来出一列火车开往马回岭。聂荣臻知道南昌暴动已经得手,立即与七十三团团长周士弟商量,决定部队不带背包、行李、伙食担子,只带武器弹药,以打野外为名把队伍拉出马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