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回到后宫,他会戴上幅巾,穿着短衣,拄着拐杖,在宫里的台馆间游走,一直到夜幕降临才住下,那似乎是惟恐看不够景色,又似乎是为心事所催。有一次他在照镜子时突然自言自语:“大好的头颅,该会被谁砍去呢?”萧皇后听了大惊,皇帝淡然一笑,说:“贵贱苦乐,循环交替,没有什么值得伤心。”

《说唐》的这段故事纯属虚构,不过里面有几个人与事需说一下。

刘文静见李世民是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就与他结交,对裴寂说:“李世民不是个普通人,豁达如汉高祖刘邦,神武如魏武帝曹操,虽然年轻,却是个难得的人才。”裴寂对李世民不了解,所以并不表示赞同。

宁阳关守将孙天佑,有铁背功,与秦琼赌打,被秦琼施计打死。

公元613年,皇帝杨广动第二次高丽战争,派杨玄感到黎阳(今河南浚县)督运粮草。杨玄感见百姓怨愤,后方空虚,认为机会来临,他先是故意拖延、阻留运河上的运输船队,制造前线部队粮草紧缺,涣散前线军心;同时紧急派人去前线与京城召他的弟弟及李密,让他们秘密赶赴黎阳。

上学的时候,杨素很刻苦,成绩优秀,是个好学生。他的作文写得好,书法很见功力,尤其精于隶书、草书。大家都看他是个文臣的好苗子。

公元616年7月,皇帝宣布启程南下江都,有个叫崔民象的小官员在洛阳建国门上表劝阻,称“天下盗贼蜂起,皇帝不宜轻易出行。”皇帝感到不吉利,先让人把他的下巴卸了,让他不能讲话,后又把他杀了。龙舟船队到了汜水,有个叫王爱仁的小官员又劝皇帝回驾都长安,皇帝也把他杀了。除此外,似乎一路并没有其他的阻碍,也没有反叛力量截击他的船队。

公元6o8年,皇帝杨广下诏,征河北各地民工一百余万人开凿连接黄河与海河的人工渠道,于东都洛阳,止于今北京附近。这条人工河叫永济渠,主要用于军事目的,为进攻高丽作准备。

杨玄感叛乱,江南人朱燮、管崇起兵呼应,自称将军,有十万余支持者。朝廷派吐万绪讨伐,王世充任军中偏将,他招募江都一万多人入伍,随他出征。王世充带兵颇有手段,一般打了胜仗,他都归功于部下;得赏赐,他都分给士兵,所以他带的部队凝聚力与战斗力都很强。

隋军开赴瓦岗寨。裴元庆先取了金堤关,又到瓦岗寨前挑战,瓦岗军将领没有他的对手。监军张大宾与裴元庆父子有过节,总找机会欲害裴元庆,逼得裴元庆父子无法,索性捉住张大宾,投降了瓦岗。裴元庆有个姐姐叫裴翠云,由徐茂公做媒,当了程咬金的正宫娘娘。

翟让这个人勇力有余,谋略不足,瓦岗军在当时占有很好的天时地利,也不乏徐茂公、单雄信、王伯当式的英雄人物;但他一直满足于小打小闹,不思进取,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虽然也曾攻陷过今滑县、开封等大城镇,可这个小公务员见过的世面毕竟有限,很难借此挥。

公元6o1年,蜀地南部的山獠人作乱,卫文升临危受命,出任资州刺史。卫文升上任时,山獠人正围攻大牢镇。他到达前线,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快定——单枪匹马去与山獠人谈判。他独入山獠人的营地,大声说:“我是新来的刺史,奉皇帝的命令前来诏安你们,是给你们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的,你们不必惊慌。”他承诺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就不再追究他们的责任。这些山獠人本为官府逼反,听新来的长官给自己说话,且很有诚意,就顺坡下驴,表示愿意拥护中央政府的领导,拥护伟大的皇帝杨坚。一场战乱很快消于无形。

属子虚乌有的人物有:尉迟南、尉迟北、南延平、北延道、连明、白显道、金甲、童环、樊虎、贾顺甫、柳周臣、丁天庆、黄天虎、韩成豹、张显扬、何金爵、谢应登、濮固忠、费天喜、李成龙、罗成、计二十一位。

我们搞不清程咬金是程娄的第几个儿子,只知他自小喜爱使枪弄棒,是个武将的苗子。程咬金娶的妻子为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为世家大户,门第相当高,名列四大士族之。唐朝初年,朝廷修订《氏族志》,崔氏仍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为不满:“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李氏为第一,皇后族长孙氏为第二,崔氏为第三。程家能攀这样的亲戚,在门第观念仍浓重的隋代,家境应当很为殷实显赫,大概归地方豪强地主之流。

朱粲其人堪称大隋第一恶人,他领十万余众,活跃于淮河两岸,纵横于荆州地区,每打开一座城池,必纵兵屠城,连妇孺都不放过。全盛时期,他的人众多达二十万人,隋主杨广死,他自称楚国皇帝。他采取流动战术,游击无常,过州克县,靠劫掠来的粮草为军资。假若打开某个官府粮仓,吃不完带不走,他就纵火烧掉,行为极其恶劣。经他这样折腾,他的势力区城内生了大饥荒,百姓饿死无数,军粮供应大受影响。为给士兵补充营养,他鼓励部下吃人,说:“食物中最美味的,莫过于人肉了;即便我们这里的人吃完了,只要楚国以外还有人,就不愁没东西吃。”开始时,他们吃得很讲究,专吃婴幼儿;后来不讲究了,蒸煮的范围扩大到了青少年男子与妇女。

史上最早起兵反对隋炀帝杨广的人不是伍云召,反叛的借口也非替父报仇,地点更不在南阳城。伍云召极可能是个虚构出的人物。

没了老婆的约束,杨坚有些放纵自己,他宠爱宣华夫人陈氏与容华夫人蔡氏。那时杨坚已为六十二岁的老翁,久被压抑,一朝得自由,那里经得住二位绝色佳人的折腾,身体渐渐不支,连朝政也开始荒废了。大病之际,他想起老婆的好处,感叹说:“假若皇后活着,我的身体不至于这么糟糕!”

从此事可以推断,秦琼应当在军队中已干了一段时间,且表现优良,深得上司赏识。甚至可以推断,秦琼从军前在地方上已有了名气,“赛专诸,似孟尝”的美誉可能并非毫无来由。

李浑袭爵郕国公后,变得非常富有。宇文述等着他兑现诺言,等的花儿都谢了,也没动静。他非常恼愤,有此吃醉了酒,对朋友说:“我被李浑给耍了,我至死也不会忘记此恨!”只是,宇文述报仇的手段太阴毒了。

公元62o年,罗艺高兴地接受了唐军的收编,被封为燕王,赐姓李,因此史书上常称他为李艺。

隋军让后主布投降诏书,令各地的作战部队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南陈立国三十三年而亡。

公元581年2月,瓜熟蒂落,小皇帝无可奈何把皇位禅让给了杨坚。杨坚登基,改国号为隋,封前皇帝宇文阐为介国公。三个月后,这个可怜的九岁小孩莫名其妙地死了,他的生母朱满月出家为尼,号法静。

史书上没有杨林这个人物的记载。按书中所表,杨林为大隋朝第七条好汉,也是第一等功臣,他助杨坚巧夺周主江山,又东征西讨,忠心耿耿,德高望重,被封为靠山王。假如真有这么个重要人物存在,史书上绝不可能没有他的事迹。

突厥的大义公主为后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先嫁沙钵略可汗,称千金公主,为给娘家报仇,她曾挑动沙钵略可汗大举侵隋。隋军反击成功,引突厥内讧,沙钵略失势,不得已降了大隋。千金公主被朝廷赐姓杨氏,改封为大义公主。朝廷希望她大义灭亲,从此不再挑逗是非。

沙钵略可汗死后不久,大义公主为都蓝可汗收继,她故态复萌,屡次挑唆丈夫都蓝可汗南下寻衅,隋政府对她非常愤恨。长孙晟得到情报称,大义公主与人有私情,对都蓝可汗怀2心,裴矩自告奋勇出使突厥,说动都蓝可汗杀了大义公主。

杨广皇帝执政后,丝绸之路繁忙,张掖成为国际贸易城,皇帝命裴矩去张掖管理市场。裴矩是个有心人,他与西方各国商人密切交往,找他们采访西域各国的地理、风俗、政治、经济、军事状况,以此为基础编写一本叫《西域图记》的书,共三卷。可惜这本书后来失散,只余下裴矩为此书写的序言仍保存在《隋书》中。

从《西域图记》的序言可知,这本书介绍了西域各国自汉朝以来的大致历史演革,并讲述了四十四个国家的现状,可能还附有不少地图。裴矩定义的西域范围,不限于今新疆地区,它的范围北到贝加尔湖,西到地中海,南到印度。

公元6o7年,裴矩奉命出使西域的铁勒部,诱劝他们攻击今青海地区的吐谷浑部。铁勒人被说服,多次攻打吐谷浑部,迫使他们向隋朝政府请降。

公元6o9年,裴矩奉命前往敦煌组织开展外交活动,为皇帝杨广的西巡活动作外交准备。在裴矩的努力下,皇帝巡游到达燕支山时,有二十七国的国王与使者恭候迎接。

薛世雄在今哈密地区筑新伊吾城,引起了西域各国的疑虑与不安,裴矩奉命前去做外交解释工作,他向各国解释的理由为:“天子为蕃人交易悬远,所以城伊吾耳。”这个理由冠冕堂皇,各国听了无话可说。

西突厥的处罗可汗不听隋政府指挥,裴矩秘密扶植西突厥国内的反对力量,使他们自相残杀,最后,逼得处罗可汗走投无路,不得不归顺隋廷,流亡到中原避难。

皇帝北巡草原,遇到了高丽国派到突厥的使者,裴矩劝皇帝召见高丽使者,让他回高丽去,告诉他们国王,到朝廷称臣纳贡,如果不然,就率突厥等各国联军,前去擒杀他。并故意让高丽使者看见启民可汗对皇帝的尊敬与顺服,以给他心理震撼。但高丽国王高元又臭又硬,就是不听摆布,这直接引了隋朝针对高丽的三次战争。

启民可汗死,始毕可汗即位,此时突厥渐趋强盛,朝廷对他产生了疑虑。为削弱突厥人,裴矩建议朝廷找个皇室女子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封他为南面可汗,以分散始毕可汗的势力。但叱吉胆小,不敢这样做。裴矩又想了个办法,他劝皇帝杀掉始毕可汗的席谋臣史蜀胡悉,说:“突厥本来性情敦厚,容易离间,现他们内部有一部分西方胡人,非常狡诈,所以也把突厥人给教猾了。臣听说史蜀胡悉这个人尤其奸计多出,且非常受始毕宠信。”

皇帝命裴矩去做这件事。裴矩于是派人去告诉史蜀胡悉说:“天子大出珍物,今在马邑,欲共蕃内多作交关。若前来者,即得好物。”史蜀胡悉轻信了,带着他的部落悄悄来到马邑,中伏被杀。

裴矩主动将这件事通告始毕可汗,说:“史蜀胡悉突然领着他的部落走来至此,说要背叛可汗您,让我收容他。突厥既是朝廷的臣属,他背叛您也就等于背叛朝廷,朝廷也有责任捕杀他。现在我已把他杀了,所以向您通报一下。”这是裴矩外交的一大败笔,始毕可汗根本不相信他的话,从此与朝廷断绝来往,并趁皇帝北巡时兵袭击皇帝。可是这也不能完全怨裴矩,外交需要实力为后盾,那时朝廷内部叛乱蜂起,已无外交主动权而言。

裴矩随皇帝滞留江都后,他的外交生涯也就结束了。

裴矩这人处事圆滑,与人友善,而且谨慎廉洁,知识渊博,所以到哪里都受欢迎。窦建德失败后,裴矩归顺了唐政府,依然很受尊重,官至民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