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语相似”“东方某地”,真是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呀。另外《圣经》中有如下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圣经说: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山海经说:都广之野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

“韶阳有一人牧牛,一旦,牛舐其臂,而色皎白。此人乐之,即袒其体,令牛遍舐,皆白。其人数日间暴卒。其家恨,杀此牛,召村社同食之。凡食者数十人,一夕同卒。”

1,伏羲变革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提出并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极大的提高了远古人的人口素质,可算是人类史上第一次优生优育。伏羲为什么要大搞婚姻改革呢?除去现实的需要,这里面还有一个不太美丽的传说:“宇宙初开之时,另为人类在遭到洪水后天地间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住在昆仑山,因为当时的天下没有其它人,伏羲、女娲要想寻找繁衍婚嫁的对象就失去了选择权,于是两个人便产生了在一起的想法。可伏羲、女娲的才智见识都很高,羞于兄妹成亲,便登上昆仑山望着苍天说:“天若让我兄妹二人结为夫妇,那么就让烟悉合,若不让,就使烟散。”谁知两人话语放落,烟就悉合在了一起,兄妹二人见此即结为夫妇。”这里的烟合烟散,笔者理解为云合云散。

而伏羲与龙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除去传说中伏羲的父亲雷神“龙身而人头”外,《拾遗记》称伏羲“长头修目,龟齿龙唇”;《春秋元命苞》称伏羲“龙颜”;《春秋合诚图》言伏羲“龙身牛首”、“龙唇龟齿”;《白虎通》说伏羲“鼻龙状”;《云中记》更是直言“伏羲龙身”。如果古人没有见过龙,以上这些描述和“马身而龙鳞”从何而来呢?难道都是幻想的产物。另外《山海经·海内经》中的一则记载也非常有意思:“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国”,这段记载所说的即为太皞与神秘巴国的关系,此时太皞与伏羲还没有被一体化,关联不大。但巴国有一种蛇却值得我们探讨一下。《山海经·海内南经》云:“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可这种情况到了汉朝有所改变,在刘歆著的《世经》中,始将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与神农并称,列于黄帝之上。刘歆这么写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它也表现出战国、秦汉时民族文化融汇,使得伏羲与太昊的传说有了合而为一的基础。后班固作《汉书》时采纳了刘歆的说法,这更证明了《史记》中司马迁仅以黄帝为全体中华民族始祖的说法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会已不能完全代表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上古帝王,因而需要向上推溯。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他这种近乎极端的做法,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和本文暂无关系,而坏处却可能关系到了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创世神。三皇氏篇中曾说过李斯告诉始皇帝,远古有三皇为天皇、地皇、泰皇,李斯丞相这么说很明显就是在拍马屁,可是一次什么样的谈话能让李斯发表如此言论,谈话的对象又是谁?很明显这其中包括秦始皇。始皇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世人皆知,由此他对神话也是了解的,并且古代典籍还记载始皇与宛渠之民语及天地初开之时。这样李斯既然和始皇谈到三皇,这两人就难保不会谈些三皇以前的传说,但可能这些传说并不属于秦朝。另外李丞相能昧心的说三皇里面有泰皇,就代表秦始皇对这点很看中,没有资料说秦朝焚得都是一些什么书,但肯定是始皇不想让后人看到的,这里面如果有其它被消灭国家比秦国更伟大的神话记载,那它就很危险了。

看了凌家滩发现占卜玉龟的考古片以后,有个极为可能的问题出来了,那就是这些上古被洪水掩埋的古文明,很可能几百年上千年之后,被河道冲刷遗物露出地表。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河出书洛出图的上古文化大发现事件。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伏羲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造笙簧,故易不载,不轮五运。”

“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有专家说人类是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也有专家说人类是从父系社会到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专家的观点不好辩驳,也无从辩驳。但我觉得从人类形成群体开始,母系、父系谁为主导不能一概而论,最恰当的情况应该是有些氏族是母系、有些氏族是父系,至于母系、父系谁强谁弱,可能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在变化。但在距今三万年燧人氏和弇兹氏连婚的这个时间段,母系的弇兹氏无疑要比父系的燧人氏强大。“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很难用语言描述,远古人第一次咀嚼熟肉的滋味是何等的美妙。懒人吃了一口、两口、三口直至吃掉了全部,满足感、美感、快感充斥着懒人的神经。他兴奋的跑回了部族,描绘起自己奇妙的经历,但可惜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也不想相信他。其它勤劳的人们,在听过之后,笑笑,便又去狩猎了,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时间去做懒人那样无聊的事情。懒人很失落,随后的一段时间他努力的去寻找其它烧焦的动物尸体来证明自己,可天地是那么的大,巧合又不会总发生,懒人始终没有取得成功。

现实的说三皇氏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可有意思的是它们的相貌都非人形,有记载称它们为龙首人身,也有记载称它们为人首蛇身,这与盘古氏倒是相符,就更让人怀疑它们是不是属于人类文明产生前的文明。对此道家中的三皇很有意思,分初、中、后三组,共九位:其中初三皇是人形;中三皇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神农牛首人身。

为什么一段说是二亿四千万年,另一段又说是二亿五千万年大陆会链结在一起呢?

“本无日月里星辰。虚空及地,唯有大水。时大adam生,形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段在上作天,—段在下作地。”

九皇的传说故事;出于不同的目的,民间演剧行业形成了庞大的戏神信仰体系。有借用与戏曲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立为祖师信仰的,如优孟、后庄公、唐明皇、田元帅、焦德、汤显祖等等;也有借用宗教神佛的,如三元祖师、华光大帝之类;更有与戏曲行业特点直接相关的,如咽喉神等,不一而足。但笔者在考察民间戏神信仰体系时发现,道教的“九皇神”也被请入梨园行成为戏神。民间素有九月初九吃“九皇素”的习俗,那么道教的“九皇神”又是怎样形成的?它又是怎样走进戏曲行业成为戏神的?其背后又蕴含着伶人怎样的心态呢?诸种问题,值得探究。

石楼山就在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当时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务。所以后世人便把石楼山称作有巢氏的皇都。

在《山海经》经中,有一位隐隐约约的天帝,只称为“帝”。而“帝俊”一系是燧人氏的风姓后人,统领的是山林部落。至于“炎帝”、“黄帝”一系,是后来崛起的中原部落的领导。从权力上看,东夷的领导人“帝俊”长时间处于山林部落的领导地位,一直到代表中风势力的炎帝崛起后为止。

他创立了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姓氏,即“风”姓。前文提及过有巢氏部落的后人为“巢”姓。其实巢姓不是“有巢氏”所创,而是其后人怀念祖先,以“巢”为姓,所以“巢”姓远远晚于“风”姓。而且“巢”姓分布不广,影响力远逊于“风”姓。“风”姓分为十部:天穹部、天齐部、天乙部、合雄部、天阳部、天阴部、候鸟部、候虫部、雷雨部、天皇部。这十部“风”姓演化成中华民族的炎黄各部落。

有些学者很怀疑吃熟食是炮牺的发明,比如清代的尚秉和,他说:“或谓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为号,岂知燧人既发明出火,其智慧岂尚不知炮食?”他认为吃熟食是燧人氏的发明,论据是:燧人氏连火都发明了,难道还不知道用火烤肉?这论据很可笑,明显以己度人。燧人氏从没吃过烤肉,他干嘛要去烤肉呢?闲着没事可以玩其他东西嘛,何必浪费粮食?

这群仓鼠一样机警的上古居民立即就惊醒了,他们把披头散发的小脑瓜伸出洞穴,企图看个究竟,结果看到的是一个大部队。实在说,他们还从没见过这么多人类聚集在一起呢。

燧人弇兹氏部落之所以找不到藐姑射山,原因有二:

每个部落都建立了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鲜明地表示了部落的特征。该图腾的来源可以是令人敬畏的猛兽、赖以生存的动物或植物,甚至是山、水等自然物,风、雷这些自然现象。为了增加部落间的凝集力,凸显部族的整个形象,使外来者望而生畏,部族的图腾可能是领导者所属部落的图腾,或者综合了多个部落图腾特点的新图腾。对于山林部落而言,鸟、蛇、虫类、虎等丛林猛兽类、山、火是比较常见的图腾。对于草原部落而言,狗、狼、牛、羊、马是比较常见的图腾。对于一些在水边居住的部落而言,鱼类、水兽图腾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