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意没对关羽说,果然以关二爷的性子还没等张飞说话,便抢着大声的叫人拿绳子和皮鞭来。刘备和诸葛亮都大惑不解,待听张飞细说了原委,刘备反而笑着对张飞说:“三弟啊!让你随便打赌,这下连大哥都帮不了你了。”说着却将视线看向孔明,很明显他虽然这么说,心里还是照顾着自家兄弟的,他的意思再简单不过,那就是要孔明开口做老好人,既能让他的两个兄弟免于受辱,又把这个人情卖给了孔明。

可俗话说出名要趁早,现在是公元208年,距离关羽败走麦城的时间最多还有十三四年,也就是说那时候我在三国的“年龄”也才不到三十岁,很接近孔明现在出山的年龄。如果我像孔明一样要在那么大才能得到显露才能的机会,可实在是太晚了。

之后果不其然,刘备冒着大雪来了第二次,孔明却只让其弟诸葛均与其见面,刘备当即留书,孔明看过之后又是沉思了许久。在这段时间里我不光认识了诸葛均,还见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说实话我到现在都不太理解他为什么会在陆逊受困八阵图的时候救他,所以不自觉的便对他没什么好脸色。

刘备这家伙比想象中的还要急。仅仅在第二天我便听到了有人在草庐外面拍打柴门的声音。

接着她开始用之前舀水的器具将木桶中的水一点一点的都倒进了那大的器具之中,直到再也舀不出来了才停手,盖上大木盘容器的盖子,用脚去踩那木盘容器下面支出的两个像自行车镫子一样的东西。只听得木盘容器中因为她的踩踏而哗哗作响,想是米在水中上下翻滚碰到了容器中的木壁所出的声音。

不知道诸位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会不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始,自己的心便随着刘备事业的兴衰而起起落落。刘备虽然只是个卖草鞋的,但因为是传说中的中山靖王之后,便从不以自己的身份低微而自轻自贱。

最后我想说的是,第一次写三国小说,小虾也不会死板的靠自己写下去,我会多查史料,参考一些历史真实记载的相关内容,尽量在保持剧情精彩的前提下,大家都不会觉得太离谱。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建议,如果吐槽,我也知道褒贬才是买主,合理的建议我也一定会采纳。

襄阳城下,刘琮和蔡氏家族自然不肯开门,刘备便舍弃了襄阳往江陵而走。因为带着那么多百姓,日行不过十余里。

众将都劝他暂弃百姓,先去取江陵。可刘备却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之,莫不下泪。可我却恨不得直接冲上去给他一个大嘴巴子!

只是我在新野的饿时候,便已经推算过若刘备弃百姓而走去取江陵的情况。江陵城城坚粮广自是不假,可刘备在向江陵进的时候兵不过万余。后面又有曹操派人精选的五千铁骑追赶。一旦到了江陵城下,荆州治中邓义、别驾刘先二人不肯开城投降,前有坚城,后有追兵,刘备的全部家底包括我在内都有可能尽墨在江陵城下。

所以我在明知这些百姓都很可能被杀死在当阳长坂的情况下,伤感归伤感,也只能任凭历史就这样展下去。况且即使退一万步,就算刘备吉星高照能得到江陵,但孙刘联军之所以能打败曹操完全凭借的是水战之利。就刘备现在这点人马,困守在江陵孤城,东吴不救他他就是个死,东吴要救他正好在路上被围城打援,折掉老本。

后来我与诸葛亮同刘封一起引军五百去江夏找刘琦求助。我这时候怎么都觉得自己快变成个阴谋论者了,心里总会觉得诸葛亮这是有意在让自己脱离险境,却又是个绝佳的理由。

非是我不愿意看赵云赵子龙在长坂坡百万军中杀进杀出的壮举,也不是我不想见识张飞张翼德那一喝喝退百万曹兵的气概。实是我知道此时我要是不跟着孔明去江夏求援,留在这里便很可能死于被曹兵追杀的乱军之中了。

孔明待到江夏正逢关羽和刘琦已经领军前去接应刘备,他唯恐军力不够,便带着伊籍去夏口起军。我早知众人肯定都会平安回到江夏,便以收拾住所为名没有随孔明去夏口。孔明因为忙于他自己的事情,便依了我,行色匆匆而去。

不久刘备他们果然安然无恙的回到江夏,军中也开始流传开赵云和张飞在当阳长坂坡的壮举。

翌日刘备与孔明、刘琦一起商量对抗曹军的良策,我立在孔明身后,听他说道:“曹军势大,极难抵敌,不如往偷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从中取利,有何不可?”

刘备闻言便说:“可是江东人物极多,必有远谋,安肯相容?”

孔明笑着说道:“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来探听虚实?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趁势以取江南可以。”

刘备愁道:“此论甚高,但如何得江东人到?”

正说间,人报江东孙权差鲁肃前来吊丧,船已傍岸。孔明笑道:“大事济矣!”

我自然知道正是鲁肃的到访才促成了孙刘联盟,等下他们见面之后,诸葛亮便要和鲁肃过江,舌战群儒,一展风采。

做为诸葛书童的我在孔明过江的时候自然将要陪同。按理说我现在既然已经得到了刘备对武陵郡的承诺,只要不作为的任凭历史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展下去,总会有当上武陵太守那一天。

不过即使当上了武陵太守也未必一定能避免关公败走麦城的悲剧。这段时间在刘备军中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要指挥作战,仅仅依靠未卜先知还是远远不够的。

当初诸葛亮火烧博望的时候,虽然腹有良谋,但要不是刘备付与其剑印,那么彻底的相信他支持他,关张等主将要是不服他号令,他一样也打不了胜仗。

除了上述这些,还有军械粮草,地形气候,手下武将和文官的各自特点,军士的军械及训练情况,等等等等,可并不像游戏中那样要钱便造市场,要粮便造农田,要兵便点募兵,要枪戟弓马就点生产兵装那么简单。

可这些在我当上武陵太守之前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权利去实践的,我也不可能也没时间先从管税收的官员或者管生产军械的官员慢慢干起,不实践便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很多事都会有偏差。我是深知道做任何事如果没有执行力,那再好的计策都会白费的道理的。

现在没有实践机会是我怎么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我知道我在这个时代唯一能依仗的便只有未卜先知这一个手段。

于是我决定还是在这种能力上想想办法,做点文章,机缘巧合的是,我这次所瞄准的对象,便从性格鲁莽很好上钩的张飞,换成了老成持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