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故意要待慢贵客,只是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那位曾经和将来的死敌,以及现在的盟友。

周济看到朝臣眼中的疑问,忙把话题引向正途:“皇上是想知道赵太子妃如何对待沈鹄一家是吧?”

宫女嬷嬷们不敢应声,俞宛秋直接往里闯,太后在后面喊住道:“吴昭训正在里面侍候他,太子妃还是先回去吧。”

俞宛秋忙说:“多半不是被偷了,而是我搁哪儿自己又忘了。”她可不敢提起秦决的名字。

“我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你凭什么定我的罪?凭什么带着我的孩子回苏城。回靖兰,甚至去普兰?”

“能,孕妇本来就该多运动,你放心,我会做好防范措施,绝不会让自己摔倒的。”

走到半途,却收到戚长生的传书,说世子妃已经被一个查不出来历的秦公子带走了,而且一路向北,大有把世子妃掳去做人质的嫌疑。他们投鼠忌器,只敢尾随,不敢轻易出手,怕救不出太子妃,反让对方确认了世子妃的身份,让世子妃的处境更危险。

第一百五十二章行踪暴露

俞宛秋走后,王爷才笑着表示:“新媳妇,总是有些害羞的。”

太妃轻咳了两声,淡淡地说:“起来吧,你的丫头昨儿就回去了,她们没告诉你吗?”

如果世子能慢慢接受她的“死亡”,慢慢遗忘她,跟太妃和王妃指定的人选成亲,他们也是乐于见到的吧。

两个人都觉得头痛起来。如果能执行先前的计划,把乳娘丫头哄走,张着网专门等小孤女一人上门,他们晚上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她弄死,那倒是不难。

到了针线铺后,俞宛秋陪着薛凝碧挑了一会儿,就带着知墨和茗香去了万盛庄典当行。事情果然有些棘手,万盛庄在苏城没有分号,最近的,就只有南府那家了。

其间,裴氏一反常态,不仅始终笑容可掬,对俞宛秋尤为热情。凡是俞宛秋起头的话,必是她第一个接上,然后范氏次之,林兰馨和薛凝碧反而插不上嘴了。

这时门外响起了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不用禀报,我来了。”

老太君反被自己的孙女儿将了一军,本来想蒙混过关也不行了。这时候她若矢口否认,日后却弄成了,岂不是她当面撒谎,失信于自己的孙女?

逛庙会的人流中,也基本上是男女参半,只不过男女狭路相逢时,女人会以扇巾掩面,侧身而过,尽量不让对方看清她的面容。男方亦会侧身相让,或低头望着地面,直愣愣地盯着人家女眷看是不礼貌的行为。

知墨提点她:“咱们家姑娘一年年大了,屋里的人再拿这些说嘴,传出去,给那起爱嚼舌根的小人听见了,还以为姑娘不安于室,想要姑爷了。”

“太子妃还没起床吗?”赵佑熙在门外询问。

“我这就起来”,俞宛秋在里面应了一声。

赵佑熙推开门,站在床前喜滋滋地向她展示一个用明黄绸布裹着的长条匣子:“你猜这里面是什么?”

“圣旨?”

“比圣旨还稀罕。”

“那是什么?”

“尧儿写的字。”

“什么?”俞宛秋以为自己听错了,她的宝贝儿子今年三月底才出生,到现在满打满算也才八个月,就算是天才也不可能就会写字吧。

赵佑熙打开匣子,里面卷着一张纸,打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四个字:“赵国必胜!”

尧儿不可能真会写字,那么这张纸只可能是爷爷抓着孙子的手写的,也就是赵延昌写来鼓励他们的。

想象那情景:皇帝爷爷抱着小孙子坐在龙椅上,先让孙子抓住毛笔,再握着孙子的小胖手,祖孙俩一起在纸上写字。孙子可能会捣乱,把墨汁糊到爷爷的龙袍上,或把字写坏了,爷爷不厌其烦地重写,直到孙子终于“写”成了一幅还算像样的字。

俞宛秋边看边笑:“看来你父皇当男保姆很尽责。”

赵佑熙很是心安理得:“我小的时候他没空照拂我,现在让他学着带孙子,就算是弥补他当年亏欠我的。”

两个人正说笑着,外面有人进来通报,说衢州知府的夫人带着几位属官夫人前来拜见太子妃。

梁军退回景州后,赵军也撤出了衢州府衙。因为原知府逃逸,赵佑熙任命了一个新知府,让他住在府衙正常办差,自己另外挑了个宅子安置家眷。新知府的夫人早就想来拜见,都被俞宛秋以天气不好为由谢绝了。赵佑熙常带着幕僚和将领在这里议事、聚餐,也算是军事重地,她思子成疾,心情一直郁郁,不怎么乐意见外客。

如今天气转好,她又见到了儿子的“字”,高兴之下,便对外面说:“那就请她们进来吧。”

赵佑熙忙站起来:“我去找军师。”

“好的”。古有名训,君不见臣妻。赵佑熙本人也极不愿见别的女人,所以俞宛秋马上点头,放他从后门出去了。

梁国的州府长官为知州,俗称知府,下辖六曹参军,分别为录事,司户,司法,司农,司理,司功。其中录事相当于副知府,对另外五曹参军有总领之责,知府因故不能到任时,多是录事暂代其职,这次也一样,知府跑了,录事顶上。

原录事现任知府姓马,正妻为刘氏,刘夫人给太子妃介绍:“这位是唐司户的夫人。”

司户夫人跪下道:“臣妾邱氏见过太子妃。”

俞宛秋伸手虚扶:“邱夫人好。”

刘夫人接着介绍其他的:“这是独孤司法夫人,那位是姜司理夫人,那位是桓司农夫人……”

一一见礼毕,分宾主坐下,刘夫人这才说明此次的来意:“下月初三是兰若寺祖师爷慈航法师的圆寂日,寺里要开无遮法会,一来祭拜祖师爷,二来为战死之人度亡魂,臣妾斗胆,不知太子妃能否拨冗前去观礼?”

俞宛秋很爽快地答应了,法会既然是为死难将士度亡魂,于情于理她都该去的。

同人卷第二百五十八章法会惊变二

第二百五十八章法会惊变二

无遮法会,就是僧俗都可以参加的法会,以前上京每次举行无遮法会,都是一场盛事。对各府的女眷而言,则是一次出门散心的机会,甚至有人利用来相亲,比如俞宛秋自己,就曾经被人相过一次。

梁军退回景州后,衢州白天不再封城,只晚上实行宵禁,原本有些凋敝的市场重新恢复了生机,走避的居民也迁回了一部分。虽然如此,人口总数还是比以前少了。

所以看到比上京法会毫不逊色的盛况时俞宛秋吃了一惊,她是辰时到的,也就是早上七点,这么早,寺里已经人满为患,连主殿外的院子里都铺了一地的毡毯。戚长生告诉她,这些是居士们用的,他们昨晚已经在此念经祈祷了一夜。

辰初是她们的早斋时间,所以都不在现场。俞宛秋并未摆出太子妃仪仗,山路陡峭,她尽可能轻装简行,唯独昭示身份的只有一把黄盖伞。那伞是经过牟翊特别加工的,伞顶用很坚韧的材料做成,除了原本的防雨防晒功能外,还可以挡刀剑。不过还没机会检验,不知道实际效果如何。

在山门外负责接待的小头陀见到黄盖伞,先呆住了一样,过一会才脸红红地喊着“太子妃驾到”,拔腿就往里跑。寺院立刻沸腾了,住持带着一众僧俗出来迎接。

吃早饭的居士们闻讯,也赶着回来了,俞宛秋现,这一批居士中,居然以女性居多。

她们要跪下参拜,俞宛秋忙叫“免礼”,又道:“到了这里,大家都是师兄师弟,只拜菩萨和祖师爷,互相之间不用拜,你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吧。”

此时离正式的法会尚有半个时辰,俞宛秋被住持请到里面的大厅坐着,院子里的人开始各归各位,在毡毯边站好。然后站出来一位身穿百衲衣的和尚,他每宣一声佛号,大家就跟着念一次,然后跪在地上磕一个响头,接着站起来,继续宣佛号,跪拜磕头。整整半个小时,居士和不断加入的香客们一次次重复这样的动作。

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俞宛秋也站了起来,双手合十跟着念佛,可叫她一次次跪在地上磕头,她实在做不到。她对佛祖和佛理有崇敬之心,但还没到信徒的地步。

辰正,寺里钟罄齐鸣,声音沉重洪亮,悠长往复,一声声像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住持请观礼的客人到后面的一间大殿,那里供奉着慈航祖师的真身。

香烟缭绕,佛乐古朴典雅,明明只是简单的音符,却格外有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让本来不信佛的俞宛秋也兴起了无比的虔诚之心,整个人如蒙恩赦,似喜似悲,有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一整套祝祷仪式完成下来,也差不多到中午了,俞宛秋退回寺里为她准备的禅室休息。

因为起得比较早,又在烟雾腾腾的大殿里薰了半天,进房没多久,俞宛秋就半躺在禅床上昏昏欲睡。随从们见状,轻轻掩上门退了出去,在走廊里守候着。

迷迷糊糊中,俞宛秋听见有人说:“塑像里面是到底肉身还是泥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