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有才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感叹,幸好孙女没要他的胡子,宁庆志被他父亲的样儿逗乐了,掰开玉米,亮白的颗粒跟稻谷一样可观,陷入深思,一按,嫩嫩的,轻微舔了下手指,甜的,宁有才学着一试。

在宁清依的哭闹下,宁庆志和宁有才带着李氏、唐氏、宁清涛和宁清依一起上的山,宁清依并不乱跑,眼珠子不停地转,找的无非是树上的鸟窝,还真给她看到两个,掏了十几个蛋,鸟蛋能吃不是新鲜事,宁庆志掏过不少呢?

宁清依过足了一把串门的瘾,几个舅公,表舅还有兄弟姐妹对他不错,就是太穷,她们在那里住了两天,宁清依利用这机会教会那些表兄挖陷阱,还有打渔,算是投桃报李。两个姨婆有一家过得不错,家里地宽,吃穿不愁,还能卖不少银子,小姨婆家里较穷,人也刻薄,李氏每家砍了两斤猪肉,买了一尺布,她还说奶奶舍不得,清依坐在宁有才怀里,安静极了。

“爹爹,你快去看,兔兔笨笨”宁清依意图将宁庆志拐进专门关兔子的偏房。

“哥哥,抓鱼鱼”宁清依真是一刻都不消停,一天不是抓鱼就是上山挖野菜、捉野物。

她家的茅草偏房盖得很大,在他们卧室后面的一间差不多有他们的两间卧室大,是用木板隔开的,一边放着的是杂物,一边养着兔子,旁边靠路的小茅草房则用作厨房,宁庆志他们的房间本就小,现在方便了,肯定将隔板拆了,宁清依就是将兔子抱进养兔子的隔间里的。

宁清依这一闹,大家就冷静下来了,“爹,你看,这野猪似乎在挖这个吃,莫非这真能吃”宁庆志捡起地上被野猪咬了半边的红薯,递给宁有才,宁有才也拿不定主意,指不定这东西真能吃。

宁清依对这古代的集市非常好奇,一路上精神十足,宁清涛眼睛也瞪得大大的,很明显他也没去过集市,宁清水和宁家成倒是去过几次。

想了半天,宁有才不得不厚脸皮了,“要不你去将大哥、二哥还有四弟找来,我开口借点,等茅草房修好,我们上山找点野物去卖,再还他们“这是他可以想到的唯一的办法了。

收完了水稻,一家人松了口气,吃饭吃得不紧不慢,“爹,分家的事是商量好的,现在谷子收完了,咱把家分了吧!”黄氏将桌上的人挨个瞧了个遍后,嘴一咬,开了口。

三天后,慢慢睁开双眼,眼睛一眨一眨的,以适应外面强烈的光线,她首先做的是满足好奇心四处观望,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屋顶上的茅草,这是个茅草房,再有就是满是补丁的被子,一览无遗的房间没啥值钱的,不过房间小而破败胜在干净。

宁庆志发现八月瓜这东西放进水稻,还别说熟得快,几天就熟,比放外面好,八月瓜在外面放着不仅不熟还容易坏,虽然不知道里面的道理,他没深究,当成经验,八月瓜一熟,宁庆志就将八月瓜拿出来,怕坏在水稻里,赶集背上一背篓八月瓜和苹果、梨给展大夫和徐掌柜吃,展大夫这次回了他一些新奇的种子,说是其他地方有种。

红薯收获是不错的,几块荒地收了两千多斤,和村里人在山上挖了四百多斤,宁庆志决定卖两千斤,这次没降价,依然10文一斤,卖了20两银子,这么算下来他家一年赚了一百多两,宁庆志和宁有才商量着买了头牛,在山下继续开了五亩荒地,自家有牛,方便,开荒只是七八天就搞定,所有整理下来,差不多半个月。

这次几乎每家都赚了一二两银子,村里人脸色好了不少,对他们更好,时不时询问有没有什么可以吃的,带着他们一起上山,就连黄氏和刘氏也三天两头来巴结,每次来都想带点东西回去,李氏防着他们,根本不如他们的愿,自己病了他们就忙着分家,还讹他们,这样的儿媳没啥可怜的。

宁庆志家买了牛,卖野物不再自己抬,直接装车上,一个时辰便到,宁清依和宁清涛因此多次被带着去赶集,每次不是买糖就是买饼、吃面条,黄氏和刘氏老是想搭便车,宁有才只让搭了一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