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赵兴酿的好酒,略有点过分——咸菜萝卜各有所爱,茅台酒好吧,有些人终身不喝一杯,宁愿喝低度的葡萄酒。而赵兴的酒严格说来并没有多出色,实际上,他所酿造的酒,只是一些用果汁勾兑的汾酒,或者添加果香的汾酒。

黄州这时还是个简陋的小县城,市面不大,赵兴连续问了几家商铺,都没人知道他所说的那个“白色的灰面”到底是什么。但既然苏东坡能在这里找到石灰,那市面上一定有卖的。赵兴不肯罢休地继续在街上游荡,边走边思考。

中国官场级倒霉蛋、亚洲千年级偶像、铭传千古的大文豪、苏东坡的妻子、诗画里的人物,竟然买不起多余的鞋……

人处江湖中,该怎样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的朋友,减少自己的敌人,这也是学问。这学问做到极高深处,就是操纵人心——这叫‘帝王之术’。

苏东坡打鼾的声音是一绝,他不仅一次在诗词里承认自己“鼾声如牛鸣”,实际上,这是他谦逊的说法,赵兴身临其境,可以负责任的说:彼人鼾声如大炮轰响,由此,他对彼人之妻钦佩无比。

这其实是现代品酒师必备的常识,赵兴把这一切做得很自然,他大大方方的举止中另有一股潇洒的味道,反而让徐知州觉得对方气质高洁。

驶过浠水县时,船没有停,当天正午,赵兴带孩子进入黄州。

赵兴反问:“柳姑娘现在何处?自从进了这个家,我们再也没见到柳姑娘。这些包裹当初是她清点的,现在请她出来,当面点过。”

赵兴递过柳氏包裹里找出的几封书信,平静的说:“没错……柳兄请节哀,在下经过邵武军清水镇时,遇到过柳兄之父,很不幸,你父亲遇匪而亡,我是来报丧的……”

这时代,商人出门随身都带一把大剪刀,不是为了防身,而是为了剪金银,张小泉剪刀就是这样出名的。以前,张老汉与焦触只见过剪银子,剪金子还是第一次见到,尤其是这里面还有他们的份,这让他们充满期待。

想想看,三支军队参与的走私大案,沿途不知道有多少官员牵连其中,这件事捅出去,天都要塌了。所有的人都难保性命,所以,我们现在要有多远逃多远。

程夏长舒了一口气:“火把熄灭了,好,黑夜是我们的天下。”

坡后?赵兴眼珠一转,身上起了一身冷汗。这人居然在坡后还藏东西,难道是援兵,或者预备队?他不敢拖延,招手让程老二的儿子程浊跑坡后看看,不一会,程老二推过一辆沉重的鸡公车过来,周涛似乎眉头一皱,赵兴一见,毫不犹豫地沉喝一声:“告辞”,举着刀,一步一倒退地返回坡下。

坡下人当中,为者骑一匹矮马,他身边两人骑得不知是驴是骡,刚才逃回来的盗匪正手指着赵兴的来路向骑马人诉说,神态焦急。骑驴骑骡的人则费力而专注地指挥佯攻坡顶,对赵兴近距离突然出现,他们还未及察觉。

小女孩家在福州,现在她只剩孤身一人,前路遥遥……

赵兴怒shubaojie火上涌。这群“英雄好汉”连孩子都不放过。一个小女孩,人生才刚开始,让她失去父母的保护,怎么孤独的生活下去——好像,十字坡中的好汉还要把人做成“人肉包子”,如此行为还需“讴歌”!

整个世界清静了。

茶壶递到商队中一名老客手中时,他犹豫的看了看茶水,端起杯子却没有饮茶的动作,只是嗅个不停,等他抬眼张望四周,现那位跛腿的店主正提着一壶新茶走近赵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说:“官人,刚才的茶水是否太寡味,这里有一壶浓茶,官人喝几杯?”

鄱阳湖古称彭蠡湖。唐代其湖周已达二百余公里。至北宋时期,彭蠡湖迅向东、向南括展,迫近鄱阳县城,从而有了“鄱阳湖”之称。元代鄱阳湖与唐宋时期的彭蠡湖相比,已扩展出一个“弥茫浩渺,与天无际”的鄱阳南湖。由鄱阳湖水系冲积而成的平原约二万平方公里。

莫教踏破琼瑶。

偷偷看了看书皮,书名是《齐民要术》。忍了很久,程夏终于确定他的猜测:老师没看说明,只是顺着图示挨个在那里测算——推算,这太神奇了。

夫子这就乘那艘江舟黄州府——篙师说:此船无帆,逆水行驶极为不便,然,此船极为平稳,用在黄州摆渡,恰好合适。我打算把船在黄州售卖,族中再添点钱,买两艘大船。此后夫子来往黄州,便无需走山路了。”

赵兴将周围人的反应一一收入眼底。他明白:程同这是希望他扎根程家坳,为此他不惜送出族里最美貌的女人来笼络他。

程同尽量在学着文绉绉说话,赵兴的思维模式自动把他那夹杂这大量宋代俚语的话翻译成现代语言。他一边点头一边提醒:“铁匠,某还需要铁匠。”

程阿珠的礼仪不愧是受过城里人专门教导的,比如托盘呈送的这个动作,讲究的是手稳肩不晃,纯粹用腰部力量,借助身体的前倾姿势,将托盘呈献上去。这个动作做得最出色的是城里的歌伎行妓女。她们可以一盘托起十只茶杯,无论身体怎么晃,杯中水一点不见波动。

程阿珠听到身后久久没有动静,又弓下腰去扫地,这使她裙子后摆离开地面,露出了脚下那双漂亮的绣鞋——那是一双名为“错到底”的弓鞋。

自己的族人需要外人来怜悯,这对程同来说是很丢脸的行为。况且自己的儿子年幼,程同还指望着孩子读书中举,哪肯让他干繁重的体力活儿,于是,程同一声令下,全村青壮齐出动帮助程老七完成了新房改建。

这艘船的三次试航,都是横渡浠水到对面岸边。在平静无波的浠水上,近岸操纵难度不大,但它的载货量却远远出预料。

“一入匠户,世代匠户”,子孙万代都需要传承匠户的头衔。

其实说到这里,众人已经知道,像先生这样的文武全才,既然连厢军都留不住,岂会在程家坳安身扎根。可大家也看到,程家坳这两年获得不少实惠,全靠赵兴指点,在这期间,赵兴毫无私欲,自己一分不取。这样的人,乡民实不甘心放他走。

在他身后,祠堂里的人继续忘了开会的目的,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孩子们即将开始的游学。

此前,他一直靠村民的无偿供养而生活。乡人能有多少积蓄,临近春节了,程家坳这个2o余户、1oo多人的村落,被他这闲人拖累导致储粮耗尽。

这座山寨是同姓聚居的家族式山寨,争吵让族长疲于调节。这时,正被人搀扶着在晒谷场溜达的赵兴一句话解决了纠纷,他只说了一个字——“茶!”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听到赵兴介绍表字“离人”后,苏东坡更高兴了,他翻箱倒柜,摸出一件手稿,神神秘秘的问:“此诗稿被我去年中秋写成,离人读过这诗吗?”

诗写的什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赵兴不自觉的念出他最欣赏的几句:“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妙!绝妙!”

其实苏东坡问的不是这个,他这诗里最后两个字是“离人”,谪居黄州之后,他在感慨自己是背井离乡之人,偶然遇到赵兴,看到对方狂热崇拜的架势,他以为赵兴是因为读了这诗,心有同感,所以取字“离人”。

拿出这诗时,苏东坡是很得意的,赵兴的表现的像自己的铁杆粉丝。这让他饱受世态炎凉煎熬的心感到温暖,所以他才不顾危险,拿出诗稿。

为什么说“他不顾危险”?

通过交谈,赵兴知道了苏东坡为什么会出现在浠水,是因为贫与病。这位在浠水边逢人便问鬼故事的孤独老头,刚遭遇了一次出卖与背叛,大科学家沈括利用他的信任,骗取了他的诗作,而后献给朝廷,断章取义地说他写诗讽刺朝政,也幸亏高太后是他的绝对“粉丝”,竭力替他开脱,才使他侥幸躲过了死刑。

贬谪到黄州后,苏轼生活穷困,曾前往蕲水浠水县求田,希望自耕自种让家人不再挨饿,不遂。后在故人的照顾下,在黄州得到东城门外的荒坡东坡,开垦荒地,“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年老书生拿笔的手用来挥锄,文弱的身体要养活一家几口人,因为耕作劳苦,苏轼患上臂疾——现代说法是“肌肉拉伤”,不得不前往浠水神医庞安时家治疗,因而常在浠水徘徊。

那一年,苏轼48岁!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贬谪在黄州,得了一个闲官: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民兵副队长,正处于监视居住的待遇,地方官按期来到他的住处,检查他的言行以及书稿。为了避祸,苏轼将很多诗稿悄悄焚毁,一小部分被两位倭人偷偷藏起,到苏轼复出这些诗稿才重见天日。

所以苏轼现在把诗稿拿给陌生人看,实在是件极具勇气的事——也是对赵兴极大地信任与肯定。

赵兴感怀苏轼的坦诚,他只顾赞赏诗句之美,却把诗句中的“离人”两个词忽略过去,苏东坡孩子脾性犯了,他用指头使劲敲打诗稿上的“离人”二字,就等对方评价。

这词的最后一句也很不错,赵兴叹了口气:“你我皆‘离人’!”

只这一句话,便拉近了他与苏东坡的关系。

又聊几句,赵兴想起刚才的疑惑,反问:“为什么是‘也’……我是说,你刚才问‘我也参加取解试’吗,为什么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