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辛同样点了点头,然后便离开了。

只是瞬间统领便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先是对鲁威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子辛淡然一笑,无所谓的说道:“看他们刚刚的表现,他们现在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不过,现在我上面毕竟有父王。他们还不敢明目张胆的对付我!”

其实子辛不知道,诺大的纣王府只有他和姜氏;殷郊;殷洪的饭菜是这么丰盛。而其他下人的饭菜虽然比一般普通人的好,但是却也比不上子辛他们的好。这就是古代王候贵族所拥有的权利,吃穿住行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比其他人好。

就在此时,门口处传来了一个庄严的声音,正是姜氏。姜氏庄严的说道:“小青你先出去吧!我来服待殿下洗漱。”

子辛闻言点了点头,随即又狐疑的看着梦。有些不自觉的问道:“那怎么说我心里想什么,你都知道啦?”

殷郊闻言高兴的跑跑跳跳的去找殷洪,看着殷郊那高兴的神色。子辛心里一道暖流,不断的萦绕在心间。

子辛淡然的说道:“起来吧!”

看着还跪在地上的待女,子辛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同时还以为帝乙帮他说话,是因为对他向闻太师送礼而感到欣慰。暗自称赞自己聪明过人,却是不知道帝乙对他的印象一降再降。

因为不知道帝乙心里所想,微子启一阵洋洋自得。而作为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子辛对微子启的行为不屑一顾。

而微子启此时也发现了子辛的不屑一顾,不知天高地厚的向子辛挑衅道:“三弟!我为闻太师准备了东海夜明珠,不知道你有没有为太师准备什么礼物啊?”

第19章宣德殿呤诗

子辛听见微子启的话,心里不禁暗骂道:妈蛋!居然阴我!在这文武百官面前,如果今天我拿不出一件像样的礼物。恐怕你也不会善罢甘休,

不过,只是随念一想,子辛便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对策。

只见他慢慢离开席位,站在宣德殿中央。对帝乙说道:“儿臣确实也已经为闻太师准备好了礼物,不过却不是像大哥那样珍贵。儿臣为闻太师准备了一首诗,这首诗也是儿臣近日才作出来。想来太师也不是那种贪图身外之物的人,这首诗便作为儿臣送给太师的礼物。父王,你看可好?”

并没有直接问闻太师喜不喜欢,而是向帝乙询问其意向。这也正是表明了子辛明白,无论什么时候帝乙才是第一位的原则。

看着子辛如此明事知礼,根本不像微子启那样,没有把自己这个父王放在眼里。帝乙此刻也是感到欣慰,随即便点了点头同意子辛的想法,说道:“好!难得辛儿你有此等才华,寡人便看看你这首诗到底怎么样!”

听闻帝乙的话,闻太师也是点头道:“寿王殿下居然为老臣做了一首诗!没想到我闻仲一个征战沙场的莽夫,居然也会有人给我做诗!哈哈哈!无论好坏,老臣先谢过殿下了!”

这句话一出,微子启的脸色立刻变的难看了起来。他没想到自己精心准备的夜明珠,闻仲不喜欢。而子辛只是一首毫无价值的诗,就引来帝乙和闻仲的感叹。

对于微子启的难看,子辛自然能看见。不过却没有理会,只是心道了一句“活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现在体会到痛了吧!”

而后,子辛模仿古代诗人,作了一副很风骚的样子。才缓缓开口念道:“男儿行,当暴戾。事与仁,两不立。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睚眦即杀人,身比鸿毛轻。。。。。。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这一首诗,正是后世中有名的《男儿行》。这首诗本来就适合赞扬一些争战沙场的将领,再经过子辛这一番义愤填膺的呤颂,更是让在场的所有人心中爆发出一种豪气。

在这首《男儿行》结束之后,宣德殿一片寂静。无论是谁,现在都已经被子辛的《男儿行》感到震憾。

随后,帝乙便先反应过来。满意的看着子辛,由感而发的说道:“好好好!好一个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寡人只知道辛儿你天生神力,有托梁换柱之神力。却是不曾想你还有这等才华!”

此后,闻仲;文武百官也慢慢反应了过来。文武百官皆是惊叹的看着子辛,而闻仲则是眼放亮的看着子辛。

继而惊叹的说道:“殿下,这首诗真的是你为老臣所做?那不知道老臣可不可以,将这首诗传入三军。让三军都可以听到如此豪迈之诗?”

子辛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可以!这本来就是为太师所作,放入三军之中还可以增加我大商军队的气势。此等好事,何乐而不为?”

闻仲闻言,满意的笑着继续问道:“殿下,不知道这首诗,可有诗名?”

子辛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还是决定用以前的名称。便说道:“此诗名曰《男儿行》!”

闻仲听闻此言,喃喃自语道:“男儿行?好一个男儿行!大丈夫生于天地,如若可以同诗中所说之豪气一般。那也不枉此生。”

而微子启听到子辛的诗,一脸的阴晴不定。但是也明白此时不是发作的时候,当即,便计上心来。装作佩服的说道:“三弟,真是好文采!大哥有一个请求,不知当讲不当讲?”

“大哥但讲无妨!”虽然不知道微子启有什么花招,但是子辛还是决定接下来!

果然,一听见子辛同意了自己的话。微子启便笑容可掬的说道:“既然三弟有这么好的文采!那么大哥请三弟,就依据外面兄弟的关系作一句诗!”

微子启的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确实很难。三人的关系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如果诗作的好,恐怕让人觉得不真实。如果作的不好,又恐怕会令帝乙不满。

最后,无奈之下的子辛。只能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乙听闻子辛“作”的诗,不禁有些非悲伤。子辛的这两句话,可谓是解释清楚了三兄弟之间的争斗关系。

微子启听闻子辛的两句诗,精神也不由的出现了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