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十少年作家批判书》才知道,它不过就是一本毫无价值的文字垃圾,让人看了后反胃甚至恶心。

这本书被媒体称之为“酷评”,真的不知道“酷评”二字是何意,查了词典也不见踪迹。现今这两字如此风靡,想必是新词汇吧。按照毛里斯?克兰斯顿在《论自由》一书中的说法,界定术语有两种方法,一是设定性的stipulative,二是词典性的lexigraphial。对此评论家李建军在他的《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一书中指出“‘酷评’的词典性定义是没有的,而设定性的解释似乎也较少见到;它的模模糊糊的被普遍接受的内涵似乎是指一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动机不纯、效果不好的批评。而目前的趋势甚至是,人们往往倾向于把所有尖锐地指出问题和剖析问题的否定性批评,一概不加区别地称之为‘酷评’。这种倾向是有害的,因为它不仅会误导读者,而且很容易挫伤那些有个性负责任的批评家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批评风气。”还有,就“酷”l这个从国外引进的字,如今已经被演化成现今人们的口头语了。就如网络上如今很流行很时尚的“t”这个新词语一样,并不是“ittrrent协议”使用诸如itet的软件就可以很方便的在网上下载你想要下载的一切东西,起初我还以为“t”就是“ittrrent”的简称,可后来现在不少地方出现的“t”竟然和“ittrrent”毫无瓜葛,它的意思为“变态”,是拼音“iantai”的简写。基于此,好多媒体似乎把“酷评”理解为“最好的评论”或者“炫酷的评论”,这种说法究竟有多少权威就无从靠证了。“酷评”似乎比不知羞耻地巴结“领导”还可耻,比丧心病狂地搞还可恶,因为“酷评家”的动机全在“自炒”,而其动作亦纯为“攻击”,总之,“酷评”二字,几乎就意味着严重的人格缺陷和道德弱点,最起码,《十少年作家批判书》也绝对算不上什么“最好的评论”或者“炫酷的评论”。

如果不是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换成作家出版社出版,那更会让我感到此书臭不可闻。中国戏剧出版社能出什么样的书?我常常见到街头上的一些专供中学生看的“口袋书”,诸如什么“男孩”、“女孩”、“花季”、“心动”的系列丛书,有几家就出自这家出版社,话说明了就没意思了,总之,这家出版社就是现在不少书商或文化公司私自运作图书生意的一大平台,不论什么垃圾书,都少不了这家出版社的名号。

如此依靠这些二渠道书商们供养着的出版社,想必已经是满身铜臭。《十少年作家批判书》这种书除了满足书商赚钱的野心外,恐怕难以找出它的价值,更谈不上什么学术价值。也难怪,这年头被名缰利锁的人多了去了,能在少年作家身上做文章,对于一些书商也好,出版社也好,无疑是一个商机。司马昭之心谁人不知,书商可以给撰写者一些丰厚的金子,再给他们制定出提纲,要炮制出一些这样昧心的文字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自古以来,文人由士而仕,都难免以出让自我为代价。明代海瑞就说:“一仕於人,则制於人,制於人则不得以自由。制於人而望於人者,惟禄焉,”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得了好处自然要卖乖了,洋洋洒洒几千字,墨水如唾沫星子般的乱溅,东拉西扯,就是再完美的作品,他们也能挑出一两个不是出来。这样的书自然有市场,热爱少年作家们的读者自然会花钱来看看:我们的偶像或我们喜欢的作家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批判他们?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批判他们,只是觉得就这个书名都了不得,杀气腾腾,无不让人心惊,很容易让我想起郭沫若四十年代所著的《十批判书》和前几年出版的《十作家批判书》。《十少年作家批判书》无论从策划选题、书名还是到语调、风格、结构等等都毫无保留地模仿当年《十作家批判书》,这样一本打着“80后批评80后”的牌子作秀的书,不免有点戏剧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