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其实,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离不开众人的支持。

其实,重用新人就是一个“造就人才”的过程。对他们委以重任,让他们参加到事业中来,不仅给了新人一个机会,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机会,这样就给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为自己的事业带来突破性的展。

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

新员工们都感到了一种震撼,并心悦诚服地踊跃向老板要求安排去子公司工作。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长硬了翅膀,逐渐从天牛幼虫转化成为了一个个展翅飞翔的成虫,占据了公司大部分中高层职位。

另为一位就是马世民。马世民是英国人,身为怡和贸易的代表,到长实公司推销冷气机。虽然李嘉诚一般不过问此类业务,但马世民却一再坚持要求面见李嘉诚,他的执著吸引了李嘉诚,于是两人得以相见。李嘉诚与马世民的偶然接触,使彼此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李嘉诚不惜重金收购了马世民创办的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博得了马世民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嘉诚慷慨解囊的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树起一座心碑。李嘉诚的善行义举固然是出自商人的仁义之心,但充分显示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品德,从而客观地为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树立了一块无价的金字招牌。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给企业带来极高的商誉,使企业与其他企业在相同的条件下,以无形的竞争能力取得更多社会公众的支持,赢得更多的顾客,创造更多的“级差利益”;它可以使企业增强商业信用,提高筹资能力;可以使企业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创造力;同时它对于美化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做生意开始就以诚实从商、稳重做人处世的李嘉诚付出的代价是很惨重的。痛苦不堪的李嘉诚在那一段时间每天都得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放工资的工人们。

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租金收入为390万港元。

李嘉诚敏锐的眼光和对市场的运筹帷幄,在他商海生涯的早期就可见一斑。自从生产塑胶花为他赚得第036章省了4。5亿港元。当港灯股票市价上涨后,李嘉诚又出售一成股权套现,净赚2。8亿港元。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约5%的股权。半年后抛出该股票,赢利1。2亿港元。

成功的领导者必须紧跟时代、越时代,具有创业家的精神。要有创造性,勇于挑战,但也须集中在从事的行业。正如《曾国藩家书》记载的一样:“挖十口井,不如集中力量挖一口确定有水源的井。”熟悉本行,而又不断创新,这是商业领导者事业成功的一个模式。

下面一个例子就是李嘉诚通过朋友而找出了推销的突破口: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这样评论李嘉诚的做法:“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会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

在李嘉诚家的过程中,每一步他都能起用不同的人才,而没有一味只用元老重臣,由此才保证了企业常新,不断展。同时,他还能大胆起用“洋”人,谓之“洋为中用”。如“长实”副主席麦理思,英国人,剑桥大学经济系毕业,1979年加入“长实”;“和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也是英国人,1984年任职;此外,青州英泥的布禄嘉,以及李氏极其器重的生意伙伴、广生行主席杜辉廉等都是“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