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演讲看似浪漫又热情,然而却给法国惹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曾被授予苏联劳动勋章的柳鲍娃夫妇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女孩也叫卓娅,男孩也叫舒拉。因为舒拉小,又是男孩,父母对他有点偏爱,有什么要求,遇到什么矛盾,大家总是让着他点。久而久之,舒拉养成了任性的毛病,有什么要求得不到满足或是没有依他去做,他就倒在地上大声号哭起来,直到别人服从他、满足他的要求为止。

一位日本父亲这样回答:“因为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要受教育;二是要有独立性。其实,这不仅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避免处处依靠别人,还要锻炼孩子们的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以及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境富裕的父母们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女而用心良苦,孩子们大多从小就感受到了比一般孩子多得多的优越性,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父母都给他们创造了足够好的条件,然而,这种良苦的用心却容易让孩子养成一种惰性,在学习上不下功夫,生活上也不能自理,反而在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自私、狭隘等不健康心态方面倒是很“出色”。

――诺贝尔

古今中外名家名人教子各有其术,而不留钱财给后代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点。

民族英雄林则徐,不给子女留钱财,却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把全部财产捐给自己在国内办的集美学校,先生对子女回国安家作了如下规定:每人每月给25元生活费。

革命先辈张闻天把组织归还的,冻结存款和补的工资4万余元让妻子刘英全部交给党组织,他在病床上还再三嘱咐:千万不要留给孩子。

罗荣桓元帅临终前嘱咐他的老伴林月琴:“我死之后,分给我的房子,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特殊。”

孔繁森身后留给子女的只有87元钱。

新疆广汇集团老总――亿万富翁孙广信在媒体上公开声明:“我要把广汇办成世界一流的企业,最后交给国家和社会,决不留给自己的孩子。我不是做秀,是自肺腑。”

在四川省,有一位富商妈妈名叫冉敬芳,她与自己的5个孩子签订了《不继承财产协议》。

蒙牛当家人牛根生夫妻俩商量觉得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那会“坏了他们”,一家人分别在法律文书上签了字,同意捐献出牛根生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

世界富比尔?盖茨原先打算给自己的孩子留下1亿美元,1999年8月修改遗嘱,改为每人留下1000万美元。

……

教子智慧启悟:

富翁家长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让孩子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优越感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只给孩子很少的零用钱,鼓励孩子自己去打工挣钱,这样让孩子明白: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钱也是会用完的;有价值的财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

告诉孩子: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要靠父母勤劳、努力赚来的钱生活。

其实,早在汉朝时,有识之士就已认识到:给子女留钱财,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适足损其善;要是子女无德无能,则会增其恶。总之,给子女留钱财,有弊无利。

当今有不少家长,尤其是那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不是想方设法教育子女奋读书,努力工作,而是千方百计为下一代积累钱财,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

人贵有志,如无志,则不能主。不能立,纵有万贯财产也会挥霍一空。因此,奉劝天下为父母者,给孩子留才不留财,要教育自己的后代从小就要自立自强,回报社会。

§§§2、锤炼孩子的独立人格

约翰自幼羞怯、自卑、优柔寡断、依附性强,正是在他母亲杰奎琳的锤炼独立人格的家教下,使他成为一个自信潇洒、求索向上、理智节制、圆通练达的青年。

杰奎琳的第一个丈夫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第二任丈夫是世界船王奥纳西斯。

尽管她名扬天下腰缠万贯,但她不能容忍儿子约翰日后成为一个花花公子。为此,当她的儿子约翰11岁时,她把儿子送到了英国的德雷克岛“勇敢者营地”去受训,学习驾驶帆船、独木舟、爬山,锻炼他刚毅果断的独立人格。

13岁时,她又送他到缅因州的一个孤岛上去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20天的训练中,不给食物只给一加仑水、二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谋生的书。

当约翰15岁时,杰奎琳再送儿子到肯尼亚的荒野里自求生存。

当约翰中学放暑假时,她还把儿子送去参加“国家户外学校”的70天训练,同时,为了更进一步强化约翰的独当一面的才能,她又送儿子参加和平队赴危地马拉从事地震救灾工作。

约翰自幼羞怯、自卑、优柔寡断、依附性强,正是在他母亲杰奎琳的锤炼独立人格的家教下,使他成为一个自信潇洒、求索向上、理智节制、圆通练达的青年。

约翰于1983年毕业于布朗大学,先在印度工作了一段时间,1986年秋,入读纽约大学法律系,1989年8月,成为曼哈顿一名检察官,在打赢六场官司之后于1993年7月辞职。

1995年9月,9约翰创办《乔治》杂志,任董事长。

教子智慧启悟:

我们可能很富有,但可能没有杰奎琳那么富有,但我们却异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几乎可以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却不答应我们的要求。孩子在学习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愿意学习自理。我们也可能没有让孩子接受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的想法,但即使有的话,想想孩子会同意吗?

我们对孩子的这种妥协,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成为一个好吃懒做、依赖性强的孩子。看看杰奎琳的教子之道,想想孩子未来的展,是否也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呢?

§§§3、洛克菲勒的小账本

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

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

洛克菲勒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

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教子智慧启悟:

小账本培养了洛克菲勒家族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小账本也记录了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其实,在很多达国家,对孩子的要求非常“刻薄”。在日本,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饭店洗碗,端盘子,在商店售货或照顾老人,做家教等,挣钱交学费零用。美国人一贯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岁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们的“商品”挣钱零用。美国中学生有个口号:“要花钱自己挣。”每逢假期,他们就成了打工族,学习自食其力。

但愿我们中国的孩子也被“刻薄”一点对待,也要有接受磨难和考验的准备,也要培养节俭和自立的美德。

§§§4、抛弃身份荣耀感

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我们自己,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荣耀感”。但如果过分迷恋这种仅仅是因为身份带给你的荣耀,那么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业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当我们陶醉于自己的所谓“成功”时,我们已经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失败者。

在美国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之际,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总裁、世界第四富豪艾里森应邀参加典礼。

艾里森当着耶鲁大学校长、教师、校友、毕业生的面,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他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自以为是成功者,其实你们全都是失败者,因为你们以在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念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并不以在哈佛读过书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