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州郡

东汉时期的行政区划设置

西汉末年,政治rì益**,经济衰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过于分散,最后导致公元9年王莽篡朝,改国号为“新”,建立王莽掌权的“新”王朝。王莽篡政后,大量网罗汉宗室功臣后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国,乱设行政区划,改变原来的区划名称,地名大乱,形成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极大的混乱时期。直至公元23年(地皇四年),各地起义军奋起,王莽被杀,新朝垮台,新莽政权被推翻,由绿林为的地主阶级代表、西汉远支皇族刘玄取而代之,年号更始,新朝灭亡。后因政权内部角逐激烈。刘玄于更始三年投降赤眉军后被杀。实际上东汉王朝是从公元25年即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开始的。

因“新”朝时间为时较短,仅存在15年,加之行政区划改动较大,又在管理体制上不成定局,故对其不作详细介绍。

公元25年,汉宗室代表刘秀权势较大,挫败各地割据势力,建立东汉朝(公元25~22o年)。定都濉(去目加各)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始称东汉。

东汉的疆域基本上同西汉时疆域,只是把西汉时各部州的辖区范围变小,东汉在公元14o年仍保持十二州刺史部(zhongyang派出的监察机构,其职能基本同西汉)和司隶校尉部,计有十三个zhongyang派出监察区。另在甘肃以西仍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当地的最高权力机构。东汉的一级行政区划为郡、国(王国)、属国都尉;二级区划为县、邑、道、公国,侯国。

东汉接受西汉衰亡的教训,加强郡县的权利,削弱封国的范围和力量,采取“封列侯,奉朝请”措施,不让封国掌实权,只食租税,封域减小,兵马数量压缩到最低限度。东汉的封国,—等为王(相当郡),二等为公国,三等为列侯(列侯食县为侯国、小侯食乡、亭,关内侯无土,寄食于县),相当于县级。

东汉zhongyang官制

大体同于西汉,在朝廷中设太傅为上公,但不常置。以太尉(光武初称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亦即“三司”,而太尉职权较西汉广泛,列名于“三公”之。“三公”之下所属分别设有长史、掾属、令史、御属等,而太尉之属官尤多,有多达二十四人,令吏及御属二十三人;令史又分合下令史、记室令史、门令史等。建安末,曹cao为丞相,郗虑为御史大夫,罢去“三公”之官,只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东汉也有“九卿”,大体如西汉,其不同:(1)光禄勋(西投初为郎中令)设五官中郎将。(2)少府设尚书令,(献帝时分置左右仆shè),设尚书六人,光武帝刘秀扩大组织,分为六曹。六曹尚书与尚书令、仆,合称为“八座”,大事“八座”连名上奏。尚书(台)设左右丞各一人,侍郎(即尚书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令史二十一人(每曹三人)。可见尚书(台)之机构已渐庞大,事权渐重,“三公”徒有虚位,形成了“政归台阁”局面。尚书(台)的设置,是开创xìng的,为后世各朝代zhongyangzhèngfǔ的雏型,也表明皇权更为加重,这是东汉朝的特点。

东汉基本沿行西汉,分封王、侯与州、郡、县双轨并设之制。皇子封王,其封地为国,每国设傅一人,相一人,相职掌如太守。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食县,小食乡、亭。乡侯、亭侯之封为东汉所特设,用以安置贵族、勋戚、功臣,扩大了统治集团,增长豪门世族的权势,但王侯之权力却已远远弱于西汉。东汉以司隶校尉管京都附郭一州,称为司隶,设校尉。司隶校尉之官“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尉犯法”。光武帝时“并领一州”包括七个郡。其地位在“九卿”上,设十二从事史,司隶职权远较西汉为广泛,其辖包括两汉之西(京兆)、东(河南)二京。司隶之外,置十二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灵帝、献帝时,有的州改设牧),权力增大,州之下为郡,郡之下为县。在边地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设道。事实上已形成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前期,加大尚书(台)之权,削弱“三公”及地方郡国之权,以增强皇权。至末年为镇压人民起义,则改变了一贯政策,给各州之豪门大族以重权,遂形成了割据局面。

军事官制

东汉仍设将军、大将军、骡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品秩如三公。将军下又有前、后、左、右将军,位比上卿。将军之下设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及掾属、令史、御属等。大将军管辖五部,每部有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曲下有屯,设屯长。东汉设北军五营: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shè声校尉,以北军中侯监五营。其jǐng卫宫殿的属于光禄勋,如西叔南军。灵帝中平五年因农民起义声势洁大,增设西园八校尉以防守京都洛阳。东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设有军事xìng专官多种,既臣服于朝廷,又维护当地治安。

东汉官制的特点:(1)zhongyang权力更为集中,集权于皇帝直接掌握之尚书(台)。(2)地方行政体制形成事实上的三级制(州、郡、县),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东汉末年,州牧拥兵割据,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3)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设立各种专官,其主旨虽在控制人民,但对开边区,促进中原与周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一定的作用。

东汉建立后,在行政区划工作上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复西汉时的郡县名,清除王莽新朝时乱改的地名,重新规划全国的郡县,撤并了西汉时的县、道、邑、侯国4oo多个,王莽时增置的郡县基本上全部撤销,郡国数量相应减少。二是在州的建制上做了较大的变动,刘秀全部废除王莽所建的十二州牧,改交陟(去步加止,趾)为交州,恢复西汉的部州,并固定其州治驻所。升大州级的权力。至东汉末期,体制基本上实行州、郡、县三级。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o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具体区划如下:

司隶校尉部

京兆尹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

领1o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

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

左冯翎治高陵(今陕西高陵)。

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没(去三点水加示部旁)栩、云阳。

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领19县: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yīn、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虫加三点水)泽、东垣。

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

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yīn、卢氏、黾池、新安、宜阳、6浑。

河南尹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领21县:雒阳、平县、平yīn、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

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

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yīn、林虑。

豫州刺史部

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领17县: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yīn、许县、新汲、鄢陵、长社。

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汝南shè桥)。

领37县:平舆、上蔡、灈阳、吴房、西平、定颍、召陵、洇(去因加隐)强、西华、征羌、汝阳、南顿、阳安、郎陵、北宜、安城、慎阳、安阳、新息、弋阳、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鲖阳、固始、项县、宜禄、新阳、宋国、思善、城父、山桑、细阳、汝yīn、慎县。

陈国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领9县:陈县、新平、宁平、武平、苦县、柘县、阳夏、扶乐、长平。

梁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城)。

领8县,睢阳、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

沛国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张集)。

领21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鄼县、谯县、郸县、锧(去质加至)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

鲁国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领6县:鲁县、汶阳、卞县、驺县、蕃县、薛县。

兖州刺史部

陈留郡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

领17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yīn、东昏、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庆祖北)。

领15县: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武阳、阳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平、聊城、博平。

济yīn郡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城西北)。

领11县;定陶、冤句、乘氏、句阳、成阳、鄄城、廪丘、离狐、成武、单父、己氏。

山阳郡治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

领1o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6、南平阳、瑕丘。

任城国治任城(今山东微山鲁桥)。

领3县:任城、亢父、樊县。

东平国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