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全幅单反?全幅单反有何优势?

什么是全幅单反相机?

大家都知道,使用相机摄影都得要有记录影像的感光材料,传统相机的感光材料是胶片,数码相机的感光材料是感光元件(d或s),感光器面积的大小与35mm胶片面积相比,如果接近或相等,就是全幅规格,采用该规格尺寸的单反相机就是全幅单反相机。

举个例子:传统135相机底片尺寸为36x24mm,佳能eos-5d数码单反机采用的cmos尺寸为358x239mm,接近36x24mm的尺寸。所以,佳能eos-5d就属于全幅数码单反机。全幅单反机的感光器面积由于与35mm胶片相等或相近,因此所配置的各种镜头的焦距也和传统相机一样。

基于现有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尺寸全幅感光元件制造困难,价格昂贵,因此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采用的感光元件都不是全幅的,其尺寸介于135相机底片和家用数码感光元件之间,最常见的就是“aps-c”规格。

全幅单反相机的优势

因为35mm胶卷的广泛使用,让36x24mm成为一种规格。在这个规格之下,35mm就成为了我们判定镜头视角的一个标准。例如28mm镜头就可以实现广角,35mm为标准视角而50mm是比较接近人眼的视角等等。不过到了数码时代,数码单反相机上采用的感光器目前更多的是采用非36x24mm尺寸,于是就有了倍率问题。例如,aps-c尺寸,倍率15(佳能为16);43系统,倍率2;适马x3系统,倍率17;佳能aps-h尺寸;倍率13等。

以佳能eos400d(aps-c画幅)及一支18-55mm镜头为例,乘以16倍率后,相机上镜头等效焦距将会变为288-88mm,但如果是全画幅单反搭配18-55mm镜头,其焦距将保持不变。

因此,全画幅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可以让老镜头物尽其用,还因为感光元件dcmos面积大,这样一来捕获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说全画幅单反是未来数码单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原因也就在此。

相机小贴士:35mm胶卷的来历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徕卡公司研制出拍摄35mm电影胶片(36x24mm)相机后,35mm胶卷又叫“徕卡卷”,后来世界各厂生产用于拍摄35mm胶片的照相机越来越多,“徕卡卷”这个名称已不能适应了,于是就按胶卷的宽度改为“35mm胶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后,为了区分35mm电影胶片和相机用35毫米散装胶卷,在胶卷盒上印有135的代号。后来大家就公认把35mm胶卷称为135胶卷,把用135胶卷的相机称为135相机。

2、什么是镜头的放大倍率?微距摄影的应用

用微距拍摄可以把很普通的东西拍成具有戏剧性的艺术场面。微距特别擅长表现花鸟鱼虫等细?a="xshuotxt"target="_blank"xshuotxt

xshuotxt

《鞯木植浚哺芴逑殖龈鋈嗽谝饩场1614庵邢氡泶锏暮澹乙部梢运嫘乃乇硐肿约涸谘√狻9雇肌15霉夥矫娴拇匆狻r虼硕杂诓簧偕阌叭朊虐谜呃此担纳阄14嗾掌冉先菀咨鲜郑乙材芄慌某鲆恍┬Ч淮淼男∑罚陨约尤牒笃赑hotoshop的加工,就能成为很多人认可的佳作。

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欣赏者眼前。在微距摄影中,有一个名词是必须要认识的,它就是放大率。因为微距摄影其实就即如放大摄影,所以放大率直接影响著微距拍摄的效果。由于放大率是由底片(或感光元件)表面所得的影像和实物主体大小的比例来定义,故此放大率是以一个比例来表达。由于这缘故,放大率又称为“影像比例”。

平时经常听到镜头能拍到1:1、1:2的微距效果,这些比例便是指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左边的数值代表底片上影像的大小,而右边的数值则代表实际被摄物的大小,当镜头能做到1:1的放大率时,即镜头可将被摄物的真实大小完全投射在底片(或感光元件)上。比如:135胶片的面积为24x36mm,若我们使用的镜头能把一个面积同样为24x36mm的主体完整地记录在135胶片上,这支镜头的最大放大率就是1:1。左边的数字越大表示放大倍率越高,2:1的放大倍率就比1:1高;反之,右边的数字越大则放大倍率越低。

举例说明: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10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1;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5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2;

如果实物长度为10毫米,在底片上成像也是2毫米,则镜头放大倍率1:5。

某个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是该镜头在最大焦距(定焦不存在),最近拍摄距离上达到的。我们通常将最大放大倍率在1:4~1:1之间的能够在无限远合焦的摄影镜头称为微距镜头。

3、什么是增距镜?增距镜的缺点和使用事项

什么是增距镜?

增距镜又称望远转换镜或焦距增长器,它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光学器件,由多片光学镜片组成,其作用是增长原有镜头的焦距。由于增距镜是一个呈凹透镜作用的光学系统,所以不能单独成像的,要与呈凸透镜作用的常规镜头一起使用才能得出清晰的物像。

增距镜的倍率有多种,目前最常见的有2倍(俗称增倍镜)、14倍和17倍,也有少量是3倍和16倍的。镜片数一般为四至七片不等。增距镜一边是卡口,与镜头的卡口一样,用于连接到照相机机身上;另一边是卡环,与单反相机机身上的卡环一样,用于连接镜头。使用时,先将单反相机上的镜头卸下来,将增距镜接在机身上,然后再将镜头接在增距镜上,即增距镜在机身与镜头之间。

不同倍率的增距镜可以将原镜头的焦距扩展至不同的范围。如一只2倍的增距镜可将50mm的标准镜头变成100mm的中焦镜头;而14倍的只能将它变成70mm的镜头。但是增距镜只能用于50mm以上的镜头,如果与广角镜头合用时,可能会出现遮角现象。接上增距镜后,原镜头上的一些参数是不会改变的,如最近对焦距离。如果原镜头的最短聚焦距离为05米,加上增距镜后仍是05米,由于焦距增长,所以可以得到更大的影像。

增距镜的缺点

增距镜有一个主要缺点:在加入了增距镜后,焦距增长了的组合镜头最大有效光圈减小了。所减小的规律是将增距镜的倍率乘以原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即得出组合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如一支70~2104-56的变焦镜头,加入2倍的增距镜后,其组合镜头为140~4208-11的长焦镜头;若用14倍的增距镜,则变成98~29456-78的变焦镜头。增长的规律是将增距镜倍率乘以原镜头的焦距,即得出最终的组合焦距。

由于这一缺点,在使用时要注意。对于使用裂像屏手动对焦的单反相机来说,由于最大有效光圈缩小,透光量减少,在取景时有时会出现裂像一半是黑的情况,不利于对焦。

另一个不足就是,加入增距镜后,组合镜头的光学质量要比原镜头有所降低,如分辨率降低和反差减少。无论增距镜做得多好,其光学质量肯定要比原镜头差得多。一般宜采用较小的光圈,以提高影像的质量。

尽管如此,增距镜还是一种便宜的长焦镜头代用品,对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所损失的光学质量是不重要的,只要不将照片放得很大,用肉眼是比较难分辨出差别的。但增距镜的价格就要便宜多了。例如某一用户原有一支30045的镜头,若购买一支600mm的镜头,其代价是很惨重的;所以购买增距镜对于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是很划算的,甚至连一些专业摄影师也采用增距镜来进行工作。

由于相机原厂家生产的增距镜数量少、兼容性不强和价格高,给镜头独立生产厂家提供了生产的空档。目前生产af增距镜的厂家主要有肯高、腾龙、适马、威达等。

由于af增距镜和af镜头内部都有集成电路芯片,在连接顺序上要加以注意,若使用不当,有可能会使相机功能的失常,产生紊乱。正确的方法是先将增距镜装在镜头上,再将组合镜头装上相机机身上。

4、什么是像素?总像素和有效像素有何区别

我们身边的世界在宏观上成连续的,好比时间永远在连续不停的流逝,但我们用来记录时间的钟表却不是连续的,比如我们常用的电子手表,可能是以秒为单位一格一格的前进,如果再细分可以以毫秒或者更小的单位来记录。无论怎样,当我们细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主观上已经不再能够分辨变化的幅度,而觉得成为连续变化的了。数码影像也一样,数码感光元件的最小单位是一个个像素,它们排列成行列形式的矩阵以感受光线。

什么是像素?

简单的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像素(pixel),就是d上光电感应元件的数量,一个感光元件经过感光、光电信号转换、ad转换等步骤以后,在输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个点,我们如果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像素分为总像素和有效像素,目前市场上的数码相机标示的像素基本都是总像素。

像素数量的提高,有利于我们获得高精度的图像,但是像素数量不是衡量感光元件好坏的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像素质量,包括像素在感光元件上排列的均一性,色彩精确性,动态范围,噪声表现,以及包括色散、紫边、摩尔纹等在内的各种伪色失真。

总像素和有效像素

在看各种数码相机参数的时候,我们常常能够看见总像素和有效像素等名词,有时候出于宣传的目的,厂家并不说明有效像素,而仅仅用总像素来标明。那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由于目前主要的感光元件都是马赛克形式的,每个像素实际上只能识别一种色彩信息,后期上需要借助周边像素的色彩信息来进行解码,还原本来的色彩。所以边缘的像素需要额外的像素来提供这些色彩信息,也就是说,感光元件的最外周的像素是不能参与成像的,它们是负责提供色彩信息来对最终图像的最外周像素进行去马赛克解码的。因此,总像素是大于有效像素的。

5、什么是噪点?噪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数码相机的噪点(noise)也称为噪声、噪音,主要是指d(cmos)将光线作为接收信号接收并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图像中的粗糙部分,也指图像中不该出现的外来像素,通常由电子干扰产生。看起来就像图像被弄脏了,布满一些细小的糙点。我们平时所拍摄的数码照片如果用个人电脑将拍摄到的高画质图像缩小以后再看的话,也许就注意不到。不过,如果将原图像放大,那么就会出现本来没有的颜色(假色),这种假色就是图像噪音。

除了噪点外,还有一种现像很容易噪点相混淆,这就是坏点。在数码相机同一设置条件下,如果所拍的图像中杂点总是出现在同一个位置,就说明这台数码相机存在坏点,一般厂家对坏点的数量有规定,如果坏点数量超过了规定的数量,可以向经销商和厂家更换相机。假如杂点并不是出现在相同的位置,则说明这些杂点是由于使用时形成的噪点。

噪点产生的原因:

1、长时间曝光产生的图像噪音

这种现像主要大部分出现在拍摄夜景,在图像的黑暗的夜空中,出线了一些孤立的亮点。可以说其原因是由于d无法处理较慢的快门速度所带来的巨大的工作量,致使一些特定的像素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为了防止产生这种图像噪音,部分数码相机中配备了被称为降噪的功能。

如果使用降噪功能,在记录图像之前就会利用数字处理方法来消除图像噪音,因此在保存完毕以前就需要花费一点额外的时间。

2、用jpeg格式对图像压缩而产生的图像噪音

由于jpeg格式的图像在缩小图像尺寸后图像仍显得很自然,因此就可以利用特殊的方法来减小图像数据。此时,它就会以上下左右8x8个像素为一个单位进行处理。因此尤其是在8x8个像素边缘的位置就会与下一个8x8个像素单位发生不自然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