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中國歷史何其易 > 中國歷史何其易 第24章︰五代、十國 一段短的紛亂時期

其實,憲宗本人就是被其中一派宦官於公元82o年策動政變所殺死,謊稱誤服丹石,毒發暴崩,一面盡誅敵派,一面擁立穆宗。四年後穆宗死,太子敬宗繼位,宦官續專政,他只是傀儡。公元826年,宦官劉克明入內宮殺敬宗,欲迎絳王李悟接位;兩天之後另派宦官王守澄率軍入,連殺劉克明及李悟,擁江王李昂當皇帝,是為文宗。至此宦官更加跋扈。文宗太和九年圖振王朝,召節度使鄭注進京助陣。先迫宦官王守澄飲毒死,欲於他葬禮時盡殺其黨。鄭注回駐地去調兵。丞相李訓邀功率先發難。反被宦官識破幽禁文宗。繼率禁軍大殺朝臣,又密令監軍殺鄭注。受害者逾千人,史稱甘露之禍。唐朝中期、後期,宦官、朝臣、大將常因爭權奪利,彼此間多內鬥。

唐朝第一個皇帝是李淵。他是一個享福皇帝,萬事由兒子們操心。一般史家均認為,他事實上無建樹。

xxxxxxx

楊堅是南、北朝期間,北朝之中北周王朝周宣帝的外戚重臣。楊堅的女兒楊麗華是皇后。宣帝死後,傳位給他八歲兒子,是為靜帝。楊堅以皇太后之父身份,身兼左丞相及兵部尚書的職位。獨攬北周朝政,清除皇室勢力。翌年,迫其外孫皇帝禪讓,自己坐上龍位,並改國號叫隋。隋是他的隋國公封號,歷史上稱他隋文帝。

歷史是無情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孫恩、盧循這段民間聚眾造反,便因為失敗而少被史家重視。不過他們的追隨者依舊散潛民間,問天尋道,續求神助。七百年後道教在宋代再興起,最後融入道佛儒的三教天地。

公元3o5年,東海王捲土重來與河間王決戰;依然被河間王與成都王聯手打敗。但他翌年,再接再勵,先劫走了惠帝,再擊殺河間王與成都王。至此七王盡死,東海王獨掌權。公元3o6年,他毒死了惠帝,另立惠帝弟弟為帝,是為懷帝。這是第四回合。八王之亂亦告結束。

曹操被史家稱為奸雄,指他是奸詐、虛偽、殘忍的化身,也有不少人為他叫屈。尤其他的唯才是舉以才幹論任用,打破舊制以位命賢以身世賜官職,是具進步性的改革。因而,他陣營中曾出現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曹操實戎馬一生,在東征西討中過。

東漢第四任皇帝是和帝。他登位時才十歲,由竇太后臨朝稱制,太后兄竇憲輔政。第五任是殤帝,由登位至夭亡,依然不足一歲;其母鄧太后稱制,太后讓其兄掌權。第六任是安帝,登位時十三歲,鄧太后續稱制。第七任的少帝只登位七個月;是由閻太后稱制,太后兄閻顯執政。第八任是順帝,登位時十一歲;外戚與宦官爭權,結果還是外戚勝。第九任是沖帝,登位時才兩歲,其母梁太后稱制,太后兄梁冀執政。第十任質帝,登位時八歲;第二年因罵梁冀是跋扈將軍,隨被毒死。第十一任桓帝,登位時十五歲,梁太后仍稱制,梁冀獨霸朝綱。第十二任靈帝,即位時十二歲,其母竇太后稱制,由外戚竇武執政。第十三任少帝,其母何太后稱制,太后兄何進執政。外戚與宦官又不和,朝內權臣繼起,殺何進及宦官。董卓廢少帝立最後獻帝,自任相國,背後把持;曹操繼,挾天子,進入三國之局。

xxxxxxx

公元前2o2年劉邦在洛陽登位,稱漢高祖。

xxxxxxx

難加整理。

他們的一般做法都是強調法律的貫徹執行。商鞅有這樣的一段故事。他在市中立一木干,並且頒佈條文,誰若把它移到城西,就會賞銀千兩。幾天過去,沒人移它。因為認為是開玩笑。後來,終於有無聊者姑且一試,事後果獲如數賞金。遂傳遍了天下,頒行新法,莫敢不從。

其實,這樣劃分並不全面。至少,它明顯地把非常重要的兵家遺漏,無論在當時抑或現世,孫子兵法的地位一直受人們重視,其譯本在現世界流行。

當然故事還沒有完。毛遂此行大顯身手。

其中最突出是採取政治變法。即是,在原來周朝政制下,針對某方面的流弊,各自展開新的措施。

春秋時代中期,出現長期弭兵。亦即,大諸侯國之間立盟相約停戰。先有華元之倡;後有向戍之議。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代周發號施令的第一個霸主。

經過三年努力,終於鏟平叛亂。

二、為保江山,刑獄慘酷

於是,王位世襲自此確定。中國以後歷朝,基本採用此制。父傳子,弟繼兄,把持著家天下。

這也就是中國人黃炎子孫的起源。

真是簡單容易。

要完全通曉它,都說談何容易。

xxxxxxx

四、所謂十國,散佈東南

唐末五個朝代轉換期間,外圍有十小國同時並存。從地理角度看,他們分佈東南西方,與中原成眾星托月。不過,他們基本上是漢人國家,這和兩晉時的五胡十六國情況不盡同。以下簡述這十國的名單及其興亡。

1吳892-937,都楊州,由楊行密所建。傳四世,後為朝中的大臣徐知誥所滅。其實,從二帝起,兵權握在徐溫手中,三帝、四帝都是傀儡皇帝。徐溫死後,其子掌權,但是不久即為徐溫義子徐知誥所取代,並迫吳國最後一位皇帝禪讓。又徐知誥原本姓李,還是唐朝憲宗後裔,於是,從此又改名叫李昇,稱帝後改國號南唐。

2南唐937-975,都金陵南京,由李昇所建。傳三世,於公元975年為北宋所滅。二世名李璟;三世名李煜。這兩個皇帝都愛好文學,尤其李煜,詞是一絕。他在亡國後被囚禁於汴梁,三年後遭宋太宗派人毒死。

3吳越893-978,都錢塘杭州,由錢鏐所建。傳五帝,為北宋時宋太宗所滅。

4前蜀9o7-925,都成都,由王建所建。傳二帝,王宗衍,好色荒淫,不理國政,為後唐發兵攻滅。

5後蜀934-965,都成都,由孟知祥所建。傳二帝,後為北宋所滅。皇帝被押開封,七天後無故死。

6閩893-945,都福州,由王審知所建。傳六帝,為南唐李璟發兵所攻滅。

7北漢951-979,都太原,由劉崇所建。傳四帝,為北宋所滅

8南漢917-971,都廣州,由劉龔所建。傳四帝,為北宋所滅。

9南平9o7-963,都荊州在湖北,又名荊南,由高季興所建。傳五帝,為北宋所滅。

1o楚896-951,都長沙,由馬殷所建。傳六帝,為南唐所亡。這就是十國的簡略紀錄。

由此可見,十國之中,除了北漢在北,前蜀、後蜀在西之外,其他散佈在南。這又與五胡十六國的情況剛巧相反;當年五胡都在北方,只成漢在西南,西晉、東晉是在東南。五代的朝代均定都在黃河下游,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全定都汴梁。

xxxxxxx

五、柴榮托孤,找錯了人

亂總求治;久分想合。這是人治社會一種走向;中國歷史往往就是如此。三國時期如此;五代、十國時期亦是如此。三國前後有六十年,五代十國約五十年。後周兩個較為有作為的皇帝,郭威和柴榮都意欲統一天下。都天不假年,三、四年死了。所以,能夠做的依然有限。這個責任就不得不留待篡後周的人去完成。在病中臨危的時候,柴榮選中了趙匡胤。不是看中了趙匡胤能承繼他遺志,而是希望他會扶持他的兒子治國。柴榮的兒子才七歲,所以是毅然地托孤。

後周當時朝中有兩大將,一是趙匡胤,一是張永德。本來張永德是他義父郭威的女婿,柴榮私下認為,這個人也最有可能奪他兒子帝位。他罷去張永德軍職,把大權交給趙匡胤。

公元959年六月,柴榮死了,兒子接位,是後周周恭帝。翌年一月,北漢會合契丹即是遼國入侵後周邊鎮。由趙匡胤統率禁軍北征去御敵。大軍離汴梁東北四十里後扎營。該處是陳橋驛。一覺醒來,趙匡胤已被黃袍加身,眾將士在帳外呼萬歲,他該怎辦?當然,掉轉馬頭,回返汴梁。他要七歲的皇帝讓了位,登上龍椅後成了宋太祖。改國號宋,國都依舊,史稱陳橋兵變。宋滅後周。

如果柴榮是單純想到托孤,他找錯人。如果他是物色人統一天下,這倒對了。趙匡胤登基後,先鞏固其皇權。第一年他鏟平二李之亂,即是,昭義節度使李筠的不服造反;及周太祖郭威外甥李重進的武裝響應。在第二年他要舊日的手下眾將全交出兵權告老還鄉,杜絕了朝中大將篡朝的顧慮。這也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然後他製作了先南後北的統一天下的戰略。公元963年宋軍以前往攻打後蜀為藉口,向荊南借路,先把它滅了。公元965年宋軍亡了後蜀。隨後幾年宋軍與北漢曾先後兩度交戰,宋軍未能獲勝。公元971年,移師南下,先滅南漢;又用了五年的時間,於公元975年滅南唐。那一年的秋天,趙匡胤突然間死了,由其弟趙匡義接位。他繼承了乃兄遺志,繼續完成統一大業。公元978年,他沒有出大軍就迫吳越投降。翌年親自領師,北上滅了北漢。同年,欲乘勝收復北方燕雲十六州之地,與遼爭戰,連奪三州。後因契丹派出大軍馳援,宋軍南退,佔地復失。

公元986年趙匡義決意再征遼。他派楊業領軍,楊業兵敗被殺。他亦就是著名通俗小說北宋楊家將中七個兒子的父親;七子參戰,六子俱亡,然後由媳婦們復仇。故事演述楊門三代上陣,女流參戰,過程劇烈。其中,連老祖母都持拐上陣,由僅存的第六子楊延昭掛帥。從正史說,趙匡義總算統一中原,就只缺燕雲十六州。

亦因為這一個原因,宋從一開始就積弱。

在隨後兩宋統治的三百年間,漢人捱打,每況愈下。北宋本已不濟,南宋偏安,情形更糟。最明顯是,一、中原的地域版圖縮小了,至少已缺了燕雲十六州;二、兩宋一直重文輕武,北方強敵經常壓境。就靠議和納貢,換取間歇安寧;北宋時北方有遼和西夏;到南宋時則是金與蒙古。南宋自始退處長江以南,半壁山河,不思振作,連開封都變作金的京城。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興起於大漠,南征北戰,所向披靡,中原第三次大統一便告來臨。

以下略談兩宋三百年積弱的某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