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中國歷史何其易 > 中國歷史何其易 第7章︰五霸,下篇 吳越爭鬥兩代仇

不過,春秋作為一個歷史時期,實際上指東周開始以後周室王朝權力衰退期的第一階段,為了時間的確切和真實,於是史家又把它作了適當的年份調整。所以,春秋時期是從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o年東周遷都以後開始,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即公元前476年止,共計二百九十四年。那是因為史記以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開始戰國時期,現時史家多採這一分期。

周朝,是由武王建立,滅紂後才開始。

這也是後來君權神授的依據。中國歷朝歷代的交替取代,無論什麼方式的篡位登基,都從此說成了是上天的意思。試問誰敢說不是呢?正如誰敢說不信神!

所謂五帝,雖是有好幾種排名,但全來自黃帝一族。這亦一再間接証明,中國人咸認是黃炎二帝繁衍之後。五帝最通用的排名就是,黃帝、顓項、帝嚳、唐堯、虞舜。據說,黃帝,姬姓,名叫軒轅。他戰勝蚩尤後,開始黃帝王朝。顓項,相傳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他曾孫。唐堯,亦是黃帝後裔,他是姬摯弟弟。

此外,值得一提就是,中國人古代信奉的三大宗教之中,道教土生土長,但沒有單一神;佛教,當然有佛祖,卻是外來的。至於所謂孔教,嚴格地講不算宗教,因為孔子生前從不信神,把他奉為神是很無稽的。

現時中國人喜歡說,他們有五千年歷史。那麼,就以五千年作開端。然後,將它一分為二,各二千五百年。前一半是神話傳說較多,後一半有史實文字記載。這樣區分雖然籠統,但卻概括簡單,而又不離實際。

總之,我的演譯不是人云亦云。

過了三年,三將再度領軍東進,企圖要向晉國報復。

兩軍就在彭衙相遇,大戰一場,秦軍又再不敵退兵。

於是秦穆公命三將認真練兵,誓雪一敗再敗。又過一年,秦兵第三次東進時,三將過黃河後燒船。聲言今回有進無退,志在必勝。史稱過河焚舟。果然,幾天之內連下數城,盡佔晉境兩官之地,迫使晉軍只守不戰。這樣僵持一段時日,秦軍別無他計再進。最後班師返秦。

自此以後,秦穆公乃轉而向西發展,滅西戎外族所建大小十二國,繼而開地千里,秦遂稱霸西方。

秦穆公雖於公元前621年死去,但是,秦國聲威並未退減,成為春秋諸侯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xxxxxxx

二、春秋弭兵,因多內亂

春秋時代中期,出現長期弭兵。亦即,大諸侯國之間立盟相約停戰。先有華元之倡;後有向戍之議。

華元、向戍二人都是宋國大夫。原因在外交上,宋國素來依賴晉國扶持,但常受到南面楚國攻侵,不勝其苦。所以,力主弭兵,主要寄望晉楚訂盟,不要打仗。

第一次弭兵發生在公元前579年,晉楚在宋城外訂盟,可是不久之後作廢。史稱華元之倡。那是因為楚國率先背盟,發兵企圖征伐鄭、衛兩國。鄭求晉援。晉國與吳締盟,集力同對付楚。楚見形勢於其不利,由攻打鄭改為去拉攏鄭,並且答應割地給鄭。這的確很有效,鄭棄晉投向楚。同時,發兵代楚伐宋。然後,衛國伺機發兵,代晉懲罰鄭國。至此中原大亂,弭兵之盟盡失。

第二次弭兵發生在公元前546年,亦是在宋訂盟。參加者連晉楚在內共十四個國家,結果決定,除齊秦外,其他國家均每年同時向晉楚納貢。史稱向戍之議。那是齊秦獨善其身,晉楚兩國得利,這樣相安了十多年。

其實,這其間各國均忙於應付內亂,社會階級分化。一方面是一些貴族漸次降為平民,另方面是一些士大夫在朝中興起。甚至發生取代原來諸侯之事。其中最著名的兩個驚人的例子是,所謂三家分晉以及田氏代齊。前者,是韓、趙、魏三姓的士大夫爪分了晉國原有土地,變成三個國家;後者則是,齊國的國君之位由田姓的士大夫坐了。這些諸侯國中所發生的內部權力變化,無疑為隨後而來的戰國時代各國互相兼併安排了前奏曲。

xxxxxxx

三、闔閭崛起,孫武練兵

吳國太子闔閭於公元前515年,因得孫武及伍子胥之助而登王位。孫武以兵法而聞名。一次,闔閭為試驗他的兵法,答應用宮中美女一百二十人讓他進行訓練。經過安排編隊之後,孫武宣佈訓練規則,三令五申,一再講述。但是宮女們嘻嘻哈哈的不聽軍令。於是孫武就按照原先頒下的軍令要殺兩名隊長。這兩人是吳王愛妃。所以吳王聞訊,急忙下令別殺。此時孫武回答︰將帥在外,王令大可不受。繼而,就真正下令把二妃殺了。然後他再重新換了隊長,宮女們馬上都嚴肅起來。進退跪起,全合要求。這樣操了幾遍,都能全無差錯。操演完畢之後,孫武對吳王說︰可以使用了,能赴湯蹈火。

公元前5o6年,闔閭以孫武為將,又命伍子胥為副,北上征伐楚國。吳兵先在柏舉戰役大破楚軍,之後又連續五戰五勝,十一天中行軍七百里,直搗楚國郢都,迫使楚王遠遁。史載,是次吳兵行軍之,戰果之大,是春秋時期所僅見。孫武的孫子兵法遂更加響亮。

自此,吳國的威名在諸侯中獲得了顯揚,南服越國,北震齊晉。吳王閤閭自東南方崛起,稱霸中原。

xxxxxxx

四、吳越爭鬥,兩代仇怨

十年之後,相信這時孫武已死;又或離開吳國他去。總之,史書上再找不到有關他生平事蹟的記載。

這時,吳王闔閭揮兵南下伐越,竟然在此役中被勾踐所擊敗。闔閭本人身受重傷,在回途中因傷去世。他臨終時傳位夫差,並囑勿忘為他復仇。於是,夫差練兵三年,把越國打敗了。當勾踐投降後,夫差要勾踐到吳國去替他當馬夫;並且諸般加以屈辱,三年然後放還越國。

越王勾踐回國之後,自此立志要雪此恨。他在吃飯的地方掛了個苦膽,每天飯前必先嘗膽;同時,又在睡的地方以薪為褥,就是一再告誡他自己不苛且安逸。

此外,他又任用范蠡、文種二人協助管理國政。經過十年生育、十年教養,使越國又重新富強起來。

與此同時,勾踐又遣范蠡刻意地把物色到的越國美女西施、鄭旦獻給吳王夫差。伐取大木為吳王建築姑蘇台。助長夫差驕奢淫逸,盡量使他沉迷酒色,怠理國事,耽誤朝政。另外,還用上了詭計,破壞吳國耕種。據說,越國假裝飢荒,向吳國借口糧。然後,又暗暗把已經煮熟了的種耔歸還吳國,結果農民耕種無成,米顆失收。

在外交上,越採取結齊、親楚、附晉的戰略,又慫恿吳王北上與晉會盟,爭取在諸侯中稱霸的地位。

公元前482年夫差終起師北上,與晉會於黃池。耀武揚威,晉不敢迎。雙方最後締盟,吳被推作主盟。但不稱王,只許稱公。吳勢力獲承認。

不過,出師之前,吳太子曾阻止夫差北上,並講了寓言螳螂捕蟬,黃鳥在後故事作勸諫。他分析了夫差此去,傾全國力,遠涉千里,應防越國身後偷襲。果然,越軍乘機出三江入五湖,攻入吳國都城,焚燒了姑蘇台。甚至把吳太子擄走。夫差回國之後,被迫與越請和。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三度發兵攻打吳都。這次採取了圍城戰。一直圍了兩年,終於陷姑蘇台。吳王夫差派人到勾踐的面前要求免死,但未獲許,被迫自殺。

越吞併吳,國力倍增。隨而又揮兵北上,遂開始稱霸中原。因此,勾踐不僅是春秋時代最後的一位霸主,他的臥薪嘗膽故事,從此被後世譽為勵志榜樣。

xxxxxxx

五、范蠡辭官,文種伏劍

范蠡、文種是越王勾踐復國復仇的兩大功臣。但是他們於勝利以後的結局,卻成為後世君臣關係的借鑑。

據史家說,范蠡於越王大擺慶功宴後的翌日,便向勾踐餞行,說他辭官歸隱。越王當然不肯答應,但范蠡從此失蹤了。後來另有史家撰述,說范蠡找到了西施,與她遁入三江五湖,同過著如神仙般逍遙的日子。或傳,他們隱居到陶山,范蠡化名陶朱公,後來,更憑經商而致富。至於那位西施,因她獻身為國,史家譽為第一美女。

關於文種,另有下文。范蠡走後,他續做官。據說,他曾收到范蠡留給他的一封密函。內裡范蠡提到,凡物盛極而衰,智者要識進退,萬萬不能過應有限度。他並寫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樣一段名句。又說勾踐這人,只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最後力勸文種早日棄官保命。文種對此推論,不以為然。後來,因為天下太平,他常閒在家中。一天,勾踐上門來詢問他過去誇言過的治國九策內容。文種答後,勾踐便說︰你過去只用了三策,就能助我復仇興邦;你所餘下的那六策,不如帶去助我父王。勾踐臨走之時,賜劍文種自盡。文種至此才後悔沒有聽信范蠡的說話。

這亦是中國歷史上伴君如伴虎的著名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