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明锐呵呵一笑:“所以我平时很少开这车。”

方昊刚才也看出了李明超的疑惑,笑着说:“这尊铜炉看着新,像是新品,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知道。如果是仿品,做出来的包浆薄而乌,表面看起来比较生涩,而这尊铜炉,精光内敛,显得生动、含蓄。

方昊说:“我是正好处在我这个位置,看到那人朝我的方向栽过来,下意识地就去扶住了,我相信,正常人都会这么做,至于后来发生的事情,那也是个别行为,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今后还遇到有老人发生意外,需要帮助时,该帮的肯定会帮的。”

“你这老家伙,实在太不是玩意儿了!”李明超忍不了了,指着老人就骂了起来。

摊主的脸一板:“说话客气一点,谁是骗子!我骗你什么了?”

方昊回忆了一下,这文伯仁是明朝画家,文征明的侄子,山水效王蒙,学三赵,笔力清劲,巌峦茂密。亦善画人物,能诗。

李明超说:“辅导员能批准你今后不上课,我难道就不行吗?”

方昊笑着看向袁六指,他刚才感觉到了袁六指的轻视,适当表现一下,免得让袁六指把他当作是棒槌。

唐礼杰挑了一家附近的饭店,大家边走边聊了各自的近况。

男的走上去辨认了一下:“就是我的背包!”

完成交易后,两个人又坐了一会,便相互告别了。

第二天,这天是周日,潘家园也人多热闹,方昊也去转了一圈,只是今天他运气不怎么好,或者说大环境使然,并没有多少收获。他也想使用好运卡,但一看他的运气值只有1点,翻倍也才两点,想想还是算了。

等方昊走了,尚小萱提议再去点两杯奶茶,何檬一拍额头:“你说尚小萱,你这一下午嘴巴都没停过,刚吃了那么多,怎么还想着点奶茶?要喝你喝,我还想着保持身材呢!”

现在商城里空空如野,居然还需要抽奖抽到一些特殊的奖品,才能添加进商城。

再有就是画中的石,上面皴笔太多,苔点也太多,可郑板桥却说过,石头上不要点很多的苔,太多的就显得石头被污浊了。最后再说这字,看起来是有郑板桥的风格,但总体却缺乏变化,神韵也不够……总体来说,这就是一幅仿作。”

蒋明锐更是打起了精神,连忙指着画作道:“老弟,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武宏畅恼羞成怒:“废话少说,你们选好了没!”

进了屋,方昊就听蒋明锐说道:“今天这赌局是我应下了,无论输赢都和你们无关,你们也别有什么心理负担,一会,你们挑出来的书画,如果是真迹,都归你们。”

在这种情况下,武宏畅居然敢提出这样的赌局,中间没有猫腻才见鬼了!

蒋明锐说:“我叫蒋明锐,朋友们都叫我蒋大壮。”

季文学说:“要说,我刚入行的那会,湖田窑影青瓷,还不入玩家们的眼,我记得当初入手的一件品相特别好的北宋湖田窑影青牡丹纹梅瓶,花了七千八,而去年,一件类似的玩意儿,在拍卖会上居然拍出了一百二十多万,这才二十年不到,足足翻了150多倍,想想都惊人!”

方昊觉得可笑,柳辉那么无耻,这店老板也不遑多让,这算不算是物以类聚?

“这种瓷器本来就脆弱得很,都是瓶身做好了之后,才把‘耳朵’镶上去的,怎么能这么拿呢?”店主对柳辉一通埋怨。

曹伟看起来喜滋滋的,一看就知道有了收获,他看到方昊,便迎了上去,打开他拎着的口袋:“方昊,你来的正好,帮我瞧瞧刚买的这本印谱。”

尚小萱吃完最后一口,长吐了一口气,眉开眼笑:“没想到,我有一天也能把波龙当小龙虾那样吃,实在太爽了!”

方昊正把一只大蟹腿里面的肉取出来,就看到不远处走来一个胖子,那是真的胖,保守估计足有三四百斤,方昊都怕他一脚下去,把地板踩踏了。

“就是那里,一起去尝尝呗。”

“他们刚才去哪了?”武宏畅问道。

洗到一半的时候,金万庆便笑着说,刘满行这回走眼了,等砚台洗出来放到面前,更是让他赞叹。

于是,他跟李明超说了一声,随即走到门外,给李明超发了一条短信,而后再回到店里。

其实,方昊之前也问过,刘世他们四个本地的,为什么要住宿舍,他们有的说是父母让他们住宿舍,体验学校氛围,有的则是为了上课方便,住的太远上课太累。

上午,方昊听了朱俊达和他朋友的对话,知道东西的来历必须要遮掩一下,特别是李明超这样,随便扯个捡漏的来历,容易被发现猫腻。

尚小萱有些意外,迟疑了一下,还是拿出了自己的手机增加了方昊的微信。

方昊暗道一声倒霉,这个样子还去吃什么大餐啊,等吃到饭,人都快饿晕了,还是找一个地方,把肚子填饱再说吧。

低端的圈子,比如摆地摊或是直接卖给商家,前者想要卖出合适的价格要看缘分,至于后者,肯定是要压价的,能卖两万的东西,老板不可能花两万买,他又不是慈善家。

方昊盘点了自身所学,发现自己普普通通,没什么才能,又是外地人,别说在京城成家立业了,连立足都难!

蒋明锐说:“你没听到我说吗,也只有方老弟的好手法,才能泡出这样的好茶,你想想你呢?”

狄思奇目光之中也带着对方昊的欣赏:“我承认茶道方面,方昊确实要比我更胜数筹。”

方昊连忙笑着谦虚了几句。

蒋明锐好奇地问道:“说起来,你这一手跟谁学的,这么自然?”

方昊只能又编了个理由:“算是自学吧,我以前在高中的时候,非常热爱明朝时期的茶道,就研究了一段时间,就学了一些简单的茶道手法。”

这话到不是方昊说说而已,许多人都赞扬宋朝的茶道,认为那是我国茶道的黄金时期,但方昊认为,明朝的茶道并不比宋朝逊色。

明人品茶,从选茶、选水到茶器、人数等方面都很讲究。通常地说,明人重视雨前茶,就是谷雨前出产的茶,视为上品。明人讲究品茶,从茶器上可见一斑。明末学者高濂写《饮馔服食笺》,列茶具十六器。水是茶之母,泉水是品茶的最佳之选。

明人品茶以人少为贵,人多则喧,不宜品尝。所以,明人喝茶,崇尚独酌,人数不同,有不同的品茶之境: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明人的理想品茶境界是独酌,其次就是二人胜境。

这一点,从唐寅的《品茶图》,到沈周的《煮茗图》、李上达的《坐听松风图》,可以看出独酌是明人品茶的最高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