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运,这位在秦睿眼中正处于更年期的太后并没有发飙,反而嘉奖诸将带兵有方,并下旨犒赏三军,因为左武卫军是她校验的军队中最整洁、体面的军队。

其实赏与不赏对于秦睿来说无所谓,作为胡国公府的少爷,钱财对他来说都是小事,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众将脸上友善的表情,因为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左武卫已经算是真正接受他了。

可这位长史就有些奇怪了,不仅没训话,反而上来就支起大锅顿肉,时不时的还踹胖厨子两脚,让其把多放点香料,这让无功不受禄的大伙心里打起了鼓。

因为在等待新职,所以秦睿一直在宫中当差,亲眼看到裴炎不辞劳苦的居中联络,展现了一个社稷重臣应该有的“本色”,心中鄙夷之感就更加重了。

理解,对于大伙儿的怕,秦睿十分理解,人活一世,草活一秋,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的性命,人情淡一点也是很正常。

下面的这些奴才都是些见风使舵的家伙,没有朕的话,不仅都跑没影了,更是连吃食都不送,朕看他们是再找死。

而李显身边伺候的宫女、宦官统统遭到了清洗,就在秦睿带队离开的一个时辰内全部罹难。也就是因为这件事,秦睿从此在心里就恨上了刘讳之,特么的,你自己为了荣华富贵出卖君父也就算了,还要把大伙都砍了灭口,这样的人跟汉奸有什么区别。

“陛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臣受先帝知遇之恩,由从司仓参军,一路检拔至宰相,又授遗诏为中书令辅弼陛下,早已将个人生死自然置之度外。

见到堂兄忘记了试毒,在一旁的秦晙就打算把这道程序给补上,可就在这时,胖皇帝-李显抬手制止了他,然后拿起桌子边的小刀子,削了一片放入嘴中,一边嚼着,还满意地点了点头。

与秦睿的皱眉的情况相同,殿内的李显也没了用膳的兴致,一脸无奈的听着韦皇后絮叨着他的不是,而且还是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的,好像龙椅上的皇帝就是她儿子一般。

但就在刚刚有了点成绩想去父母那里讨表扬的时候,来到殿外的他听到二圣之间关于他的评价。父皇认为他虽然没有两个嫡亲哥哥那么出类拔萃,允文允武,可胜在心地善良,为人纯孝,做个守城之主对于大唐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听着秦睿把“大势”两个字咬的很重,上官婉儿微微一笑,礼物什么无所谓,在宫里当差这么多年,她什么好物件没见过,可这份心意确实难得。

到了显庆二年,李治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自此大唐正式实行两京制。

“为什么没人管,金吾卫呢,京兆府呢,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官官相护吗?”,被打不是别人,正是新晋的左卫将军-胡国公-秦玉道之子,秦睿,秦利见。

俗话说王八好当,气难受,秦睿这种自视颇高的人,当然不会选择当这个背锅侠,头顶顶着意大利炮都哄不开的青青草原,所以对她们抛出来雨点一般的“飞刀”都一一闪过了。

可秦睿真是怕这位不按套路出牌的太后弄出什么让人接受不了的结果来,随即赶紧恭声回道:“回太后,家父说臣是年纪还轻,且没经历过什么战事,脾气和秉性还没有定,过早成亲不仅误了自己,更是会误了人家。”

“臣虽粗鄙,本不敢自比先贤,但仍幕先祖前辈的显耀武功,得太后青睐让臣有机会从伍报国已经是莫大的恩典了,怎敢奢求太多呢,此生唯愿尽忠王事,以不负太宗、高宗皇帝及太后对秦家的深恩厚情!”

那个热血青年没有一个将军梦,秦睿少年时期当然也有成为英雄的梦想,但因为生活的琐碎,一点没剩的都淹没在现实的财迷油盐当中了。可既然来到这个梦幻般的王朝,那为什么不能圆下的自己的曾经的梦呢!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词写的多么壮丽豪迈,要是这辈子能达到冠军侯一半的成就,秦睿就觉得死而无憾了。

秦睿的话说的很有志气,也很有礼貌,这让他在武太后的眼中有添了几分光彩,像这样一心报国的年轻人不多了,可谓是凤毛麟角,所以多给他一些机会,也许就算是给自己将来多一分胜算,不是吗?

“好,说的好,对于一心报国的重臣,朕的态度一向都是给其天地,任其驰骋。少年人有志气是好事,朕就是喜欢你这样的年轻人,放心,将来有得是你建功立业的机会。”

自打武后废李显立新帝以来,别看朝廷表面风平浪静,好似什么事都不曾发生过一样。但盘踞在各道、州的李氏宗亲对此都颇有怨言而且还在暗中勾连,不知道会不会发生清君侧,靖天下的事。

于外,突厥、吐蕃等邻国也趁着大唐新帝登基,政局未稳之际而陈兵边境,蠢蠢欲动,大有趁丧伐国之意。此时此刻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时,秦睿的话算是说道她心里去了,要是朝廷文武群群臣都如面前的这位年轻人一样,不是各怀心思,那朕又何必夜以继日的劳心国事呢!

高兴之于,武太后挥手让上官婉儿带秦睿下去赐膳,她还有政务处理就不去了,再说与她一用进膳也受君臣之礼的限制,显得拘谨,不仅吃不饱,更是吃不好。

待二人行礼退下后,武太后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即淡淡说:“只要你能忠心侍主,为朕建功立业,再多的机会,再大的恩典,朕都愿意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