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迷雾三国 > 第三章感动九嶷山神的凡人3

孟建,徐庶,石韬三人虽然缘由不同,最终都投奔了曹魏,徐庶石韬官都不大,孟建好一点成为凉州刺史征东将军,但也仅仅有治名而已。不是所有小说网站都是第一言情,搜索151+看书网你就知道了。诸葛亮本不希望他的朋友们投奔曹魏,曹魏竞争激烈是一方面,但是影响到三人展的恰恰是诸葛亮自己。成分是个从古至今都存在的问题,此三人因为和诸葛亮的关系又出于荆州,实在成分不好,即使用之也会谨慎使用,最终难上高位,即便像曹操那样用人不拘一格的雄主,庞德也得使劲磕头以表忠心呢,不是么?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得知徐庶石韬仕途不顺时,感叹的说道,魏国有那么多人才啊!为什么他们二人不被重用啊?这是一句气话,这是一句典型的带着怨气的埋怨,中国话有时话是话,有时话并不是话。诸葛亮并不是在感叹魏国人才多,而是在为自己的好友抱不平。诸葛亮想起那些曾经一起谈笑畅论天下的往事,心中不免会酸。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那是相交的知己,那是同游的玩伴,那是总会在深夜想起的一张张面孔。

有一个人是不同的,崔钧崔州平,有关崔钧的最后记载就是他和其余四人相伴为友,之后是死是隐后人无从知晓,仕的可能性不大,其余三位都有所记载而唯独他没有记载。但是这实际上是最好最合适崔钧的结局,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崔钧的过去说起。

崔钧乃太尉崔烈的儿子,崔均的弟弟,这个出身比他的朋友们都要高,并且他的年纪应该也比他的朋友们大,他是五友里面年纪最大的人也是经历沧桑最多的人。他老爹崔烈是有点小污点的,不管崔烈是不是名重才高,反正他做了买官当司徒的事。本身这事不见得会暴露,即使卖官出名的灵帝已经很臭了,人们也很难想象的到崔烈这样的人会买官,因为在人们看来崔烈慢慢爬早晚会位在三公的。但是偏偏是这么一个人买官了,然后在二百五灵帝的大嘴巴里被暴露了,丢人,是真丢人。

并且这人丢完人了还有点不要脸或者说非常慌乱,他问儿子崔钧自己位在三公别人都是怎么看的,崔钧可实在不齿他父亲这事,绕了个弯说这事太铜臭了。这下崔烈可急了举着棒子追着崔钧就打,你这小子反了敢嘲讽你老子。崔钧当时当着虎贲中郎将,这可是保护国家领导人的武官,而他穿的这套行头看着很帅打架也很合适,偏偏被老子追着打逃跑可太费劲了。崔钧跑的狼狈崔烈追的也很累,一边气呼呼的追一边骂他儿子,死当兵的,老子打死你,你还敢跑。崔钧说道:“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

这事可太有趣了,说自己老子铜臭,还拿自己和舜做比喻,当儿子的不能明着说老子的不是,但是义正言辞的讽刺一下总是可以的吧。好歹位在三公的人还是要点脸的,崔烈很惭愧就放过了崔钧。崔钧和徐庶一样,出身为武喜欢结交豪杰,最初并不是很文艺的形象,结果相同的弃戎从笔选择转变。

在那个年代官员经常出入调换,一般都是入做小官,出统地方,回头干的好了再回来做大官,崔钧也是这样起步的,告别了父亲出当太守去了。不曾想紧接着董卓之乱就来了,而崔钧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有志之士,跑到外面就鼓动袁绍起兵讨伐董卓。

最初他是三公之子在政治中心活动,之后他是袁绍的人,鼓动并且参与了讨伐董卓之事,最后他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他的父亲崔烈死于李傕之乱,三公在那个年代可能挺值钱,但是当三公的人能活下来是很难的。不管怎么说崔烈享受了战乱之苦,而崔钧鼓动的讨伐董卓计划也最终夭折。

经年之后,仇人死了,父兄死了,国家大事,爱恨情仇都随着时光消散,不管曾经过么在乎多么重视的东西,最后还是会像一把沙子,抓的再紧,扬了它的时候也都会消失在风里。所以跑到荆州来的崔大哥和他的朋友们不同,他的四个朋友都是心怀理想的人,他们在充实自己等待成就功业,而经历过世间沧桑的崔钧是来享受荆州这片乐土所带来的快乐的。每日和这些意气风的知己唱古论今把酒言欢,兴许在田野间,兴许在市井中,兴许在卧榻上,不再年轻的崔钧之心早就是隐者之心了。

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提到了三个朋友,没有提到崔钧,也许他早就死了,也许他隐居在山林间。人总是会死的,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就是在他死之前他已经看透了一切,寄情在山水间,遨游在另一个空间境界里。所以对于崔钧来说最好最合适的结果就是完全消失在史书里,不留一片云彩。

出世之人自有出世之人的路,入世之人也要走那条不好走的路。刘备走到了悬崖边,诸葛亮先甭当明灯了先当稻草吧,他自请奉命向孙权求救争取联合江东。诸葛亮可没有舌战群儒,群儒也都各是才俊,此是后话写吴时再阐述,诸葛亮用他的舌头对付的只是孙权一个人。

先诸葛亮先扯了扯对形势研究,之后把球踢给孙权,嘴巴上说让孙权自己量力做决定,实际上是欲擒故纵等着孙权把球踢回来,然后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诱导。诸葛亮说你自己量力啊,要是能跟曹操干一架你就干,如果不能干干脆投降侍奉曹操算了,跟这里犹犹豫豫的观望一点都不痛快,事情紧急没有决断能力等于自取其祸啊。

孙权果然上套,不服气的问,像你这么说,刘备干嘛不侍奉曹操?诸葛亮心里肯定在偷笑,他回答道,齐国壮士田横都守义不受辱,何况我们家刘备可是皇家的人啊,何况我们家刘备可是真英雄啊,时事不好要是不能成事只能说时运不济,侍奉曹操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我们可不干。孙权当时就急了,跨差就站起来说,老子有人有地盘怎么能受制于人,老子已经下定决心了!

紧接着孙权说话的声音变小了,问道,除了刘备不可能靠别人一起阻挡曹操,但是刘备刚刚败退怎么还有能力对抗曹操呢?诸葛亮答道,虽然我们败了,但是我们还保存有一些实力,并且关羽的水军和刘琦的江夏军都完好无损。反观曹操远来奔波就不提了,还一路不辞辛劳的使劲追我们,自己也该累了,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另一方面北方人不会水战,荆州之人依附曹操也没有心服。曹操的问题和漏洞这么多,如果你我两家同心协力肯定能破曹军。曹操破军北还的时候就是我们建立鼎足之势的时候,成败的时机就在当下啊。

建立孙权对刘备的信心,消除孙权对曹操的惧心,诱导孙权产生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是诸葛亮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他讲话一定是声情并茂惟妙惟肖非常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也才会导致孙权当时就被带动的急眼了,再一着急直接把该跟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当然东吴自家人劝说孙权也会运用这种方法,只不过外交之时面对对方君主的随机应变总是难一点的。

被诸葛亮连哄带骗的孙权在诸葛亮周瑜鲁肃三人的鼓动下下定决心连刘抗曹,这又是一个拐点,很多人的命运生了改变,大江南北尽是英雄,是英雄就要配大场面,是英雄就要改变世界。

赤壁之战并没那么多故事,一个小说好那么必须要有吸引人的故事在其中,小说当中给诸葛亮附加的故事是妖化诸葛亮的开始,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这些故事的存在诸葛亮就不值一提了。所以赤壁之战后初步享受胜利的刘备给予诸葛亮的官职军师中郎将还是能体现出他的地位的,包括后来的庞统,诸葛亮和庞统本身就是刘备军的军师,是最大的文官最心腹的谋划者。

另一方面人们对军师的定义也有误区,以至于嘲笑诸葛亮早年没有立什么战功,陈寿的一句应变将略非其长更助涨了这种观点,使人们感觉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不怎么样。这就像指着曹操的荀彧问他为什么没有建立战功一样可笑,有才华并不一定有机会使用。

军师除了出主意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内政,管理地方并不是纸上谈兵的我们所看的那么简单,这是一件十分繁琐以及消耗精力的事情,诸葛亮一直是管理这方面内容的最高领导,并且这个领导干的十分不错。一个出色的官员,并不是出点诡计主意就可以的,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每一个官员除了该出主意的时候出主意之外,都是要干工作的啊!所以因为诸葛亮搞后勤就觉得诸葛亮也就干了这么点事的人,都是那种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人,他们对于勤奋工作带有巨大的怨气,这种东西是无形的,却也一定会存在这种人,他们自己也许不愿意承认自己懒惰的内心和爱做梦的大脑。

刘备完成了隆中对的第一个目标拿下了荆州,虽然还是个屌丝,虽然位子坐的总感觉有那么点不安稳,但是至少一把岁数终于稳定下来有了地盘。拿了地盘还需要经营,经营好了就可以找机会追求自己的第二个目标,在诸葛领导的统筹规划下,在荆州才干们的不懈努力下,荆州的实力日益壮大,国家大事实力才是硬道理!

诸葛亮在刘备在世之时一直全权负责内事,和曹操的荀彧孙权的张昭是一样的,陈寿把随军的庞统法正和曹操的荀攸郭嘉相比,这里面隐含的就是把双方的一把手诸葛亮和荀彧相比。不管哪个政权都是需要这样的,在亲信的顶级人才中,选择资历最深最稳的人坐镇大本营。你能说孔明和文若没有谋略随侍在主上左右出谋划策么?只是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并且他们是整个政权法人,他们身上的担子是需要他们承担的,他们对政权负责对主上负责,兢兢业业。

从刘邦认为最大的功劳应该是萧何开始,这种人就是君主以及明白人心中的头功之人。他们总是默默的站在灯火阑珊处看大家欢歌笑语,只有在不经意间蓦然回,才会现那似隐似现的面容,定睛看去竟是那样惊艳的美丽。诸葛亮和荀彧都是美玉,不仅仅是因为二人长的帅,不仅仅是因为二人有经世之才,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的人味儿所焕出的那种柔和之光恰恰和美玉散出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

一个普通的人,一个闻起来是人味的凡人,一个默默站在刘备身后的男人诸葛亮,他的前半生就是这么度过的。他这时候是幸福的,因为大家都在,那些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在做着各自该做的事情,为了同一个理想大家一起肩负起重任。可惜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该来的总是要来,该走的人抓又怎么抓得住。

入川支援,坐川支援,诸葛亮推着刘备政权平稳的前进,不曾想隆中对的梦想走到一半瞬间就毁灭了,关羽兵败身死,蜀汉政权失去荆州。阴谋论者认为关羽和中央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问题,导致刘备诸葛亮不支援关羽,或者另有一些人认为刘备诸葛亮不做好准备致使荆州丢失。前者太想当然了,那个年代不是信息时代,等到蜀中知道关羽败了的消息的时候,事情早就尘埃落定了。后者的想法有一些片面,当时整个益州也还处于百废待兴的初步展阶段,各种事情都要循序渐进的来做。虽然刘备和诸葛亮知道关羽的毛病所在,但是事情没有生之前他俩也想不到事情会急恶化,没有过多防备东吴,没有处理双方已经出现的裂痕,他们有一些失误但是这种失误是在情理之中的。双方的同盟有隐患,但是好歹是同盟,我想刘备和诸葛亮把益州稳定了一定会再处理荆州的事情,但是这种假设在关羽兵败身死之后已经不可能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