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言情穿越书更新,你只来151+看书网

相比于其他山的一笔带过,郦道元对于九嶷山来源和特点的描写算的上简明扼要了。九嶷山并非一座山,而是各种形貌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群山。巧合的是这座山恰好很像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的人生太过错综复杂,又因为诸葛亮的面目太过模糊不清。那么到底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这就好像人们分别在九嶷山转晕了,每个人各自看到一座山头说这就是九嶷山,当人们汇合到一起的时候,都说自己看到的才是货真价实的九嶷山,而别人看到的并不是真正九嶷山,殊不知大家看到的都是九嶷山,只不过真正的九嶷山是大家看到的综合体,而诸葛亮就是另一个复杂的九嶷山。

九嶷山是神话和传说非常多的一座山,战国末年屈原被流放的时候肯定到过九嶷山,并且有感而,想象着自己因为拥有良好的品行而被九嶷山神迎接的场面。

九嶷缤兮并迎,灵芝来兮如云。

屈原虽然有点自恋,但是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情操的人,出淤泥而不染的屈原注定是个悲剧,但是悲剧的屈原因为他高尚的情操和忠贞的品性被人们所记住。往往这种人死后百姓和墨客会不停的怀念他,被百姓祭祀被墨客赞颂是屈原赢得的身后名。万物皆有共性,历史也有很多巧合,相似的人会不停的出现,相似的事也总被一遍遍书写,只有少数特别难以企及的人才会赢得像屈原一样的万众敬仰,我们的主角诸葛亮就是屈原之后的另一个这样的人。人们在注视身后的同时往往忘记了生前,屈原很伟大但是屈原活着的时候很愁,而诸葛亮就是另一个很愁的屈原,这就是所谓的生前残酷的现实。

诸葛氏在汉末不算大家族,祖宗也不算一线官员,但是还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氏族。这个家族在三国时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空前繁荣的诸葛氏分别在三个国家都有一线人物存在,然而如此耀眼的主因还是由于这位中国历史上的重头人物名相诸葛亮。

诸葛这个姓本来是单姓一个葛字,而诸这个字的来源分别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当地人称众葛姓者为诸葛因此成姓,另一种说法是诸葛家的先祖被封于诸县因此成姓。这个姓氏的特殊就像诸葛亮本人一样,很有独一无二的气质,虽然前后都有和他相似的人,却也有本质上的区别。

家族姓氏背景讲完就该看看诸葛亮本人是如何迈出脚步的了,曹操攻打陶谦,徐州战乱,刘备和诸葛亮本可以早点相遇,却只在纷乱之中错过了彼此,当然即使遇见这个孩子刘备也想不到他会成为自己的丞相。汉末大乱北方读书人开始了大迁徙,成群结队的奔向南方三大迁徙区,长兄诸葛瑾走向东吴,而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奔向了荆州。乱世之中,也许是失散了,也许是少弟需要照顾而长兄怀壮志奔远途,有的兄弟同路,有的兄弟本就不是同路人,一切只能说是命运。

诸葛亮来对了地方,这里是摇篮,是培育希望之星的摇篮,是开青年才俊潜力的最佳之地。在荆州这片乐土上,诸葛亮过上了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日子,听出色的师长司马徽庞德公教诲,相伴良友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游学,青山绿水之间,芳草芬芳之地,看农耕于野,观天下于胸。不得不感叹只有这样人杰地灵的地方才能培育出人杰,刘表虽不是乱世之明主,却也是治世之能臣。

对于诸葛亮来说,虽然自身的成长受益于刘表,可能臣刘表并不是自己的菜,还在求学的时候诸葛亮的心早就很大很大了。那时节诸葛亮和三位好友一起游学,这三个人看书都是精益求精的,而诸葛亮唯独不同,他只观其大略。观其大略并不等于粗知不解,诸葛亮所学甚广的缘故就是他的观其大略。他一定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他很清楚自己需要得到什么,如果能花更少的时间精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精华就足够了,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更多的知识。所以他的三个好朋友都有些拘泥常规而他实则是不拘一格,这点让诸葛亮很有优越感,书读多了,知自己,知天下,知众生,越知会越高。诸葛亮指着自己的三位朋友,说他们可以做到刺史,而他的三位朋友问他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时,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语。现在这个时代笑而不语很流行,任何人都在笑而不语别人,任何人都在觉得别人低自己一头,任何人都可以有优越感,所以笑而不语廉价了,笑而不语贬值了,笑而不语没意思了。但是那个时代这个书生的笑而不语是真正的自信,是对于自己才能的自信,是真正有大才有雄才的笑而不语。

这种自信更为世人所熟知是由于诸葛亮的自我比喻,诸葛亮自己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管仲为齐相齐国称霸诸侯,乐毅为燕将弱燕几乎灭齐,管仲是春秋数一数二的良相,乐毅是战国数一数二的名将,这两个人都是顶尖人才,功绩著于后世被后人所称道。诸葛亮这个比喻是自信自己可以出将入相成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全方位人才,但是这个比喻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只有了解他的好友们认为必然,世人认为他太自大了,结果最终错的是世人。

自信和自大是不同的,自信是清楚这个世界的天地有多大,清楚这个世界的海有多深,清楚自己的才能到底有多少斤两,自信是建立在自识之上的。而自大是看外界的眼光狭小看自己的时候太过自恋,世界上不缺自大的人,也不缺盲目骄傲的人。诸葛亮是自信的人,这是由于他的性格,他的一生都务实谨慎,很少去想象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他一直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迈向自己的目标。有很多人想的太好而脱了实际,比如曾经被拿来和庞统对比的廖立,成功者不仅仅要有才,良好的性格更是成功的基础。

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好为梁甫吟,梁甫吟是一古时出名的葬歌,歌词内容是讲述田氏齐国非常出名的一个故事:二桃杀三士。此故事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晏婴对,聪明的在弹指之间杀掉有些内心膨胀的大将,也有人认为是晏婴错,说晏婴是因为自己的被轻慢而馋杀功臣。此处表过不提,单看史书在诸葛亮传最开始提这件事情的寓意,为的是给诸葛亮下一个悲壮的基调,因为诸葛亮的一生最后成为的就是一悲歌。

那么他又是怎么唱这悲歌的呢?这就要从诸葛亮出山之前的选择开始说起,诸葛亮不是在徐州的那个小孩子了,诸葛亮在世外桃源的荆州安逸的茁壮成长,这时候的他已经到了该选主子的时候了。外界环境也促使他必须做个决定,因为曹操已经逐渐平定了北方,荆州虽然暂时安逸但是全世界都知道曹操即将打破这种平静。

这件大事摆在了荆州士子们的面前,曹操刘表二选一是他们即将面对的选择。投靠江东和投入益州其实和留在荆州区别并不大,与其离家不如守家。是守家还是北上?是投曹还是靠刘?这是摆在所有荆州才干面前的难题,最终大家路不同各奔前程,这也包括诸葛亮的四位相伴终日的好友。崔州平曾经经受过乱世沧桑,推测其应该步司马徽和庞德公的旧沉归隐山林,孟公威,徐元直,石广元三位走向了曹操,其中徐元直是身不由己。而他们三个当中孟公威爬的只能说还可以,徐元直和石广元并没有爬到上层。诸葛亮曾经对孟公威说的一句话,中原那么多士大夫,展翅鹏飞又何必去中原!联系北上的结果以及诸葛亮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到一点,曹操是不缺人才的,而诸葛亮更懂审时度势。

虽然中原地区有大把人才被赶到了益州荆州和江东三大逃难区,但是中原地大物博依然人才济济,并且曹操经营多年,各种出色人才都已经爬上了高位取得信任建立功勋。单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奔向曹操是一个大势所趋的选择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种选择只适合蒯越韩嵩等已成名者。对于未展羽翼的青年俊秀来说,已经稳固的曹操政权又有多大的展空间呢?诸葛亮和他的朋友们是不同的,他们奔向州刺史,诸葛亮迈步的方向是笑而不语。

诸葛亮看见了刘表身后的那个人,现实的角度来讲刘备到底有些什么值得托付呢?第一,刘备的潜力!刘备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刘备依然还是个潜力股,他的潜力还没有得到空间挥出来,如果得到机会得到空间挥他长年被压制的潜力,那么这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限量的。第二,诸葛亮的潜力!在曹操那边该有的人都有了,该坐人的位置也都坐上了人,就是慢慢爬再有才也是不太好爬的,但是在刘备这边不一样,在刘备这里空位一大把,只要坐上去就是重臣了。第三,刘备所拥有的!刘备没有地盘,刘备没有兵,刘备有点人但是少的可怜,不过这些东西都是表面。地盘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兵马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才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争取到的!

那么那些刘备所拥有的是什么呢?刘备所拥有的是别人想办法都很难得到的东西,虚名以及人心。刘备有刘皇叔的虚名,刘备有仁德的虚名,这种虚名好像没有什么用,但这种虚名等于是一面旗子,这面旗子可以招募到那些想办法就可以得到的东西。为何不用民心而用人心,和小说不同,民心非常有用但是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民心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有用,在这个阶层分明的年代,在那个力求生存的年代,民心是很容易转变的,谁占了地盘民心就倒向谁,除非这个主子过于缺德。人心所指,士大夫之心和民心,在忠君爱国的士大夫心中,汉依然是正统,士大夫依然多数向汉,所以过去曹操比他的对手们占优势,但是现在刘备比曹操占优势。

曾经被曹操形容天下唯二的另一个英雄刘备,他所拥有的一切是一个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所拥有的东西,而他没有的东西恰恰是后天可以争取的东西。这个政权有一副好骨骼,诸葛亮要做的就是把肌肉和皮囊一步一步给安装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