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前,带着斗笠的李自成面露些许赞赏之色,指着依然在坚守的昌平州城,对身旁的文士道:“宋军师,看来这大明不乏忠臣良将,到了此时竟然还敢有人阻拦大军,你说他值不值得拉拢?”

眼下崇祯南巡,太子朱慈烺固守京城,这一点其实让王庭梅还是多有敬意的,他也明白朱慈烺并非一个好糊弄的人,当下也都说得清清楚楚。

说白了,大家为你老朱家的江山卖命,肯定不是因为忠于皇帝,而是因为他们要靠这个卖命的钱养家活口,人一旦有了顾虑,上了战场自然也就不敢拼命——朱慈烺没有去否定大家的想法,而是愿意跟大家真正敞开心扉谈一谈。

“那你还准备在京城待到什么时候?”

别看吴三桂后世投降了清廷,实际上此时的他的确还没有下定决心,这其中虽然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存在,可是这也能说明此时的吴三桂对于名声还是非常重视的。

杜之秩却是连忙扑通跪下,道:“大人有什么吩咐,尽管问。”他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只得含糊得叫一声大人。

将这六个营作为拉拢各方势力的筹码,本身也是作为朱慈烺在告诉所有人,对于合作者他并不会有任何吝啬,可前提就是,得听话。

没错,朱慈烺暗自叹息一声,其实以他的性格而言,更希望自己能够先有足够的时间猥琐发育一波,将来再出来打架可问题是天下没有蠢人,对于作乱天下的群雄而言,他们的头号敌人永远都是大明,这也使得朱慈烺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月十四,朱慈烺以‘内惩奸细,外御强敌’的名义,直接请出天子剑,在午门外将朱纯臣、陈演、徐允祯、项煜、时敏、刘廷谏等大大小小数十名勋贵官员们以及他们的亲属给斩杀殆尽,而由于要杀的人实在太多,以致于京中的刽子手都有些不够用,连刀都砍断了数柄。

“抓!怎么不抓?”

吴襄一边叫人穿起甲胄,一边对身旁的吴三辅吩咐道,他扣好自己戴着的棉盔,低声道:“哎,我得赶紧去九门巡视了,这太子爷交给我的活,可是真正得罪人的差事!”

说到底,自从穿越到了这个时代,朱慈烺心中并没有半分作为穿越者的自豪,反而对这个时代产生了深深的痛恨和厌恶,这是一个好人不得好死的时代,却是烂人们为之狂欢的年代。

第三次罪己诏是在崇祯十五年,在这一年当中,明朝的在中原和辽东的战局都陷入了接近崩溃的境地,像李自成在襄城大败明军,斩杀了陕西总督汪乔年,而在辽东爆发两年的松锦之战宣告结束,明军遭遇了惨败,主帅洪承畴被俘,明廷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下了吴三桂的三万残军,从此明廷彻底丧失决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第三次下达罪己诏。

数量之所以这么少,也是因为当下大明的军器监基本上已经处于了瘫痪状态,没资金没原料没工匠,甚至很多工艺已经处于失传的地步王承恩能够挤出来这么一些兵器和甲胄,已经是费了很多力气了。

王承恩点了点头,道:“千岁爷放心,这份名单我会立刻安排下去,到时候绝不会漏掉一人!”

朱慈烺冷哼了一声,道:“我暂且先饶了此贼一命,他的好日子过不了几天了,如今我已经向父皇讨来南迁大权,可是我却不懂这其中关节细节,一应相应事物还需要李大人多多协助,凡有所请,我一应照允。”

到了坤宁宫以后,朱慈烺惊讶地发现,暖阁中不仅仅只有周皇后一人,袁贵妃也在一旁,另外朱慈烺的几个兄弟姐妹也都聚在一起,分别是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以及长平公主朱媺娖、昭仁公主朱媺姝。

好家伙,都被人赶着南下逃跑了,还搁这北伐呢这名字似乎充满了些许黑色幽默,却是让朱慈烺尴尬地有些不知所措,不过他很快就反映过来,立马装作一副精忠报国的模样,眼睛硬生生挤出了几滴眼泪。

朱慈烺自然不会让他们白白跟着走,笑道:“岳丈,可是眼下南下终究有些不太平,既然平西伯不愿意南下,不如就调集一些精锐出来,交给岳丈来统率,护佑父皇和我南下可好?将来若是有变故,岳丈手中有兵,我心里也会放心一些。”

对于东宫募兵一事,吴襄自然是知道的,毕竟张世允的动作也瞒不住太多人,不过还没等他开口的时候,一旁的吴三辅却是抢先开口道:“千岁爷,你深居宫中大内,怕是被人给蒙骗了,这募兵练兵一事哪有这么简单?将来这五百人只怕是济不得什么事。”

当然,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这些人还需要更多的严苛训练以及至少一次的实战经验,等到经过血与火的淘汰后,才能塑造出一批可战之才,或许到了那时候,这里面的五百人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当然,尽管张世允长相的确像一员猛将,但是根据朱慈烺的回忆来看,此人并没有在明末有过任何出色的表现,想来也是那些逃跑投降的一员,说白了仅仅只是一个花架子而已,不过在朱慈烺手里,花架子也有自己的作用。

就在光时亨等人得意洋洋的等待结果落定之时,却没想到朱慈烺却转身朝着崇祯启奏道:“回禀父皇,儿臣以为南迁之行已成定局,已经到了不得不行之时,如今既然有这么多的大臣们反对,那么不妨成立一个京师留守内阁,儿臣提议由前首辅陈演和现首辅魏藻德负责统帅整个京师抗敌工作,儿臣恳请父皇能够正式南迁,备兵以待,统领天下抗敌之大局。”

魏藻德出列呈奏道:“陛下既然已经封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等人俱为伯,且调兵入援京城,眼下只有唐通的兵马先到,而吴三桂的军队要留守京城,不如派遣唐通入卫居庸关,另外选派得力内臣为监军,也能抵挡一二。”

要知道,吴家虽然出了一个平西伯,可是大家伙都知道这里面的含金量如何,而且老吴家这一辈是从吴襄才开始发迹的,像吴家之前籍贯是在江苏高邮,后来才被迁移到了绥中镇做泥腿子,一直等到吴襄中了天启二年的武进士,并且巴结上了辽东祖家以后,吴家这才开始翻身。

见王承恩这么知情上道,朱慈烺也就少费了许多口舌,他神神秘秘地将王伴伴拉进寝宫,然后吩咐其他小太监任何人也不能进来以后,才轻声细语地说道:“王伴伴,眼下我大明正值生死存亡之际,太祖皇帝已经跟我说了,咱们老朱家要想活命,就得往南走,到时候需要一员大将率领大军护持,此人却是吴三桂。”

说到这里,朱慈烺心中一动,他却是想起了戚继光将军的招兵原则,那就是不招那些市井流氓,也不招那些好勇斗狠之辈,而是专门招收那些老老实实且能吃苦耐劳的乡野之民,这一点似乎跟老朱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慈烺轻声感慨道:“恐怕是太祖高皇帝见我大明陷入危难之际,不忍心就此拂手,这才有此托梦之举,儿臣以为这正是我大明未来重拾河山之底气所在。”

关于为什么没有南迁的原因,在后世其实也多有研究,至少朱慈烺知道一点,那就是南迁未能成功完全是因为崇祯的原因,这是他自己给自己以及给朱明挖的一个大坑,最后也是崇祯自己跳了下去。

“王朝末年?咱的大明怎么可能会亡?!”

此时京城城墙上的大明旗帜似乎也有些厌厌的垂落在一旁,上面的兵丁们虽然努力地摆出一副架子,可是他们脸上的慌张却依然难以掩饰,若非城头还有几尊黑洞洞的红夷大炮,刘宗敏都恨不得直接率兵猛攻。

只是刘宗敏多少还记得昨日的商议,脸上露出一丝冷笑,便调转马头往本阵而去,再也不看京城一眼。

大顺军抵达京城的消息,自然早早地送到了朱慈烺的手中,此外原本驻节永平的蓟辽总督王永吉亲派人将一封十万火急的军情密奏送进了京城,直接抵达了通政司,而此时通政司上官见是王永吉送来的军情,自然不敢怠慢,亲自送到了朱慈烺手里。

朱慈烺对王永吉这个人并没有多少印象,不过通过吴襄却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此人是天启五年的进士,能力相当一般,原本只是一个通州的兵备道,后来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才靠镇压乱民发迹。

原来在崇祯十四年的时候,山东早就爆发了多次民乱,像李廷实、李鼎铉、李青山这些人都屡屡率领百姓起义,虽然屡屡被朝廷镇压,可是终究残余了不少势力。

王永吉在这个时候接替山东巡抚王国宾剿灭乱匪,曾亲自率领三百骑兵镇压攻打占据龙山、沧海渊诸山寨的义军余部,不到一个月就剿灭了乱军,一时间王永吉名声大噪,跟史可法并称北史南王。

只可惜这个南王不到一年就拉胯了,崇祯十六年清兵入塞南掠,一路势如破竹杀到了山东,王永吉堵御无术,不到一个月就丢掉了七十多座城池,像济南、兖州、东昌三府州县尽失——问题是他还不上报,只带着兵跟在清军的身后,清军兵退一城,王永吉便率兵收复一城,还向朝廷报功,更奇葩的是崇祯居然还真相信了,擢升王永吉以兵部侍郎总督蓟辽。

得知了这一点以后,朱慈烺对此人的印象自然好不了,他甚至从王永吉的身上看到了大明官兵一场场纸面大胜的真相,看来历史还真是无限循环,未来还有大批大批的王永吉,在靠着这个恰饭呢。

不过在此时,王永吉向朝廷汇报的消息则只有一条,那就是他本人已经率领精锐兵马正在赶赴京城的道路上——还请太子爷坚持住,他们马上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