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姣好的样子。

表现旷远、豁达之意境的邀明月的诗句也是不胜枚举。例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诗人借明月抒了自己旷远、豁达、宁静、愉悦的心。因为此时谢灵运去官还家获得了解脱,故心愉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诗人描写星辰撑开了夜的地幔,波光织出了金色的彩屏,在这种阔远的境界中,更衬托自己旷达的胸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天之远大,月之分明,气象阔远,诗人的桀骜神也是由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这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月上柳梢头,惊艳月光下的古典浪漫画卷。

私:姊妹的丈夫。

我们不知道第一个缠足的女子是谁,但是可以想象得出,她的身体肯定不太健康,所以才导致足部育不良,但是她偏偏又天生丽质,于是就招来一些庸人的模仿,她们模仿不出她美丽的容颜,便想要走捷径,只学了她的一双小脚,模仿出一样的身形步法来。据说,李煜为了使妃子们的舞姿看起来更为曼妙,就下令要她们将帛布缠于双脚。小脚女人走起路来必然是摇曳可人的,这就大大满足了中国男人们小小的虚荣心。但男人们似乎觉得这样做还不够,于是,他们又通过道德美学等一切手段去影响中国女性接受这种畸形的审美准则。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畸形的文化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清兵入关以后,将汉人的礼俗通通消除,但只有缠足的恶习屡禁不止,后来甚至还将其扬光大。缠足似乎已经成了中国男权时代的一个象征。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南山乔木高又大,切勿树下歇阴凉。

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以琴居位,颇有些。东晋的陶渊明虽不识音律,却仍备一张无弦素琴。每逢饮酒则信手抚“琴”,陶然忘我。旁人不解其意,则答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此语传为佳话。生活中寻觅的无非是一份趣,又何须计较形式呢?嵇康以为琴“含至德之平和”,能“泄幽,畅和志”,其《广陵散》一曲终成千古绝唱。而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也引为千古佳话。琴一向是文人之书房珍玩,即便不识五音,也可如陶渊明般豁达视之。

之子于归,秣其驹。

8跻ji:登高。

蒹葭采采10,白露未已11。

水鸟关关的鸣叫,栖息在河中沙洲。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直率地写出自己对贤淑女子的倾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爱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摘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以食用。“左右流之”,是描摹姑娘采摘荇菜时优美的身姿,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摘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无法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非常形象地描写出了他追求、想念那位女子的迫切心;“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的相思之苦,已经到了寝食难安的程度。悠,长的意思,形容夜漫长却无法入睡,也是在描写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个“悠”字,以感叹的语气说出来,使其感彩得到加强和深化,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人生在世,生死别离是在所难免的事,而离别的心和场景,却又显现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人生态度。

充满诗意的离别则是最让人心激荡的。一步三回头,牵衣泪满襟,肝肠寸断,捶胸而叹,伫立寒风中,心中满怅然。这是何等的感人肺腑!而沟通双方心灵的,则是难以割舍的骨肉亲。

这种景和体验,是语所无法描述和传达的,因为语的表现力实在是太有限了。一个细微的形体动作,一个充满惆怅的眼神,默默无声的泪水,都是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所以,任何词语在这些感的表达面前,都会显得苍白而无力,空洞而乏味,毫无诗意可。

离别是以主观化的心境去映照对象、风物、环境,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全新的生命,为没有人格的事物赋予人格,把他人化作自我,把细枝末节夸大、凸显出来。这时,也就达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心和心产生了直接地碰撞,与实现了真正地交融。

我们的祖先赋予了离别以特殊的意味。有生离死别的痛彻心扉,也有“多自古伤离别”的缠绵悱恻;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的深挚……在离别中,人们将深藏于内心的真升华、外化,将悔恨与内疚镌刻进了骨髓之中,将留恋感怀化作了长久的伫立和无的泪水,将庸俗与卑琐转化为高尚和圣洁。

别离因此而成为了人生中的一种仪式,一种净化心灵的方式。上天看到了,也一定会对这种仪式赞许有加。

《燕燕》,《诗经》中最优美的抒篇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悠久的送别之作。宋代的许就曾用“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来赞叹它的艺术影响力及地位,王士禛则更是将其推崇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吟诵诗章,体会诗意,依依惜别,深意长,实在令人怅然若失,涕泪满襟。

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这曾经使王士禛“枨触欲涕”的万古送别佳作。全诗共分四章,前三章重在渲染惜别的境,而后一章则是深地回忆被送者的种种美好德行。抒深婉而语意沉重,诗人传神的敬意之也油然而生。

诗的前三章以描写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儒学大师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赞叹道:“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阳春三月,群燕起舞,上下蹁跹,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的用意并不仅仅是为人们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骨肉分别时的愁苦与哀伤。这就是所谓的“譬如画工”和“写出精神”。明代陈舜百在《读风臆补》中说:“‘燕’二语,深婉可诵,后人多许咏燕诗,无有能及者。”后人无法越的原因就在于《燕燕》这诗是兴中带比,以良辰美景反衬别愁离绪,因此“深婉可诵”。

一番景物描画之后,进入正题:“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父亲已经去世,妹妹又要远嫁,同胞骨肉今日即将分离,所谓“别时容易见时难”,此此景,依依难舍。“远于将之”、“远送于南”,送了一程又一程,离别绪倍显黯然。

然而,送君千里,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最终还是远去了,满载深的兄长仍依依难舍。于是就出现了最感人的场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眺望,虽然车马已经看不见了,但是车马扬起的尘土却仍然可以看到;再后来就是眺望远处,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是伫立在那里伤心流泪。可谓是兄妹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前人对此,赞叹不已。清人陈震在《读诗识小录》中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境,传达出兄长对妹妹的惜别哀伤之,虽然不怅别,而怅别之意却是溢于表,这正是会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