荑ti:白茅初生的嫩芽。

诗中的“硕人”指的是庄姜,她是卫庄公的夫人。根据诗中描写,这位夫人面容清秀,肤如凝脂,明眸皓齿,但却生得高大健硕。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端庄优雅,仪态万千,虽然出身高贵却衣着朴素。这种美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一种健康的美。这种美,是中国古代对女性审美初步诉求的集中体现。而这种诉求源于蛮荒时期人类对生育女性的崇拜,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拜。那个时候,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人的寿命一般都不长,高大健硕的女性在人们眼中代表着健康和具有较强的生殖能力。女人丰满健壮的身体,代表了一种生命力,在与大自然抗争,性命得不到保障的年月里,高大健壮的女性更能激出人们对于“美”的想象。

螓蛾眉8,巧笑倩兮9,

翘翘:树枝挺出的样子。错薪:杂乱的柴草。

人们常用美酒来一醉解千愁,但醒后却往往更令人感到现实的无望与愁苦,眼前只看到“枝枝叶叶离”的悲戚与“晓风残月”的孤独。因而,“借酒消愁愁更愁”,在片刻的之后,依旧是满腹愁肠,无限相思。

之子于归,秣其马。

9坻hi:水中的小沙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

9悠:忧思的样子。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

古典之美是沁人心脾的甘泉,而现代之美却充斥着强烈的刺激。而我们似乎已渐渐习惯了这种现代美。

每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而中国古代的咏月诗真是数不胜数,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这些,不论它们的视角、形式和语如何变换,似乎都只为一种迷离的意境,或者是一种怅惘的调。这些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月出》。

《月出》的意境是那样的迷离。诗人看到缓缓升起的明月,便开始思念他的人。也许,正是看到月儿总是孤孤单单悬挂在无边的夜空中,不免让人产生诸多遐想。也许,因为它总是独自在夜空中普照着万物,世间的一切都被它的光辉所笼罩,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许多月下怀人的诗句,总能给人以迷离旷远的感觉。诗人的人,此时,也许近在咫尺,这朦胧的月光,却似乎又将他们隔离开来,离得很远很远,诗人怀想着人此刻姣美的面容,她独自在月下踟蹰的倩影,画面如幻似梦般扑朔迷离。

《月出》的调是那样的惆怅。全诗分为三章,可以看出,各章前三句都是诗人的一种对人的设想,而每章末句,则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这份忧思与愁肠,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由“佼人”月下倩影而引的,充满了无限惆怅与无奈。其实,这种惆怅之也蕴涵在前三句中:在这个静谧的月夜,“佼人”却为何要独自在月下踯躅?任凭夜风拂面,任凭夜露沾衣?难道她也在苦苦思念自己?

《月出》的语是那样的缠绵。每一句都以感叹词“兮”字结尾,这在《诗经》的其他诗中并不常见。“兮”字,听起来那样的柔婉、平和,诗人的连续运用,正是在与无边的月色和无尽的思念相呼应,顿时让人有一唱三叹的感觉,真是回味无穷!此外,诗人用“皎”、“皓”、“照”来形容月色,用“僚”、“”、“燎”来形容美貌,用“窈纠”、“忧受”、“夭绍”来形容姿态,用“悄”、“慅”、“惨”来形容心,这在古音韵中,属宵部韵或幽部韵,而宵韵和幽韵是相通的,所以,此诗可谓是一韵到底,使整诗读起来和谐而优美。其中的“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叠韵词,更能凸显出诗中语的缠绵和婉约。其实,对于这些词意之间存在的细微的差异,现在我们已很难说清楚。而后人的诸多解释,坦白地讲,不能说没有望文生义之嫌,当然,这也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全诗的意境和调去领会诗中的含义。不过,这恰巧也可以使我们充分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填补历史变迁所造成的诗意上的空白。

寄明月常有时

当我们遥望天上那轮明月时,不禁感叹有多少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曾吟咏过它。我国古人最喜欢用“月”来抒自己的感。他们将丰富的感都寄予在明月上,因此也就写出了大量美妙绝伦、回肠荡气的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