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并兼任校长。在当时,美国嬉皮士风行。走进这所小学的时候,他现当地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配合老师,逃课、打架,甚至连教室的黑板也被他们砸烂。皮尔保罗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有效果。后来,他现孩子们非常迷信,为了鼓励孩子,于是他就在上课时增加了一项新内容——给学生看手相。

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各种苦难,遇到这些苦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还是泰然处之、洒脱对待呢?

“自古雄才多磨难”,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温室里的花朵开得娇艳,但如果遇到风雨便会凋零。人生如若没有苦难,就会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禁不起风吹雨打。苦难可以让我们心平气和,不急不躁;苦难能让我们冷静思考,顺利渡过难关;苦难可以让我们戒骄戒躁,防止走入花团锦簇的陷阱;苦难让我们不会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挫折,继续勇往直前。

扼住命运的咽喉,用行动打破“不可能”

中年人带年轻人到了一个水流最湍急的河段,刚准备捕鱼,年轻人不高兴了,“您不会不想教我吧?怎么能在这儿捕鱼呢?水流这么急,怎么会有鱼呢?鱼肯定会选择待在水流比较缓和的地方,水流急了,它们会觉得非常痛苦的!”中年人笑道:“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喜欢平缓的水流呢?”年轻人一时语塞。中年人接着说道:“在河里,只有小鱼才会喜欢待在水流相对平静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氧气虽然微薄,但是足够这些小鱼呼吸了,毕竟它们还小经不起大风大浪。而大鱼就不一样了,因为只有水流湍急的地方才能够有足够的氧气,大风大浪谁都不愿意经历,但是为了生存,不经历大风大浪怎么行?”

我们生而为人,没有贵贱之分,即便生活给了我们无数的苦难,但我们仍旧拥有尊严,尊严面前人人平等,尊重他人,你的尊严也会得到维护;践踏了别人的尊严,自己或许也会蒙受屈辱。

有一个小孩在草地上现了一个蛹,于是他把蛹捡回了家,想看看蛹如何羽化成一只美丽的大蝴蝶。他耐心地等待着。没过几天,蛹上裂开了一道小缝,蝴蝶在里面挣扎了好几个小时,却一直出不来,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这个小男孩看着,心里不忍,便想助它一臂之力。于是,他拿来一把剪刀,剪开了蛹,使蝴蝶破蛹而出。然而,这只蝴蝶身体臃肿,翅膀干瘦无力,根本飞不起来,小男孩的希望落空了。没过多久,那只蝴蝶死了。

生苦是指胎儿在没有降生之前,身在母体,由于母亲进食而身受冷热煎迫之苦,而且胎儿在出生时所受的苦最大,要脱离温暖的母体,还要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痛苦就像生龟脱壳那么痛苦。

很小的时候,父亲总是带着浑身酒气跌跌撞撞地走进屋子。我两眼瞪着他,知道他多半是赌输了钱,不敢吭声,静静地等待他脾气、打母亲。母亲总是急急忙忙把我塞进里屋,让我不要作声。

为解决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然而,由于变法中某些条款不合时宜,并存在严重的用人不当的现象,苏轼并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于是在109年的月,苏轼被贬调湖州。从此,苏轼的不幸真正开始。

在湖州任职时,由于小人的断章取义和嫉妒他文名太盛,苏轼以“诗文讪谤新政”的罪名被捕。拘捕他的人来势汹汹,苏轼见此形心神大乱,不知如何是好,竟不敢出去拜见公差。在得知不会被判处死罪,只是拘捕回京之后,他才松了一口气。

在押解进京至太湖时,苏轼寻思自己必定会被交付有司审讯,那样的话牵涉的人会相当多,还不如闭着眼睛跳入太湖,这样痛苦也只是暂时的。然而,他又想到自己和弟弟苏辙感深厚,如果自己寻了短见,弟弟也不会独生,那样就会因为自己一时的软弱而枉送了弟弟的性命。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他被带回了京城,被关押在御史狱中。在监狱中,苏轼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审讯者对他通宵辱骂。一位和他被关押在同一监狱、只有一墙之隔的官员写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可见,对苏轼的摧残和折磨竟然到了令人不忍听闻的地步,惨绝人寰!

他的对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苏轼料想自己难逃此劫,便在狱中收集了一些平时服用的丹药以备不虞,一旦确定自己被判死罪,为了避免遭受更多的痛苦,他就服食丹药自杀。然而他骨子里的儒家风范让他坚忍从容,他选择了活下来。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由于生死未卜,他让每天到监狱给自己送饭的儿子苏迈打探消息。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他们约定:如果安然无事,就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消息不好,或者被判死罪,就送鱼。一日,苏迈因出京去借银钱,便委托一朋友代为送饭,但是他却忘记告诉朋友他们父子之间的约定。很凑巧,这位朋友当日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便写下了诀别诗两,题为“狱中寄子由二”。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他这两绝命诗时,感动之余,也为他的才华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