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祖昌还严厉地对祖朔之说:“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

本书即是为满足广大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而编辑的。书中选编的典型人物很多,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有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他们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蕴含着科学、蕴含着智慧、蕴含着经验。作为父母,或是子女,都有必要读一读此书。做父母的可以从中学到教子艺术,做子女的可以从名人的经历中学到成长的经验。当然,这160多位名人由于其所处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和目的不同等原因,其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切不可盲目照搬照套,而应该科学地加以分析,然后进行取舍、借鉴。

——原国家财政部长王炳乾从严教子的故事

财政部长王炳乾不愧是当家理财的行家。为国家,他量人为出,偌大的国家的财政管理得有条不紊;在家里,他克勤克俭,教育孩子艰苦创业,带出了一个好的家风。

王炳乾有四个子女,衣、食、住、行他都过问。

大儿子结婚时,准备买缎子被面和新式家具,王炳乾和妻子教育他:“处事不可讲阔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干部家更要带头。”

儿子听了父母的话,只买了两床线绣被面。家具除一对沙是买的外,其余都是儿子用搭防震棚时的木材自己动手做的。

王炳乾工作很忙,但他一回到家里,就主动做些家务活,打扫卫生,洗洗衣服,自己能做的,尽量去做。他说:“家长以身作则,孩子们就会逐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王炳乾家是个大家庭,岳母、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女、外孙都和他夫妇住在一起,可谓四世同堂。这么多人在一起,难免有些小矛盾。一天,儿子和媳妇吵嘴了,媳妇向公公“告状”。王炳乾把儿子叫来,问明情况,然后严肃地把儿子批评一番。事后,王炳乾风趣地对别人说:“家务事清官都断不了,我这个做了公公的就更难断了。但是我有原则,注意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护短。”

王炳乾家被评为五好家庭,上了光荣榜。有位记者采访他的治家之道,他说:“中国家庭有自己的特点,治家的办法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尊长爱幼、勤俭持家,这些好的传统要扬。但封建的家长制不好,要去掉,有了它,孩子不仅难教育,家里的欢乐气氛也会减少。”

以为节俭是一种不漂亮的行为的人,是最荒唐无稽的。

——萧伯纳

在充满着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生争执,伤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士潜

道德·修养

大凡成才者,一要立志,二要有德行。因为,没有德行,再伟大的志向也难以实现。所以,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时,切不可忘记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

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儿时对这些概念可能理解不深,但一经父母解释,他们便很快明白,等孩子一旦憎恶这些现象时,则说明孩子真正领会了父母的心境。

如果你的孩子能处处“细行律身”,总为别人着想,这就说明你的教导有了成绩。

你这样做,不配做我的儿子

——子老母教子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秦相战。楚宣王派他的大将军子带兵作战,不料前线断了粮草,子派使者向楚宣王告急。使者拜见完楚宣王,顺路赶到子家中,去探望他的老母。

子的老母看到使者赶来,甚为高兴,亲切地问道:

“兵士们都很好吗?”

“很好。”

“供给怎样?”

“军队里还有些豆子,大家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

“你们将军身体好吗?”

使者说:“将军每顿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子的母亲听了这话,犹如一只苍蝇飞进肚里,心里乱糟起来。

不久,子率兵浴血奋战,打败了秦军。

当他回来拜见老母时,却见大门关得紧紧的,不准进去。后经人劝说,母亲才将大门开了一条缝。她生气地对着门外的儿子说:

“你听说越王勾践伐吴的事了吗?有人献给越王一罐酒,越王就派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都没有尝到酒味,可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五倍。过了几天,又有人献给越王一口袋干粮,越王又把它分给士兵们吃。虽然大家都没有能吃饱,每个人的战斗力却又提高了十倍。现在,你做了将军,粮食不够,士兵们只能分一点豆粒吃,你自己却早晚都吃肉食米饭,这是什么道理?你使士兵陷于死地,而自己却在上面享乐。这样的将军,虽然打了胜仗,也是偶然的,并不是你的功劳。你这样做,还算是我的儿子吗?你不要进我的家门了。”说完,咣的一声又把门关上了。

子听了母亲的教诲,很受触动。他赶紧回话:“孩子知罪,决心改过。”这时,母亲才答应让他回到家中。

统兵而不知爱兵,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

——曾国藩

将不知兵,以其国与敌也;兵不知将,以其将以敌也。

——朱德

主将常察士卒饥、饱、劳、逸之情,使之依如父母,则和气生。气和则心齐,兵虽百万,指呼如一人。

——戚继光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先失去做人的机会。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一视同仁,正是他的贤明之处

——杨溥教子不慕权贵

杨溥1372-1446是明朝有名的政治家。他以有雅操、质直廉静出名,很受人敬仰。特别是他教育儿子不慕权贵的事,更为后人称道。

明宣宗时,杨溥在朝廷任宰辅。

一天,他的儿子从家乡来京城看望他。他问儿子:“你从家乡到京城,一路上可曾听说哪个令守贤明?”

儿子答道:“我经过江陵来到这里,看见江陵的县令范理就很不贤明。”

杨溥又问:“江陵的县令怎么不贤明?”

儿子气冲冲地说:“我是堂堂宰辅的儿子,可他对我的招待实在太简慢了。”

杨溥又问:“怎么个简慢法?”

儿子把情况详细说了一遍,然后道:“我遇到过好多县令,人家对我都是十分慕雅,可他……”

杨溥听后,心想:不少身居要位的人,常常以下级能否对自己殷勤趋奉,决定对他们的亲疏,并凭借这些吹捧来增长自己的威风。他们的子弟,往往借助父兄的势力到处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而他们却喜欢听信这些子弟的话,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耳目。这样怎么能治理国家,为百姓做事呢?于是,他对儿子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说:“江陵县令把宰辅的儿子视为一般百姓的儿子,这正是他的贤明之处,你怎么能责怪他呢?我看,问题还是你的心思不正。往后,消一消官气才是。”

后来,杨溥了解到范理确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爱戴。于是,他亲自提拔他做了德州府知府,不久,又让他做了贵川左布政使。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张衡

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