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那天在公子纠那里听到召忽说到这件事情,鲍叔牙可能在装病不去做公子纠的老师,他第一个站起来,不答应,要和召忽一起去他家识破他的伎俩。

召忽和管仲、鲍叔牙三个人是从小认识的好朋友,大多的史书上只表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主要是因为鲍叔牙在关键的时候举荐了管仲,但当时管仲和召忽的情义也同样的深厚,他们俩也有共同的特点,素有大志。

管仲回到了他经常要经过的那条街,有人认识他,小声地议论:“管夷吾怎么弄成这样?”夷吾是管仲的名,仲是他的字。

为了维持生计,照顾老母亲,管仲只好和他最好的朋友鲍叔牙合伙做些生意,一个旷世的奇才做了最卑贱的小贩,忙碌穿梭在街巷,在当时商人眼里管仲只是个很差劲的小贩,不会逃税,不会缺斤短两的手段,不会掺假,还满口廉耻,连同行的小贩也耻笑他。

管仲则认为“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见与《管子*大匡》,管仲认为自己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公子纠做不做国君,而是为了齐国的社稷,他的生如果对齐国有利就活下去,没有利就死。

三足鼎2

这不仅仅是一场对未来的猜测的争论,两个人也在表达自己对“义”的理解,管仲不由表达出自己的志向,是为“大义”,召忽是为“小义”,此刻的一番话也成为后来他们各自的结果的预兆,一个做了“生臣”,一个做了“死臣”。

鲍叔牙在“义”上偏重于管仲理解的“大义”,他是一个以国家社稷为重的人,所以,他举荐了管仲,“鲍叔即进管仲,以身下之”,可见他内心世界纯洁的“大义”。他接受管仲的意见,去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但他怕教导不了这个顽皮的孩子,经常有去请教管仲。《管子》中也有一段管仲指教鲍叔牙的话:“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大事君者无二心”。后来,成为两个人狭路相逢的抉择。

但是,公子小白并不是传言中那么顽皮,他对鲍叔牙很尊敬,很礼貌,许多事情都去请教鲍叔牙,鲍叔牙不明白的时候,又去请教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