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是一行和尚。他本名张遂,因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僧一行。

公元668年,高句丽王国发生内乱,唐军与高句丽再次开战,攻陷高句丽首都平壤,灭亡了高句丽王国。此时,朝鲜半岛有四分之三的土地已经纳入中国版图,新罗王国局促在半岛东南角四分之一的土地上。新罗王国为了扩张土地,开始暗中发动民变,促使平壤孤立。终于在公元676年,迫使唐军把设在平壤的安东总督府迁到辽东(辽宁辽阳),新罗王国统一朝鲜半岛的中部和南部,隔大同江与中国为邻。

**汗国所向无敌,竟被中国一战击溃,使北方各部落极其震骇,于是唐太宗被四方各国共同尊称为“天可汗”。

这一时期通过精耕细作,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几乎达到了极限,已经难以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新垦土地以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由于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的平原地带早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发殆尽,所以隋唐时期的新垦土地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到了唐朝中后期,土地集中、土地兼并严重,又随着人口增加,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只能通过开荒这种形式才能予以解决。

二、科举制

在用人上,唐太宗曾说过:“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为了改善吏治,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个地区不同阶层的士族和庶族地主势力。其中既有长期跟随他的原秦王府臣僚,也有曾经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既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唐太宗这一用人原则,曾引起了原秦王府一些没有升官的旧属不满。唐太宗就批评房玄龄等人说:“用人但问当否,岂以新旧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就保证了唐初政治的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中央最高政务机构是内史、门下、尚书三省,负责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唐朝改称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加强中央集权。对唐及以后历代王朝影响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从隋朝开始,六部的设置成为历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民族关系上: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疆域空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要分析当时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北方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着重认识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据《隋书·律历志》记载:“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过剩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不足近似值)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幂,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书,名为《缀术》,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而不理。”

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的马均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也就是龙骨水车。这种水车可以通过人力提升灌溉,比秦汉仅限于自流灌溉的方式有了很大进步。水力机械如水碓、水磨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耦犁耕田技术从原来的二牛三人改进为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深耕细作、积粪积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曹魏、北魏的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曹魏兴复了许多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在水田之处通渠灌溉,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在这一历史时期,边疆地区的开发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了可喜成就。

曹魏建国后,尚书台又脱离皇宫,改称“尚书省”,正式成为政府行政机构的中枢。尚书省下再分“六曹”:吏、礼、户、兵、刑、工。后来又改称“六部”,吏部负责人事,礼部负责外交,户部负责财政,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工部负责建设。

5、了解两汉时期边疆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方位。重点掌握匈奴的兴衰,包括西汉时与匈奴关系的三个阶段,东汉时南、北匈奴的衰落和瓦解。分析汉代和亲、战争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的作用和影响。重点掌握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分析其意义。

第三是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早期的鼓风采用人力或畜力,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机。这种鼓风机的原理是在河道或溪流水流湍急的位置建造水车,利用水流驱动水车旋转,然后通过曲轴连杆将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向炼铁高炉鼓风。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与中亚和欧洲各国的陆上交通联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向西方派出了多路使臣,甘英率率领其中一路到达波斯湾,从而开通了中国与西亚的陆上通道。

郅支单于被斩首之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更加恭谨地第三次单身朝见,要求与汉朝和亲,并表示“愿守北幌,累世称臣”。于是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封为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从昭君出塞以后,自秦汉以来的北方边患从此一举解除,南北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即便到后来王莽改制、天下大乱之际,匈奴也只能在西域横行一时,却无力趁虚进入中原兴风作浪。

汉室贵族刘秀削平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建立东汉,实现“光武中兴”。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极力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刘秀在位时,大多数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让他们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

公元前225年,秦军进攻魏国。在围城久攻不下的情况上,秦军决开黄河的堤防,使从天而降的河水灌入首都大梁(河南开封)。魏国最末一位国王魏假被擒,就地处决。

经济上,春秋时代开始使用铁器、牛耕,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新的封建生产关系脱颖而出。以地租为标志的新的剥削方式取代了井田制式的奴隶劳动。

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后经历代门生的改造,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的思想到后世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也被尊为“圣人”。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地区和城市的大大小小的统治者都有自己的军队,根本就不听从遥远的国王的政令。国王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手段,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土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周朝迁都洛邑之后,国王的财源兵源都大大地减少,而且一天一天的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维持原有的统治秩序。强大起来的诸侯国遂产生了弱肉强食,通过兼并战争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

二、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早在商朝,就铸造了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后来,制造青铜兵器和生活用品基本上使用的也是浇铸法。在长期摸索的过程中,商朝人逐渐改进了铸造工艺和其他加工工艺,使得中国青铜兵器的质量得以达到青铜材料所能支持的极致。

“三皇”一般是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有巢氏教人建屋,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教民稼穑。

五、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经济上,春秋时代开始使用铁器、牛耕,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新的封建生产关系脱颖而出。以地租为标志的新的剥削方式取代了井田制式的奴隶劳动。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扩大考试规模;

唐玄宗重视科举,选用高官主考。

科举制确立之后被历朝沿用,从确立至废除的900年间,在抑制门阀势力、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各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

5、隋唐经济发展

从政治环境、经济政策、交通条件、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几方面,概括隋唐经济发展的原因,归纳。

掌握农业发展的特点:

(1)土地:土地资源及遍布全国各地的行业经济中心;

(2)水利:大运河的开通对经济的影响;

(3)农具:筒车用于灌溉、曲辕犁用于耕作;

(4)商品:铁制品、茶叶、瓷器;

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种类多:铁器、瓷器、丝麻纺织品等;

(2)范围广: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中国商船独领风骚;

(3)工艺精:丝织品、唐三彩、各种秘色瓷;

(4)技术高:各种切削、抛光、焊接工艺,推进器的使用;

商业方面:从交通、货币、市场、商人、城市等方面归纳隋唐商业的繁荣。

市场分析:重点掌握四大都会,并结合长安城区地图,重点掌握“市”的特点,包括市场管理、邸店分布、柜坊的运作等。

6、隋唐的民族事务

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应了解隋唐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边疆开发和边疆区域等方面的知识。

结合历史地图,了解并掌握分布于隋唐边疆的突厥汗国、回纥汗国、渤海国、南诏国,以及吐蕃王朝的民族性质、发源地、著名首领、政权变迁及兴衰过程。

概括、理解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包括:

(1)军事打击:对**、西突厥的战争;

(2)设置机构:在**故地设都督府;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西北设瀚海都督府;在东北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府。

(3)册封:册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皮罗阁为云南王;

(4)和亲和会盟:几次同回纥可汗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唐蕃长庆会盟等。

(5)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