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增长,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科技与文化融合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现代产业体系。而中关村着力展的6大重点产业包括下一代互联网ipv6、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北斗和空间信息、轨道交通。宣鸿说,北京市产业结构中75%都是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在中关村中的比重达到60%。如何结合信息化衍生出很多新的业态和模式,比如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城市应急管理等,这需要做出进一步探索。与此同时,中关村还衍生出一种新型业态,即创业服务业。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常青藤创业园、39咖啡、亚杰商会、创业邦,以及创投圈、36氪、天使会、天使湾、创业影院、创业工场等成为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现在中关村的创业服务业非常热闹,出现了一批孵化机构和创业社区。由此去年冒出了4000多家创新企业,比上一年多出了1000多家。”宣鸿说。在中关村的展版图中,科学城被看作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中关村科学城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是中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汇集了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以及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规划,到2015年中关村科学城技工贸总收入规模将过万亿元,形成创新创业高端人才高度聚集、引领世界前沿技术、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强大引擎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新地标。宣鸿说,科学城的核心是建设带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产业研究院,研究院的考核目标不是了多少论文,而是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有多少。特色产业园也不再大片征地,而是按产业链建设技术平台,把龙头企业的总部和研中心集中起来,由企业和大学共建实验室。这样,企业能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前沿和动态,大学也能培养出实用型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据了解,中关村已经组织高校院所和中央企业建设了37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创新园项目,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正在实施产业化。

牢牢把握历史新机遇

“美国把新材料提高到第二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黄伯云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我国新材料的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展机遇。《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时期的展目标是,到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完善政策体系、创新能力较强、规模化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在各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与技术。具体而言,在产业规模方面,201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要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过25%;研投入明显增加,重点新材料企业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建成一批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和公共服务平台。在产业结构方面,打造10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2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在保障能力方面,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实现碳纤维、钛合金、耐蚀钢、先进储能材料、半导体材料、膜材料、丁基橡胶、聚碳酸酯等关键品种产业化、规模化。唐见茂表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使得新材料将迎来新的展时期,2020年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之一。技术定位是,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与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我国新材料产业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规模。市场定位:主要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化的高新技术高端市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性价比。

美国趋势学家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未来的时代,互联网与新能源以及新生产模式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对于里夫金书中提出的观点和判断,中国有关学术机构高度重视。中国科学技术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技展的重要智库,参与了国家科技展战略研究的顶层设计,研究提出指导中国科技展战略研究的参考建议,全面参与了制定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展规划纲要的战略研究。该院常务副院长、着名学者王元研究员就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趋势以及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的采访。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负责创新与科技报道的编辑、《第三次工业革命》系列报道撰稿人保罗·麦基里paulmarkillie日前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的邮件采访。麦基里在回信中指出,制造业数字化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智能软件、新材料、灵敏机器人、新的制造方法及一系列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将形成合力,产生足以改变经济社会进程的巨大力量。

在产业化的初期,市场是不成熟或者是在成长过程当中的。有一些领域有一个规律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拉动经济,就是有供给了才有需求,比如互联网,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第三次工业革命:助力亚洲联盟形成

五大支柱必须协同展

作者:美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业革命》:解读当今世界的巨变

今天在座的有科学家、院士、科技管理工作者,我想借这个机会对科学界的同志提几点希望。

一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科技展根本上要靠广大科技工作者、靠在座科学家们的努力和奉献。我们清醒地看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社会展的紧迫要求,我国科学技术总体能力和水平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我国人均明专利累计授权量远远低于达国家的水平,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和装备制造能力还比较落后,原始创新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很小。我这里举一个例子: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突破5亿,全球排名第一,但主要用来管理互联网主目录的根服务器全世界共13台,1台主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12台辅根服务器9台在美国,2台在欧洲,1台在日本,没有一台在中国。美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还不到我国的一半,但网络主机数量是中国的倍。各位院士都承担着重要科研领域的领军任务,要有使命感,为我国在世界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贡献聪明才智。

二要提倡学术争鸣和创新。要提倡富有生气、不受约束、敢于明和创造的学术自由。学术研究要鼓励争鸣,因为只有争鸣,才能激批判思维的产生。批判思维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独立思考精神,它不迷信任何权威,只尊重真理和规律;不盲目接受任何一种观念和经验,而是经过认真的比较和分析,根据当时与当地的实际,取其有用成分,除其过时或不适宜的部分。批判思维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批判,不可能有创造。要尊重个性。一个没有个性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大家按一个调子唱

歌,没有创新,产生不了新的科技成果,也不会有生产力的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繁荣昌盛,关键在于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潜力和独立思考精神能否得到挥。否则,社会进步就会停滞或遭到扼杀,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思想解放和人的全面展,科技进步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一些,也是有限度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没有人民主动性的国家,必然在竞争中失败。

三要把培养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我们的院士大都承担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不但要在科研上有重大突破,而且要使科研项目成为凝聚拔尖人才、培养科学家的大熔炉,成为历练科技领军人物的主战场。要放手让青年人施展才干,他们最有活力,也最少保守思想,敢想别人不敢想、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科学的重要现许多出自青年,我们必须为青年人成才创造条件。老一代科学家要在提挈后学、培养人才方面挥更大作用。我前些年去看望钱老,他几乎每次都反复提到,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制约科技展的瓶颈。他提出要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说,中国现在没有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技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知识是无可穷竭的。要提倡青年人敢于现和提出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展的重要目标,这需要从娃娃抓起。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中国才有希望。

四要重视和亲身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科普工作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不仅是传承科技薪火,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一个普及科学的民族,才能真正摆脱愚昧和迷信;一个崇尚科学、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能真正有生机和希望。中国的生存和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现实的迫切任务。要把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位院士在各自研究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对科学精髓认识透彻,对科学知识把握准确,对科学精神领悟深刻,不仅要在科技领域作出贡献,也应当在展先进文化方面作出贡献。

五要多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之一。重视听取专家的意见,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这些年,我们组织各方面科学家在许多领域进行了若干重大战略研究,在政府决策和推动可持续展方面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我们还将就经济社会展中的一些重大课题,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论证。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术专长,多为政府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美欧“再工业化”:机器人威胁中国制造

sina2012年07月10日07:29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众石

美国佐治亚洲的一家服装技术公司即将推出“机器人裁缝”。

据称这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技术革新,能彻底改变“美国制造”的命运——它的成本更低,从而可以打败“中国制造”。美国由此可以扭转每年用1000亿美元逆差从中国、越南等地进口服装的尴尬。

由电脑控制的自动缝纫机可以替代人工,“一针一线”缝制设计好的衣服,生产线上将看不到人。这代表了金融危机后美国“再工业化”的主要方向。有人称之为“自动化革命”,或“机器人革命”。

这家服装公司创始人史蒂夫·迪克森说,“自动化机器能让手机、电脑和电视的生产重返美国”。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机器人展目前已进入多方面应用的阶段,包括运用在医疗手术和制造业,“由于机器人不用睡觉、休假、分心,也不会要求加薪,最终机器人将会比人力劳动成本便宜”。

他们进而预测,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促成的这场新型产业革命,让美国企业可以就地设立店家,创造各种产品,“美国的机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国劳工竞争”。

对于本来就陷入工资成本上升、原料价格上涨、出口订单萎缩的“低利润陷阱”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不是个好消息。人与人竞争,可以依靠吃苦耐劳、少挣多干;可人与机器竞争,这些优势恐怕就不复存在了。

有人提出疑问:机器人会杀死中国制造吗?

围堵“中国制造”

用“机器人”打败“人”,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方法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爆之后,奥巴马总统以及许多美国企业家,都在呼吁要“重新回归制造业”,并宣称未来20年将通过展高端制造业,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

美国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转变,绝不是简单回归“美国制造”,而是为了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

经过金融危机后的反思,美国人已经认识到长期“外包”政策,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造成诸多社会弊病。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建文认为,达国家终于搞明白了,高新技术和金融虽然能赚钱,但的就业岗位有限,而且门槛较高,因此广大的社会中下层难以从经济展中获益,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失业率高,引激烈的社会矛盾与动荡。

对于展中国家来说,“外包”的全球化分工,也逐渐显露弊端。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虽然造就了“世界工厂”,但低工资运行的模式越来越走不下去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

“外包”模式同时激化了达国家和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提高收入成为各国民众的共同诉求。但是,受制于人力成本的限制,达国家显然不可能重新拿回那些“低利润环节的制造业”,他们必须继续“向高端进军”,通过颠覆性的技术革新,把那些流失的传统制造业“抢回来”。

杨建文称,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是通过抢占国际市场来实现的,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贸易手段综合运用,打组合拳,重心是攻市场占有额,从而带动国内厂商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再带动就业率提高,社会矛盾减缓。”

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盟区成员国在紧迫形势下就“再工业化”也正在达成一致。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塔加尼最近说,欧洲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要把这次危机转化成机遇,就必须重振欧洲工业,因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贡献者。

欧盟委员会由此提出“新工业革命”理念,强调技术创新、结构改革,改变碳氢化合物为主的能源结构,更有效和可持续地利用资源,同时大力推进新的生产方式——包括机器人、数字技术、先进材料、可循环能源等新兴产业。

“这将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形成围堵之势。”中国海南改革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在此前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欧美等国正在借“再工业化”重新搭起贸易壁垒,并且通过碳税、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规则,重夺国际产业竞争主导权。

他认为,前有达国家抢占高端制造业,后有新兴国家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中国制造”长期依赖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却尚未形成。

据统计,以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为例,目前越南大约是每月1000元人民币,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国东部沿海已经达到2500元至3000元。典型案例是,中国一度是耐克品牌最大的全球制造基地,生产了40%的耐克鞋,但目前越南过中国成为耐克最大生产基地。

用“机器人”武装中国制造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国内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已经宣布,将在3年内启用100万台工业机器人,主要目的是用于控制成本。他们甚至在山西晋城投资了机器人工业园,干脆自己生产工业机器人。

自从“跳楼”事件生后,该公司已多次上调一线员工工资,并且在内陆省份扩建工厂。富士康在内地雇佣的工人过100万,按计划未来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将不少于工人。

据分析,富士康目前使用的“低端机器人”——机械臂,每个成本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种机械臂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工作时间是普通工人的三倍。按照富士康普通工人年薪约为3万~4万元算,机械臂的成本,相当于雇用三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成本,这样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之后就能创造利润。

业内人士称,中国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推高了“中国制造”的成本,而“机器人计划”如果实施成功,可能使富士康公司得以“突破对人工需求的天花板”,而实现“全球化战略”。富士康已明确在巴西投资120亿美元建厂,同时在越南和印度也已开始布局。

因管理过于严苛而被广为诟病的郭台铭,计划用“机器人战略”来彻底改变富士康企业形象。他说,“我们希望人不再被机器控制,而是人来控制机器,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让员工解放出来。”

的确,对于组装加工苹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而言,在抛光、打磨、镭射打标、焊接、喷涂等多个环节上,智能化的机器人能够干得比人类更出色,它们也更适合在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中作业。

这应该是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在于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郭台铭公开表示,随着机器人的投产使用,人力将被转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那些不喜欢枯燥劳作的80后、90后年轻员工,会去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并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

看样子用机器人武装“中国制造”的度并不比美欧国家慢。2008年劳工成本上升,工业机器人开始在制造环节崭露头角,当年中国销售达到7500台,其数量是前24年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

之后,机器人应用急扩张。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粗略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机器人234万台,同比增长130%;2011年进口机器人38万台,同比增长62%。

据国际模具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预测,“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展的关键转折点,市场需求也有一个井喷式的展,需求量每年将以15%~20%的度增长。

目前,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制造行业,未来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将作为一种标准设备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将成为中国工业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的“生力军”。

许多工业机器人的国际巨头,如库卡kuka、abb、那科fanuc等,如今都把中国市场看作了“决胜未来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