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丰小说网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第53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4)

我说,成绩好坏是件比较复杂的事,不可能由于某个单一因素就导致结果怎样。孩子现在已三年级,我可以肯定,如果你的孩子上过学前班,而围绕着他的其它教育因素不变的话,他的情况也是现在的样子。所幸他现在还喜欢阅读,有这样的阅读基础,只要家长和教师不伤害他的自信,不阻挠他的阅读,他的优势会慢慢表现出来。

从上课形式来说,孩子们每人有了一张自己的固定课桌,有了上下课,有了作业;从内容上看,学习的一般都是拼音、写字、英语单词、100以内的加减法等。老师总是要求孩子们乖乖地坐在座位上,手放到背后,认真地听课,每天要孩子们在作业本上一遍遍地抄写生字和拼音,并给孩子打出成绩,甚至还要布置家庭作业。老师们的目标是把孩子驯得听话,识一些字,把作业写得整整齐齐的。这让老师们很有成就感,这些“成就”往往也被小学校领导和家长们认可。特别是家长们,觉得孩子在学前班学了认字和写作业,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看着这样一张出自5岁小女孩之手,线条笨拙稚嫩,用色大胆夸张的画,我心里为孩子这份天真愉快,为天真所带来的艺术创作中的无所羁绊而微微感动着。我真诚地夸奖圆圆,“画得真好!”她受到夸奖,很高兴。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优质的,有一个试金石,即母亲是否愿意充分地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爱孩子,就勇敢地放开手,让这个小小独行侠去“潇洒走天下吧”!

检验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爱是否优质的,有一个试金石,即母亲是否愿意充分地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

事实上,在电视剧播放过程中,圆圆总因为看得太投入忘了写作业,但只要一插广告或片头片尾曲时,她就会赶紧抓住时间写一些。她写作业的速度因此明显加快了。同时她也更懂得利用学校的时间。为了晚上回家看电视方便,她在学校就尽量利用各种零散时间,回家后见缝插针地写一些,作业就都能完成。

高考前两个月,在距离我家不到100米处,一幢新大楼开始动工。大型车辆因为白天不能进市区,晚上才可以行驶。所以每到晚上十一、二点,外面就开始传来大卡车的轰鸣声,钢筋石块的装卸声,工人们操作时的叫喊声,一直得持续到凌晨三、四点。和我们一个楼上另有两位考生,他们的家长去找过工地,但没什么结果。北京市好像有规定,高考期间居民楼附近的工地不许夜间施工,但那个工地一晚都没停歇。施工单位只是不断地在居民楼里张贴道歉告示,希望人们谅解。

在吃饭的问题上同孩子斗狠比犟,父母没有不败的。

他们用心地把菜谱制定得非常科学,生活中对孩子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除了吃什么有规定,哪样东西吃够多少也有规定。孩子吃不到制定的标准,家长就不肯罢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完成任务”。他们的方法如果用于生产一架机器或培育一株玉米,肯定会成功,可惜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

此后一个星期,我们一直犹豫着是否有必要搞清楚女儿的“隐私”。既害怕过分的追问伤了她的自尊心,又担心万一真有什么事需要家长帮助。我隐约感觉到,这件连父母都不能讲,但又让她在意,并且还“很大”的“隐私”是件让她沉重的事情,对她的心理有压力。我试探着又提了一次,她一觉察到我想问什么,就又立刻跑开了。这就更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和她爸爸私下探讨了几次,总有些放心不下,就想设计个圈套,套出她的话来。

我还认识一位女孩子,她很漂亮,学习出色,工作能力强,看起来性格也活泼开朗。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缺点。她只是一直以来胃肠功能不好,二十岁上大学时急性胃穿孔,差点要了命,胃被切去三分之一。医学上早已发现,慢性胃肠疾患和人的消极情绪以及压力有关。从她的疾病及偶尔流露的一些性格特点,我估计她儿时的生活一定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心理创伤。果然,后来有一次我们随便聊起来,她说她妈妈从小打她,打得非常狠。比如有一次她放学后到妈妈单位拿家门钥匙,走时忘了和办公室的阿姨说再见。就这么点事,她妈妈半夜加班回来,一把将她从被子里拎出来,暴打一顿。她说当时自己正睡得香,冷不丁挨打,根本都不知道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电视上看到一个讨论要不要打孩子的节目。当“主打派”和“反打派”进行辩论时,我觉得,这个话题放到这里讨论,本身就是个应该羞耻的事情——如同一百年前讨论要不要一夫一妻制,女人要不要缠小脚一样——既然能成为一个观点相左的辩论话题,说明当下社会仍泛滥着对“打孩子”恶俗的麻木和容忍。

回家的路上我考虑了一下,否定了给她报课外数学班的念头。一是高中生学习已很忙了,周末再不给她一些自由安排的时间,反而不利于她的总体学习安排。数学成绩可能提高了,别的课程就会受到影响。二是我觉得她数学学得不理想,不是课时问题,而是兴趣和自信问题。圆圆在小学和初中遇到的两名数学老师都影响了她对数学的兴趣,如果能调动起她对数学的自信和兴趣,成绩一定会有改善。现在的一个有利条件是班主任就是数学老师,她的课讲得很好,班主任工作做得也非常好,深受班里同学的尊重。也许这是个改善机遇。

圆圆放下担忧后,愉快地睡着了。我看着她熟睡中恬静的小脸,觉得听懂孩子的心思太重要了。假如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认真理解她在说什么,胡乱地哄她一气或训两句,孩子的心结解不开,她会有多长时间的苦恼和不安啊。

圆圆两只小手抓着栏杆,慢慢地一点点往上移,我在旁边护着她,提防摔下来。

当她的孩子还在襁褓中,她就给他读唐诗。她读了很多家教方面的书,知道早期启蒙特别重要。孩子刚学说话,她就天天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和他说话。她儿子确实也表现得聪明伶俐,上幼儿园后,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来幼儿园采集数据,对孩子们进行了智商测验,结果当然是保密的。但后来园长悄悄告诉她,她儿子全园第一名。她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家长,相信自己倾尽全力,一定会教育出一个出色的孩子,甚至是个神童。

这种想法真是错误。

不要把孩子轻易送回老家,让老人或亲戚帮着带。要尽量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去克服,不要让孩子来扛。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童出生数月后,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那一两个人,把他们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仅半岁的婴儿,也会因为照顾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去,而丧失对人对物的兴趣,不开笑脸,不思饮食,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压抑……儿童长大成人后,毕生处世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出生后头两年中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

家长们也许担心不在学习方面提醒或刺激,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我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圆圆说不行,要是今天不写,明天就得写两遍。她说这话时眼神里充满担忧,数学作业在

是不讨厌、不排斥这个东西。一个人怎么可能既讨厌一个东西,又去对它“用心”呢?

替孩子写作业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和写作业没有关系,但它里面包含的教育思想却可以运用到儿童的作业管理上。那就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起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们,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现在女孩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除了上网和睡觉,别的什么都不干。在众人的苦苦劝说下,去看了一次心理医生,医生说她是抑郁症,跟她谈了一次话,开了药。但这又有一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一点作用,现在女孩不但把自己整天关在屋里,甚至连窗帘也不允许别人给她拉开。

我在这一瞬间也看到了这个孩子的善良,隐约地觉得孩子这样,肯定和他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就想找他父母谈谈,希望能彻底解决一下这个孩子的问题。于是我问:“你爸爸妈妈在哪个单位上班,我可以找他们谈谈吗?你放心,保证不是告状。”这个孩子一下显得非常为难,情绪一落千丈。

这位家长不住地点头,看来她的思路渐渐清楚了,但她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她说,现在学校管理得比较严,老师虽不打骂孩子,可万一这样做惹得老师生气,给孩子小鞋穿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