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感觉是她画得很用心,颜色也配得很好。一朵红红的太阳放着五颜六色的光,像一朵花一样。以纸的白色作天空,上面浮着几片淡蓝色的云。下面是绿草地,草地上有几个小女孩手拉着手玩。小女孩们旁边有一条小河,河流是粉色的,这是女儿喜欢的颜色。她为了让人能明白这是河流,特意在河流里画上了波纹和小鱼。

“独立”是自立的同义词,它是一个人成长必备的条件。现在有一种说法,年轻人都要成家立业了,在心理上还离不开奶嘴。许多人只是把这种现象当作有趣的话题来说一说,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深重的悲哀。这悲哀暂时看起来还不严重,但未来恐怕会越来越让人忧心忡忡。

因为有某种顾虑,就生硬地阻止孩子的行动,家长这样做其实是比较自私的,考虑的是自己的担忧,做决策的依据是让自己放心,而不是让孩子快乐并得到锻炼机会。

圆圆一听我的建议,非常愿意,这样她就可以把写作业和练二胡这两个最当紧的事情都完成,又不耽误看电视。由于家长的信任,孩子心里没有任何不自在,她果然把这几件事协调得很好。电视剧开始之前先练二胡,然后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我们说的是真心话,只要不把电视机搬到圆圆的屋里,她把小屋门一关,根本就不受任何事情打扰。我们一直有意无意地培养她的抗干扰能力,在她上小学时甚至怂恿她边看电视边写作业。

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

通过和她聊天,我了解到她家庭中一些生活细节后,觉得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拿出最轻松的口气说:“咱们三个人都把自己的隐私讲出来好不好,一家人不应该有秘密。”她爸爸也来附和我的说法。圆圆看我俩的阵势,一下子从我的怀中挣脱出来,跑到离我们最远的一个角落,一边跑一边喊叫“我不说,你们别问了”,然后受惊似地回过头看着我们。她的表情动作让我心中轻微一震,好奇心被大大地逗弄起来了。

我曾见过一位母亲,她得意洋洋地说:孩子就得打,我那孩子,只要揍一顿,或臭骂一顿,立刻就听话了。可以断定,这位母亲只能在孩子还未成年时,在着眼于某一孤立事件时,并且在她毫不关心孩子的幸福感时有这份得意。她的得意不真实,也不会长久。

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

她上高中的第一学期末,学校召集开家长会,主要内容是通报学期考试情况。圆圆总体成绩不错,只是数学较差。她的数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不是强项,上高中后所在的理科实验班同学们数学普遍都强,相比之下,她的数学成绩显得很不理想。班主任就是数学老师,我会后跟她聊了一会儿,班主任也提到圆圆数学比较弱,认为她在数学上应该再想办法提高一步,基础知识要再扎实一些。

我就用她能听懂的话安慰她,终于使她相信,妈妈永远都不会离家出走,爸爸以后也会和她每天生活在一起,这些和大红盆没有任何关系。

圆圆大约2岁时,有一次我和一个亲戚带她到天安门广场玩。往公交车站走时要过一个天桥。圆圆不走台阶,要走两侧固定栏杆的那个只有十公分宽的小水泥台,她总是喜欢这样“独辟蹊径”。亲戚说,咱不走那个,走台阶好不好,赶快去坐公交车。圆圆不听。我对亲戚说,不用管她,她想那样走就让她那样。

她的这位女同事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工作出色,人也漂亮,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爱情上奉行宁缺毋滥的原则,一直蹉跎到36岁才结婚。婚后有了个儿子,中年得子,爱得要命。这些年同学们的孩子已一个个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了,大家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孩子如何难教育。她当时在旁边听着觉得不相信,小孩子会那么难教育吗。

我把这个方法对一些家长讲了,有的人甚至说:这是因为你的孩子从小表现得好。我的孩子每天让我头痛死了,哪里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好事。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她虽然不会说,但从她的一些表现和偶然的一些词语表达,我能感觉出她小小的心一定是因为长时间看不到爸爸而难过。如果她再突然看不到妈妈,而她和奶奶、大姨又不太熟悉,真难以想象那样的话,孩子小小的心会有多么痛苦。同时我也考虑,如果现在狠心把她送给奶奶或大姨,两三年后我把她接回来,她不知又要有多长一段时间的情感失落。

并非我们内心真的不在意她的学习成绩,作为父母,我们也强烈地希望她有好的学习成绩,但这种愿望一直是锁在心里,转化到日常细节的处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经常把它表露在言语和表情上。

“分数”和“成绩”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如果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让那些没有远见、没有踏实心地的家长最终失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感到很奇怪: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很优秀,经常考90多分或100分,为什么上了中学就不想学也不会学了?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这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是因为从小养成的不良学习动机,其结果一是败坏了学习胃口,二是动机的低下束缚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

“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它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有的孩子上中学了,马上要高考了还不愿意用功学习,说明他的学习品格始终停留在低龄阶段,这种发展的停滞是由于从小到大,他在学习上始终没形成兴趣,在思想上始终没发展出理性。这些发展的停滞,一定和家长的教育态度及方式有关。

我说:你看,刚刚开学,数学只学了这么一点点,这条定理你已经会背会写,就不需要再写了;后面的内容还没学,抄一遍有什么用呢?没用的事就不去做。

我说,一个单词写了几十遍还是记不住,这其实和孩子笨不笨没关系,而是和他的情绪有关。厌恶感会把所有的记忆通道都堵死。好多看起来聪明伶俐的孩子,为什么一到学习上就愚笨得厉害,原因就在这里。从表面上看,这些孩子确实对学习不用心,但孩子用不用心,不是凭空来的。“用心”就像“用力”一样,也需要一些生长基础,也要有一个成长和积淀过程。即使是成年人,想对一个什么东西“用心”,前提也必须

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责任”,这是第一步,目的是降低“乐趣”。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等这些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然后,老人通过减少支付,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这件事产生逆反心理,这是第二步。最后,老人进一步减少支付,并且给出一个让他们不能接受的10美分,使他们在心理上对踢垃圾桶这件事产生排斥感,产生逆反心理。于是,原本令几个年轻人感到有趣的一件事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成为“受害者”。这时再让他们去做,那肯定难了。

我们假装关灯睡了,静静地听着她的动静。圆圆大约又写了十几分钟,自己收拾书包去睡了,我们才把悬着的心放下。第二天也没提这事,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女孩本科毕业时又去考清华的硕士,还是没考上,就想出国留学。申请了两所国外名校,不知为什么都没成功。又一次备受打击。她父母后来通过关系帮她找了个不错的工作,按说应该高兴,可让女孩不爽的是和她一起来单位的另外两名同届毕业生都来自名校。干了一年后,那两位中的一位被提拔当了一个小负责人,这让女孩终于受不了,没请假就离家出走半个月,回来后再也不肯去上班了。

我对那几个男孩子说:“孙小力以前是那样子,但以后不那样了。我充满信任地问孙小力:“你说是不是?”孙小力眼睛里一下充满光泽,他点点头。

比如这件事,你可以先问孩子是不是觉得不愉快,觉得委屈;要对孩子的情绪首先进行安抚,表示出你的理解。然后问孩子是不是觉得老师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对,写作业的意义是什么,老师的行为是否实现了这个意义,老师把一张无关紧要的卷子看得那么重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和孩子的认识主要区别是什么,谁的认识对学习更好,老师怎样做就对了,如果你是老师你将会怎样处理……问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个人思想的客观公正,不要带着情绪说话,目标要指向问题本身,而不要指向老师。通过一连串问答,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情的根本错误在于老师观念上的错误,所以自己可以拒绝重写一遍卷子,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要有勇气说不。

我们一直特别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这与我们一直培养她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她的批判意识。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医疗界的人动不动就参与到教育界工作中。

在写作中“说真话”开始是意识问题,到最后就变成了习惯和能力问题。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一些虚假训练包围,那么他就可能丧失了说真话的习惯和能力,不是他不想说,是他已经不会说了。要恢复这种能力,也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说,写作“首先是勇气方面,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写作中说真话的勇气,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容易培养,耽搁了,也许一辈子也找不回来。

记得她上初中时,有一次学校搞一个母亲节感恩活动,要求每个孩子在周末回家时,给妈妈洗一次脚,然后再写一篇文章,谈自己给妈妈洗脚的感受。

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学好语文,却漠视他的课外阅读,这好比给一个本该喝一杯奶的孩子只预备了一匙奶,让一个想学游泳的人进浴盆试水一样。

事实上“有趣”与“有用”并不对立,有趣的书往往也是有用的书。一本好小说对孩子写作的影响绝不亚于一本作文选,还要超过作文选。陶行知先生就曾建议把《红楼梦》当作语文教材来使用。所以,我在这里说“不读有用的书”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说法,目的是强调关注“有趣”。只有“有趣”,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只有实现了阅读活动,才能实现“有用”。

我建议他们把电视机的某根线摘开,或把一

当下社会正处于一个“读图”时代。所谓“读图”就是看漫画、电视或电脑等,是以图像为主的接受信息方式。读图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阅读形成冲击。一个6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信息匮乏的环境中,到上了中学后偶然遇到一本书,他会如获至宝地去阅读,他阅读的兴趣可能就此建立;但一个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各种信息刺激包围,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前度过,他对图像会更感兴趣,图像占据了他的输入渠道,建立阅读文字兴趣的最好时光错过了,以后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

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