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天性变了,是父母都有精力来做反天性的事了。

我正奇怪着,听见她爸爸从另一个屋子走出来,逗她说:“把你的秘密对爸爸讲讲,就咱俩悄悄说,不让妈妈听见。”圆圆突然发起脾气来,两只脚后跟打着沙发,“哎呀,我刚刚忘了,你又提起来,不要提这个事了,好不好!”

现实生活中当然有一些事例佐证着“不打不成才”的观点。

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起他对学习的自信。有了兴趣和自信,你还怕他学不好吗,还怕他自己找不到方法吗。

我们这些话让圆圆觉得能接受,谈完后她干自己的事去了,看起来心情很好。

圆圆想想,一下又哭起来,边哭边说“不要电视里那样的,不要大红盆的房子,妈妈咱们换房子!”我问她什么叫“大红盆的房子”,她边哭边往下面看去,用手指指地上放玩具的红色塑料盆。

儿童是一个完美地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如果有农人的信念和适度的管,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现在圆圆上大学了,“记功簿”已成为我家的一件“文物”,成为她幸福成长的见证。我们感觉,设立“记功簿”是个较好的办法,我们从没用钱奖励过圆圆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她的话说得比较尖锐,也一针见血。

婆婆不放心,再次捎话来,要我把孩子送回去。在另一个城市的大姐也想帮我带孩子,她儿子当时已上小学,她工作不太忙又做事麻利。我知道她们都很会照顾孩子,但我还是决定自己带,对她们的好意都谢绝了。

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鹜、脚踏实地的状态。我们一直很注意在各方面鼓励圆圆,但只给她精神鼓励,几乎没动用过物质奖励。在学习上更是执行“不奖励”政策。

假如家长要求什么孩子就能实现什么,那么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会成绩优异、习惯良好、多才多艺、品貌出众——那样的话做家长真是件轻松惬意的事。

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愿意自己在学习上做得更好,愿意让父母满意,愿意受到大人的夸奖。因为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上进心。如果一些孩子表现出对学习没有上进心,这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后天成长中慢慢丢失了。

第二天我在单位一天,没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以为没事了。结果晚上回家,圆圆一见我就要哭,说今天一上数学课,老师第一句话就说“那条定理谁昨天没写够十遍,站起来!”根本没给她解释的机会。圆圆和另外七、八个同学站起来,老师不光罚他们站了一节课,还让这几个人当天晚上回家把整个一本数学书的全部定理都默写一遍,并说要是写不够,明天就默写两遍,再不够就写三遍。

这位家长一下子很难接受我的分析和对他的批评,坚持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你的孩子用心,适合这种方法;我那孩子,就是不用心,不适合这种方法。

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起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过了一小会儿我们也该睡了,洗漱完后,我过来看了一下圆圆。她刚刚写完语文和英语,数学还没写。我

一个认识的人给我打电话,说她亲戚的女儿现在有些心理问题,问我可不可以给女孩做一下心理辅导。这个女孩已经二十五岁了,父亲是一位中学高级教师,在一所很有名的中学教书,并且总是带高中毕业班,他教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上了清华北大等名校,他个人在行业里也小有名气。女孩的妈妈也是个中学老师。女孩在这样的家庭中一直被严格要求,从小学习不错,高中就读于父亲所在的中学。

他又迟疑一下,摇摇头。

接下来

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我们都笑起来,圆圆一下子轻松了。

2007年看到网络上说,台湾的小学给孩子们发了性教育教材,上面不仅有两性生理差异及生殖说明,而且有男女性交的插图。这引起许多家长的抗议。据报道,教材的编写是有医学专家参与的。尽管编写者和推广者出来说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但他们并没有说明这样一种教材方案到底是建立在哪一种教育理论上,哪一位教育家的理论可以佐证他们此举的正确性。

写作中的虚构与虚假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实质上是有想象力与缺乏想象力的区别。基于真情实感的虚构,是具有想象力的美的东西

鲁迅说过,流氓就是没有自己固定的见解,今天可以这样,明天可以那样,毫无操持可言。从小的流氓语言训练,是会养育出流氓的。

语文教学改革是个宏大课题,需要深入研究,任何个体都无法给出权威答案。但我们毕竟有一些有效的经验,可以运用于当下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明显的效果。

在这里提醒家长的是,一定要让孩子到正规的书店买书,不要在地摊或一些不三不四的小店里买,以防买到内容低俗的书刊。凡在正规书店里买到的,并且孩子感兴趣的图书,应该都是适合他看的。

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这么一根筋,很多人一旦理解了阅读的重要,也能同时理解诱惑的重要,并会创造一些诱惑的手段。但其中不少人的手段也往往失效,因为这些手段所制造的诱惑敌不过另一个诱惑:电视机。

有位家长说他的孩子整天都在读书,他给孩子的钱,孩子大多用来买书了,一套几十本,没几天就读完了,可他的孩子作文水平却很差,不知是怎么回事。

写作和做人一样,是个长期修炼的过程。采用一些蝇营狗苟的技巧,利用几天的功夫,绝不可能教会孩子们写作文。

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我想这两个孩子这样下去真是可惜了,他们是这样听话,舍得用功,本该在学习上表现得更出色。于是分别约他们的家长谈了一次话,目的是希望他们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来解决孩子学习困难的问题。

家长要记住的是,这是个游戏,不是数学课。家长可以通过“买卖”发展孩子的计算能力,但不可操之过急。在游戏中要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计算的难度可以慢慢提高,但不要让太难的计算干扰乐趣。如果孩子在买卖中屡屡感到计算的困难,他就会有受挫感,就会失去兴趣。

圆圆上小学四年级时,我给她买了一本繁体字竖排的儿童版《中国通史》,十六开本,约一寸厚。我们经常抽时间一起读,因为繁体字她不认识,开始时还是我一字字指着给她读。这本书读到有一半时,繁体字于她基本上就不再是问题,后半部分她就自己读了。她现在看一些港台及海外出版的汉语资料,觉得很方便。

这些诗说不上有多好,也就是小学生的水平;但能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她的生活因此不一样了。她上中学后偶尔也写诗,有的写得还真是不错。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像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有男孩子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的男孩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

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不仅让圆圆的童年过得不一般,也让她更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并且教给她如何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惊喜。她的好朋友过生日时,她总会很认真地挑选礼品。圆圆偶尔也制造点浪漫小情调,给我和她爸爸送上点惊喜。

我们尽量不再刺激她,减少和她说话,让她安静下来。到她终于睡着后,赶快拿出几张漂亮的包装纸,把东西一样样地包好,有的还要扎上绸带,然后把它们摆到她醒来后一眼能看到的地方。

写到这里,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对孩子时都应该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