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意愿,他会更愿意去执行。

孩子上小学后,整个家庭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孩子的生活中开始有了一种叫“作业”的东西,它仿佛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能带来此后一连串的变化——作业事关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事关未来的升学,升学又决定了事业前途……每个对孩子负责的家长,怎么能不在意这件事呢。于是很多家长放弃自己的一些活动,天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希望以此培养出孩子爱学习,规规矩矩写作业的好习惯。

过了不长时间,班里又投票选班干部。圆圆把票投给了一个平时不太喜欢的同学,她说因为那个同学工作能力挺强的,适合担任那个职务。班干部在初中生那里往往是一种荣耀,所以初中生手中的一票投给谁往往受情绪影响,他们可能在投票时更关注自己和谁关系好。圆圆能以工作能力来考虑投票给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非常可贵。

我和颜悦色地问孙小力:“你说圆圆是个好同学还是个坏同学?”

我理解她的不安,对她说,告诉孩子老师某件事情做得不对,这和背后说老师坏话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方面应该有坦然的心态。教师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都会犯一些错误。所以你当然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老师这样做不对。

可以推测这个女孩说谎的成因——最初因为没好好写作业,父母就提出批评,并要求她做出保证,于是孩子许下一个好好写作业的诺言。可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她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

我们到烟台后,单位很快把户口给办好,还给了我们一套三室的房子。漂泊几年后,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了这样一份安稳的生活,这让我们觉得非常幸福,心里很感谢招聘我们过来的院长,于是春节回老家时花二百元买了一对有蒙古特色的工艺小银碗,准备作为老家特产带回去向院长表示感谢。

事实上儿童对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以为的那样大,成人完全可以避开解释的尴尬,把这个问题用另一个说法坦率地讲出来。

圆圆由此感悟出孝顺妈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意。

小女孩不知如何重写,就问妈妈,妈妈说:你应该写自己通过做家务体会到妈妈每天干家务多么辛苦,自己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小女孩说:可是你从来不干家务,我们家的活全是阿姨在干,你每天回家就是吃饭、看电视,一点也不辛苦啊。妈妈说:你可以假设咱家没有保姆,家务活全是妈妈干。写作文就要有想象,可以虚构。

语文教育界近些年开始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开列出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但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看重的是当下的考试成绩,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上都局限于语文课本。尤其是小学,教学活动几乎全部紧紧地围绕着课本展开。所谓“课外阅读”,不过是一缕耳旁风。

有一天我们在书店里看到卖《还珠格格》成套的书,她当时正热衷于看这个电视剧,眼睛一亮,就忍不住翻起来,发现里面情节和电视剧基本一样,有些兴奋,就买了一套,这样她就可以在电视剧播出之前了解到故事情节了。我记得那个书一套有很多本,她很快就看完了,因为她对这个故事太感兴趣了。到圣诞节,我又买了整套《还珠格格2》作为礼物送给她,圆圆喜欢极了,又一口气把那么多本看完,而且不止看了一次。她经常会随手翻开哪一段,饶有兴趣地读上一会儿。

我不得不坦率地对她说,你找了个榜样,却没找到激励孩子的突破口,只是用别的孩子的好,对比出了他的不足,所以没从心里打动孩子。儿童阅读靠的是对读本的兴趣,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为了不比别人落后和家长的要求而去读呢!

有位家长,也听取了别人的建议,同意让孩子看课外书。孩子刚读了第一本小说,家长就迫不及待地要孩子复述这个故事,背会其中的“优美段落”,要孩子在写作中用上小说中的一些词语和素材,甚至还要求孩子写读后感。到孩子读了第二本小说,她就责怪孩子把第一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认为前一本书白读了。家长这样做简直是故意给孩子制造绊脚石。这反映了家长的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阅读,二是功利心太切。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搞得孩子厌恶阅读。

一条数学定理一旦被理解,就成为你自己的知识,可以马上应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写作是一种开放性的、千变万化的活动,外部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任何写作“技巧”在理解上都没有难度,都是容易的,但吸收是难的,应用更难。尽管现在中小学作文课被讲得花样百出,许多教师在讲课上确实是花了心思的,就课堂本身来说也没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说有些课讲得很精彩,老师在修改学生作文上也不少下功夫。但如果没有学生大量的阅读作铺垫,这些活动就是把稻种洒进了沙漠,没什么意义。

中小学生中有一种叫“偏科”的现象,似乎对这里谈到的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提出挑战。尤其是一些男孩子,偏爱数理化,对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科目不感兴趣,也很少阅读,数理科目成绩却总是很好。

先说前两个孩子,一个叫晓菲的女孩和一个叫小壮的男孩,这两个孩子都学习努力,考试成绩中上等,性格上既不张扬也不内向,上课不捣乱下课不惹是生非,在班里属于那种既被老师喜欢又容易被遗忘的人。

并非圆圆是什么特别的天才,而是相关知识她在“开小卖部”时早已用过了。当“店主”动的脑筋,使她的数学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起课本来就十分轻松。

天长日久,圆圆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每次我带她乘公共汽车时,她都

在保护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方面,我觉得还要注意的是,带领孩子学习古典诗歌的动机一定要单纯,至少要让孩子感觉到单纯。

想一下我们自己,同样也有很多弱点,会不时地犯些小错。比如我不止一次地犯可笑的错误,穿运动衣出去跑步,跑的过程中觉得运动裤有些别扭,回来才发现是把前后穿反了;去商场退一件衣服,进了商场才发现衣服根本没带出来……这些毛病像肤色一样,长在我身上,不好去掉。我的先生和孩子也各自有他们的“毛病”,发生了,我们笑笑,经常自嘲我们的那些低级错误为“像牛顿一样”。这在我的家里完全是件趣事,不会遭到蔑视或训斥。

,一直以来在金钱方面这样提防儿子做坏事,怕他变坏,他怎么就恰恰变得这么糟糕呢?

她九岁时,我假期带她回姥姥家。有天上午我正在卫生间洗头发,听到圆圆拿着什么东西对姥姥说:“这是圣诞老人送我的”。姥姥逗她说:“这圣诞老人年年给你送东西,他到底在哪里呢?”圆圆顿了一下说:“正在卫生间洗头发呢”,全家人都笑了。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是“谁最爱打别人”。孩子们开始又是乱指,中间还有互相揭发,最后又统一到一个人身上,那个“最爱打人”的孩子一下子显得很难为情。

我看到病房里一些家长,每天都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痛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还会被吓着。最重要的是,他这时正处于开始认识世界的关键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一张小纸片、半截烟头就可以让他沉迷。儿童的智力发育、注意力培养、兴趣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沉迷”。这看似无聊的玩耍,正是孩子对未来真正的学习研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无端地经常性地打扰孩子,会破坏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失去对事物的探究兴趣。此外,“礼貌教育”频频引发的家长和孩子的冲突,还会导致孩子在认知上不知所措,打乱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秩序,使他情绪烦躁,并且对环境产生敌意,影响品行发展。

圆圆又兴奋又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当天语文一共要写8个生字,每个生字写2行。这几个生字里只有一个字圆圆不会写,她就把这一个字写了三遍,其余的都只写了一个。原本160个字的作业,现在变成了11个字——这一下子多么轻松啊。我注意到,圆圆写这11个字时分外认真,尤其是她不会写的那个字,认认真真地写了三遍。我相信以这样的认真,三遍足以让她记住这个字如何写了。剩下的由我照着圆圆的笔迹认真地去写,尽量使老师看不出差异。

我发现,成人草草地写字是很轻松的,可以一写一大片。要是一笔一画地写,还真是费力气。而且如果你的字写得还不错,却想把它写得差一些,像个孩子的字的话,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那以后我就经常替她写作业。每次孩子写什么,哪些剩下由我来写,这事一定是由孩子自己来做决定,我从不代替圆圆进行判断。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孩子自己检测自己,二是让她更愿意把该记的记住,因为她对学习内容掌握得越多越好,自己需要写的作业就越少。

她爸爸开始不同意我这样做,担心我替她写作业会惯坏了她,让她形成依赖思想。我说不用担心,以我对圆圆的了解,她绝不可能拿一些她还没掌握的功课让我做。她让我代劳的,一定是她认为自己没必要写的。孩子天生有善恶观,而人的天性就是趋善避恶的。一个心地纯洁、有自尊心的孩子,绝不可能利用别人的善意去弄虚作假。

事实确实如此,自从我开始替圆圆写作业,她对写作业这件事越来越坦然了。心理上轻松了,她反而更自觉了。但凡自己再多用点功夫就能写完的,她一般就不用我帮忙。她从没有因为自己想偷懒,给我布置“作业”。这一点我在帮忙中能感觉出来。所以尽管我断断续续“帮忙”一直到她上初一,但次数并不是很多。印象中除了刚开始那阶段多些,后来差不多平均每学期只有三四次。

我发现,替孩子写作业不但没有坏处,而且有很多好处。

首先是没让作业为难孩子,没有让孩子觉得上学是在受苦

,保护了她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让她知道,学习是个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事,既不是为了为难自己,也不是为了逢迎他人,这让她更务实,也更高效;此外,让她从作业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

圆圆读课外书一直没断过,初中时还花很多时间玩游戏,偷偷地写小说。上高中后,功课虽忙,还是没间断读课外书,甚至读英文原版小说、看漫画——这些都占用了她不少时间,但她都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成绩也一直不错。有人奇怪,她哪里来那么多时间?我想,这与她从小懂得在学习上把握轻重缓急,能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有关。而她的大量阅读又给她带来了知识和智力上的进步,使她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有效。总的来说,她一直把自我学习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两套工作协调得很好,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中。这比那些让作业败坏了学习胃口、半小时的作业写两小时的孩子幸运得多。

在这里,我想提醒父母们,在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一定要注意给孩子留出自由安排的时间,切不可让写作业、练琴、上课外班等这些事把孩子的时间占满。要让孩子每天都有自由安排的时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像空气对于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时间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里要提醒的是,“自由时间”绝不可以拿来消费在看电视上,电视是另一种捆绑,对孩子来说尤其是一种坏消遣。这个时间可以让孩子读书、找小伙伴玩耍,或者和家长一起跑步、打球、下棋等等。任何有利于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活动都是好的。

替孩子写作业是个非同寻常的举动,很多家长肯定都会有圆圆爸爸那样的担心。

/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