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们还是要回到最初的话题上:一部机器人题材科幻动作片,经典名作的新时代包装重做!这些看似非常具有票房吸引力的内容所组成的商业电影,却偏偏要在2014年的2月7日上映,估计要不就是发行方想另辟蹊径,要不就是制作方对于电影本身不自信。而从后者来推断的话,本片极有可能步2012年那部新版《特警判官》的后尘!作为主打机器人题材的科幻商业电影,2014年6月档的《变形金刚4》完全可以把观众们对于这类题材的热爱折腾个底儿朝天。因此在暑期档跟风显然不合适新的《robocop》!但起码也可以放进市场容积更大、观众热情更高的3、4月档期吧!!这其中的各种滋味,估计只有电影的实际参与者才能知晓吧?

影片制作

有人在对导演的访谈中问到了之前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写的剧本有多少可能会用到,导演说:“我还没读过他的剧本。他是位伟大的导演,我非常喜欢他的电影。不过新《机械战警》是我的电影,和阿罗诺夫斯基的构想肯定很不一样,不同的风格,甚至是不同的时间线。”

一直以来,国内观众对于好莱坞引进的“3d”大片颇多争议。一来铺天盖地的“3d”大片良莠不齐,二来“3d重制”经常带有“伪3d”、“只有字幕是3d”的嫌疑。像《阿凡达》、《雨果》这样的精良3d大片,在技术创造的视觉奇观的基础上,更好地传达了价值和情感倾向;而一些3d效果较差的片子,则给观众们带来了不佳的观影体验,以致责难四起。

事实上,认为采用3d摄像机拍摄的电影才能称之为真3d,这样的说法亦欠科学。很多3d电影,即使采用3d摄像机拍摄,也离不开后期的视觉重建工作。后期将2d转成3d的时候,制作“深度地图”是最关键的步骤,即在原来只有xy关系的画面上增加一个z轴线的深度,在一张2d画面中展示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如何转制,而不是转制这一事实,才造就了“真伪3d”最根本的区别。这一过程,科学的叫法则应是“3d视觉重建”。而判断一部电影该不该利用3d,最主要的标准应是:是否适合用立体空间表述故事。

第一人称视角:真实打斗身临其境

对于2014版新《机械战警》来说,3d技术实际非常利于它传递社会批判的主题和暴力酷烈的氛围。一个变身赛博格后重生的警察,只有在3d营造出来的立体环境中,才能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信息处理器中生存的人类现状,和一个强控制社会下的孤独个体,更加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影片中的枪战场面,非常“贴心”地采用了fpsfirst-personalshooting,第一人称视角射击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观影的主动性和真实性,这种体验性的视觉冲击力,必须使用3d技术才能发挥到最佳。毕竟,在fps游戏中,3d游戏早已诞生,而一场机械战警战斗力测试的枪战场面,在向封闭性fps游戏《反恐精英》、《使命召唤》、《荣誉勋章》致敬的同时,也势必要以技术手段来最大程度上贴近真实的感官体验。另外,新《机械战警》的装备,如手枪、摩托都已升级换代。手枪的外形接近于乌兹微型冲锋枪和乌兹9mm手枪的结合体,而座驾黑色摩托则渊源于川崎sport系列的z1000ABs与“忍者”1000ABs。武器装备全新升级的机械战警,需要观众与他同呼吸,共命运,在枪林弹雨的血路中,真切感受到鲜活生命对冰冷程序的顽强抵抗,感受到被侮辱、被损害者血气澎湃的燃情复仇。

新《机械战警》翻拍自1987年保罗·范霍文的《机械战警》又译《铁甲威龙》,由金熊奖得主何塞·帕蒂尔哈执导。目前该片已定于2014年2月12日在北美上映,国内春节档同步上映。在较为低迷的贺岁表现之后,影市将迎来不同凡响的热血冲击。

这篇小说不错推荐先看到这里加收藏看完了发表些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