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Aet

第二节见证历史

之所以中国的金融从定义上就没承认过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因为一开始证券市场的建立就和银行没关系,这个市场的最早起者是几个在海外的留学生,后来的组织领导者也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早期也不敢大张旗鼓地叫证券市场,而是以企业的股份化为核心,称之为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是建立资本市场的基础。但由于在计划经济环境下,根本不敢提出建立资本市场,只能叫股份制改革,就一个股份制,反对的声音也很强烈。当时的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礽、萧灼基等人,还得成天在各种场合、各种媒体去讲股份制的基本原理,去申明股份制不仅是资本主义才有的东西,还找到马克思、列宁关于股份制的一些论断来证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股份制。这就是当年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议。其实在理论上,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什么讲不通的。股份制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把企业的资产资本化,把资本化的资产称为股份,用有价证券的形式来表达股份,让资本通过股份、股票进行转让、交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的资产也可以资本化、股份化,可以转让、流通、交易。这与姓资姓社有多大的关系呢?但在当时,体制的约束,思想理论上的陈旧,确实阻碍着中国的变革与重组。

邓小平说得太精辟了,他绕开任何理论不谈,只是说:“股票这个东西,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不是用得很好吗?现在谁还有心思来讨论股票、股市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问题呢?

幸运的是,我见证了那个不被称之为金融的证券市场建设的历史。我曾经有幸参加了邓小平南巡后第一次中国最高级别股份制研讨会。1992年5月,会议在刚建成的中国海南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会议厅举行。主办方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时任体改委主任陈锦华、副主任刘鸿儒、高尚全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省、市体改委主任或分管股份制的副主任出席,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董辅礽等也被邀请来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