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知理知事,读人读理读书。书香伴我成长,阅读圆我梦想。精彩内容尽在

今天看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个历史关头的停顿,可能是非常可惜的。虽然现在已经不可能去想象如果继续按这种方式展下去,中国国有企业会走向什么方向,但至少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不会中断,前后的体系会保持大体一致。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非常先进的企业治理模式。走在全国企业改革前列的重庆,就出现了成功的红岩机器厂模式。这个模式已经越了厂长承包责任制,改成了资产经营责任制,将企业领导人的任期、责任、权力、利益和企业的资产总额的增减,资产质量的好坏以及生产、收入、成本、利润等许多资产指标和财务指标挂钩,与二十多年后今天国资委国有企业的管理方法差不到哪里去。

起重机厂的现象是中国高层在改革还是倒退的问题上,遇到了巨大的分歧,改革遭遇了巨大的阻力。这也是邓小平最终不得不选择南巡,再次鼓起改革开放的风帆、带领中国艰难前行的原因所在。

国有企业的活力再次迸出来,这次的迸出现两个现象:一个是由海南、广东开始试点的股份制改革拉开帷幕,各地都有股份制试点企业;另一个就是盲目扩张造成供大于求;没有搞股份制的企业自主权大增,双轨制并行。这种体制让工厂从采购、销售、协作、扩产、基建等多方面产生寻租空间,吃回扣、以权谋私开始成为普遍现象。我也终于不堪忍受这个看不见前程的体制,被迫下海,一走了之。

我走后,新厂长张定明上任不到三年,就因受贿下台,并被判刑十年。这是一个从小就进厂当学徒,一直从工人干到厂长,有追求,有责任心,几乎对工厂生产、管理、经营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的人。还在他当副厂长时,我和他就是书友,经常交换最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张定明虽然没上过大学、没系统学过管理,但八十年代初期他也成了西方管理科学的系统学习者。以他的能力、智慧、知识、领导能力,以及在起重机厂的根基,搞好起重机厂是没一点问题的。如果在十年前,倪静涵厂长退位时,张定明就顺利接班,没有出现工程师厂长、民选厂长,以八十年代中国人的理想和激情,张定明不会是十年后的结果。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是他成了双轨制的牺牲品。当时,国企改革停顿,而乡镇企业兴起,乡镇企业没有能力造主机,只能造零部件。国企死板的分配机制与灵活的乡镇企业分配机制进行业务合作时,乡镇企业的寻租空间就成了张定明厂长倒下的陷阱。

不改革,他会循规蹈矩地干完他的任期,成为第二个平安退休的倪静涵;彻底改革,他可以成为市场化的总经理,搞好企业的同时,他成为拿着高薪走下职位的职业经理人也不会错,也是很好的归宿。问题在于一个堂堂正正的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人,掌握那么多的资源、领导那么多职工、工作那么辛苦,还不如工厂围墙外曾经的农民——凭着几年时间用破旧的厂房、工厂淘汰的设备、聘请的几个退休职工,给起重机厂加工外协零部件而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厂长”。

■米■花■在■线■书■库■bookm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