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特权变成首要特权也就成了最需要保护最需要防范的权力象征、权力碉堡也就成为对立面在权力争夺时的有效靶子。不把杨贵妃弄死就削弱不了李隆基的地位就实现不了混乱中的权力更迭。许多权力斗争最明显最通俗的标志是性形势的变化是当权者最宠爱的美女(祸水)地位的变化。秦可卿之死就是敲响贾府的丧钟。

鲁迅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说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我们要是讲问责制责任和权力是绑在一起的如果你没有权力你能负多少责任?谁的权力大谁的责任大。冯小怜不懂政治也不懂军事她无非是善于邀宠无非是做爱做得媚人关键做主有决策权、能指挥军队的还是北齐皇帝。那个时代类似冯小怜这样的实际上不过是君王的一个玩物只是君王的一个消费品如何有可能决定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败?而历代对虞姬的态度比较好楚霸王败了没有人责骂虞姬。楚霸王和虞姬的感情特别好虞姬最后是自刎而死忠心报答了楚霸王所以没人责备虞姬。但大家责备冯小怜。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文化有这么一个传统把女性和一个朝代或一个君王的覆灭联系起来把性和盛衰兴旺联系起来在这之上产生了沧桑感。

“谁解其中味”——那么多红学家那么多关于《红楼梦》的电影电视作品直到今天我们还愿意与大家共解其中味……

小说也好戏剧也好都要靠一个什么东西呢?悬念。就是你看了头不知道它的尾你得追着它你对小说的后续发展有极大的好奇心你渴望知道后事如何你渴望知道下回分解追着慢慢看下去;你知道这个尾才会说“原来如此”。看电视剧也是这样一上来就把大结局给他演两遍好多中间的他都不想看了——“原来如此不过如此”——他不看了。但是《红楼梦》不在乎这个它一上来就先把结局告诉你一上来就告诉你我写的这些繁华荣耀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只不过是瞬间的事最后他们要完蛋要垮台要冷寂下来要孤独起来要灭亡再变成块大石头。

这个贾宝玉也太不拿自己当外人了刚一见面就问这么两句话超不过三分钟如果单纯就是这两句话是几秒钟的事儿这又有一种高度的亲近感。贾宝玉给林黛玉起“颦颦”这个名字既是一种亲近感也有一种贾宝玉的自我感觉良好表现在里面。中国古人喜欢给别人起名字、改名字的都是那些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觉得自个儿地位高的人。有的皇帝爱给人起名字甚至给人改姓而这个被改姓的人欢呼雀跃——我这姓是皇上赐给我的——把它看成一个很大的光荣。

贾母一上来对林黛玉非常宠爱肝啊肉啊地搂着她哭。贾母有权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绪封建社会谁地位高谁的自由度就大。请设想一下别人岂敢那样放肆地哀哭?后边最突出的就是王熙凤的出现。

这一段不仅用的词特别而且有理论即警幻仙姑所倡的意淫说对男女之情既承认其物质性、肉体性、生理性、生命性更强调其精神性、感情性用警幻仙子的原话是“痴情性”即忠诚性、强烈性、专一性所谓怜香惜玉、所谓情投意合、所谓恩恩爱爱是也。应该说“意淫”一词用得并不太成功现在用“意淫”多含讽刺嘲笑。“意淫”至今未能成为一个正面的词这是《红楼梦》用语上一个并不成功的例子。

还有在这里性关系的审美性与悲剧性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了天书天书中说爱情是人生的灾难是痛苦的源是无法解脱的罪孽。象征宝黛之恋的曲词曰“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泪珠儿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何等地凄惨绝望岂止是宝黛《红楼梦》里的爱情婚姻没有一对或一个人是好下场都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它表现的是“孽海情天”情就是造孽情就是天大的痛苦。它表现的是“春恨秋悲皆自惹”情是愚蠢的自我折磨、自施酷刑。它表现的是“多情公子空牵念”是“平生遭际实堪伤”是“可叹”是“谁怜”是“欲洁何曾洁”是“终陷泥沼中”是“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如人们议论川端康成那种生命的徒然与美感的终结是夕阳残照的美是颓废的美是面对灭亡没落与失败的毁灭之美、大悲之美、崩溃与火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