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先把这个压在你的心上、身上了然后回过头来又让你看到那些就像水中月雾中花这些那么吸引你让你看起来很过瘾使你看起来没完没了跟着它哭跟着它笑。你心里又随时提醒自己这不过是暂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留不下。这是很惊人的小说写作法先把结局告诉你先给你撤了劲儿给你撤了火再告诉你“我小火给你再炖一炖”……这一锅粥怎么往下煲最后这个火要撤掉冰凉死寂一无所有。这里我们说的“永远的遗憾”就又上了一层台阶不仅不为世用是一种遗憾盛极而衰、兴久必亡是一种遗憾人生本身就具有某种悲剧性。生的开始也就是死的开始生的过程也就是死的过程宝玉的享福、尊荣、情爱的过程也就是大荒化、无稽化、静默化、石头化的过程。一句话色的过程就是空的过程有的结果是虚无化过程。当然由此我们也可以反过来体会生命是多么宝贵人生是多么值得珍重无论如何当你把一个赫赫扬扬的贾府与荒山巨石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是欷歔不已泪流满面——闹了一个够剩几块大石头罢了。

《红楼梦》是从石头那儿开始的从女娲补天开始是从创世开始。女娲补天时有36501块石头这个遗憾和悲剧在哪里呢?就是“01”变成了“余1”多出一个来只需要36500块就够了石材居然过剩了不多不少只多做了一块石头真是要命啊这块石头非常悲哀非常惭愧、孤独、失落——人家都补成天了成了天地间重要角色我“无才”是材料不够是能力不够是品相不够是质地不够可能更是的运气不够或者没有任何不够本只需要用36500块却来了个36501块?好比体育比赛三万个运动员都有名次有奖牌有记录有光荣只淘汰一个人这不是活要命吗?现在的体育比赛是淘汰大多数只给前三名发牌这就好办我们大多数是被淘汰下来的我们多数人给少数人鼓掌喝彩得不到奖牌的人虽然没有那样体面但是沾了人多势众的光不丢人不至于哀哭不已而且体育比赛总还有下回弄好了下次是别人给我鼓掌。设想一下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只搞一次奥运会只淘汰一名“最劣”的运动员你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一块倒霉的石头几方面都不够它补不了天它变成了一块多余的石头。俄罗斯十九世纪的时候风行一时的叫“多余的人”就是写在那时很多人变成了多余的人他不能为这个社会做任何的有意义的工作不能对这个社会有任何的贡献。当时的著名作家冈察洛夫写了一个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说的是“多余人”的代表书写了十几页了主人公奥勃洛莫夫还没有决定是否起床。而《红楼梦》一上来就说有一块多余的石头被冷淡、被抛弃、被遗忘、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真正的意义的石头。这样想起来不无恐怖。这也和中华历史有密切关系。中国是一个长期相对稳定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一个读书人既能认字又能算数打算盘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进入社会管理体制你必须成为朝廷和它所属系统的一员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一个人得千方百计上学读书会写文章会做诗会作对联想办法有一官半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贾宝玉就最烦这个但他有个背景他所最烦的东西正是他上一辈子在本源根底上所没有得到、羡慕已极的东西就是“补天”。补天不成的结果使他痛恨补天的向往使他视补天为禄蠹、混账、低俗庸俗媚俗他是思极而恨若不共戴天。一个真正清高的人完全不必要视不清高为寇雠。这是他性格形成的先天原因。而后天原因是他对于女孩的爱恋喜悦与他父亲的教条僵硬无趣成为鲜明对比。它也想跟36500个石头在一块儿起个支撑天地的伟大作用。但它做不到这样一个遗憾就注定了贾宝玉生活的空虚、对很多东西的不信任感。他前生是一块石头这样一种遗憾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老病根论证也解决不了哭一场也没有用。

到这时候贾宝玉的自我感觉很好林黛玉仍然是小心翼翼、礼貌周全的。千万不要以为林黛玉压根儿就是脾气不好、小性、爱生气、任性爱哭不是的林黛玉刚到这儿的时候根本不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后来是这样的呢?咱们往后再来探讨。

我开篇的题目叫“永远的谜语”因为《红楼梦》给我们留下了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印象但它也留下了一些谜。比如说古往今来的读者和学者都在猜测研究秦可卿是怎么回事、史湘云的那个麒麟还有薛宝钗的那个锁是怎么回事还有王熙凤与贾蓉的关系、贾母与张道士的关系、妙玉的身世、贾元春之死等等都有人说三道四。而它一个最根本、最大的谜还是贾宝玉的那块玉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要讲的就跟这块玉有关系。

“满纸荒唐言”为什么它是荒唐言?这里既有现实的东西又有想象的东西。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到底在什么地方你哪儿知道?你说得出来吗?你说不出来。36500块石头都派上了用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角色偏偏剩下这一块石头给忘了落到一边了你说得出这是怎么回事吗?你也说不出来。还有他没有按正规的读书科举做官这个路子走他走的是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一个荒唐的路子所以“满纸荒唐言”。

荒唐本来让你觉得有点可笑、有点捣乱的意思它底下一句一下子把这个荒唐言就给收拾了给升华了给悲情化了甚至是严肃化了——“一把辛酸泪”。你不要以为都是荒唐言这个荒唐言里头有辛酸泪叫做“有斑斑血泪”令人热泪盈眶。人生为什么会这样辛酸?读者为什么会共鸣于作者的辛酸?为什么堂堂一部大作《红楼梦》会让你辛酸不已?哪个答得上来?

“都云作者痴”“痴”是什么意思?痴不仅仅是傻而且是作者进入了一种精神生活的巅峰状态可不就痴了。他除了这段回忆、这段公案什么都忘了。这是作者“痴”痴就是痴心就是投入就是一心就是激情就是巅峰

“谁解其中味”——那么多红学家那么多关于《红楼梦》的电影电视作品直到今天我们还愿意与大家共解其中味……

第三讲瞬间的荣枯

这里要讲到与秦可卿有关的一些事。

《红楼梦》表面上看来非常琐碎所以胡适先生曾经说《红楼梦》实在没有意思整天就是吃吃喝喝的那点事儿吃酒、猜谜还有小儿女吵架就是这点零零碎碎事儿。谢冰心老师也曾对我说过“我最不爱看《红楼梦》了就觉着《红楼梦》里说的大事少。”

可是很奇怪毛泽东特别喜欢《红楼梦》他反复地讲《红楼梦》。在他的名著《论十大关系》里他曾经说过我们中国自己并没有太多可骄傲的东西无非是历史长一点儿、人口多一点儿还有半部《红楼梦》。

这是把《红楼梦》作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光荣来提的提得特别高。一个零零碎碎写吃喝玩乐、小男女感情的故事怎么可能让毛泽东给予这样高的评价呢?就因为他在这部书里看到中国政治家、读书人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兴衰”。中国历史长期以来是一个很稳定的封建体制而不断改朝换代每个朝代都有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过程《红楼梦》也表现了这样一个过程。荣国府、宁国府曾经是“赫赫扬扬”了不得最后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全完蛋了

尤其表现在秦可卿死前托梦给王熙凤说盛衰荣辱、周而复始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说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即说我们这样一个大家族说不定哪天说完蛋就完蛋——这话说得非常之重但它符合中国人从《易经》的时代(相传周文王研《易经》那是中国最早的书)起就已经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的事是盛极必衰、衰极必盛所谓否极泰来、泰极否来好着好着它会变坏坏着坏着它会变好。

书里说“凤姐听的此话心胸不快十分敬畏”这个说法也很奇怪这个说法给现在的中学老师很可能给学生扣分。为什么呢?“心中不快”是一种反感的表示说“你跟我说什么话我听了以后心中不快;你老跟我念叨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我听了之后心中不快”心中不快是反感的意思。“十分敬畏”是带有几分尊敬又害怕是接受的意思。你到底是反感是接受?曹雪芹那时候也没碰到咱们哪个老师给他改文他就这么写了就通了。

为什么她敬畏呢?因为秦可卿的这段话是符合《易经》道理带有一种宿命的悲哀和威严你没法办。凤姐听了此话“心胸不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说你说得太好了可是咱怎么办呢?秦氏冷笑道……她是冷笑因为她已经是快死的人了她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她觉着王熙凤在这儿是徒劳无功。“婶娘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婶子你怎么这么傻你这个家道也好甚至于别的地方也好你兴旺一段就会衰落你衰落一段又会兴旺这个谁也没辙谁也没办法。她把这看作一个宿命的东西看成人生悲剧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