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那些,最多也就五两左右。”谭丽娘拿起手里的绣活,边做边同呦呦说话,“也是我心软了,一时没看到。现在再想想,他们家其实不至于连三十两都拿不出来,你张叔当捕快的饷银一年就十两,当了这么些年捕快,三十两肯定是有的。”

陶陶轻轻推了她一下,“怀瑾都猜出来了,我再看不出来,岂不是还不如一个五岁的孩子?”

“哎!知道啦!这就去,下次再也不敢了!”说完就转身跑回西屋去了,动作特别快,惹得从厢房出来的陶陶忍不住吐槽:“支使你干活的时候怎么不见你这么快?!”

张婶还犹豫着,谭丽娘却是痛快,直接把包袱递了出去,里面都是她今天买的东西,还有些碎银子和散铜板,都在里面。呦呦想了想,也把自己买的小东西递出去了,舍财保命吧。

“你不也记得我爱吃芥菜豆腐?”易岩笑起来,眼角挤出层层叠叠的纹路,然后用牙咬开羊皮水壶的盖子,递给谭丽娘,“他们家的豆浆!本来想买豆腐脑,不过卖没了。应该早一点去的。”最后一句话里微微有些懊悔。

“我不打算让他们知道。”没等陶陶开口回答,谭丽娘突然出声了,呦呦立刻回头,就看到谭丽娘端着一盘洗干净地杏子站在她们身后。

谭丽娘站在门口,沉默不语。过了片刻刚想说“不嫁”,陶陶却摆手不想听了,“娘不是找呦呦,她去隔壁啦!”陶陶作为谭丽娘的女儿,能对她的心思猜出一二,更何况她刚刚还沉默了那么久,心中自然有数。

“那也不行,探郎比你大七八岁,太老了。再说,按他的年纪在民间恐怕早已娶妻。”皇帝依然不同意。

易岩立刻明白呦呦的意思,“我为了吃枣爬树,我爬上去下不来,可是我又不敢叫大人啊,就自己往下跳,然后我就崴脚了。”一句话里说了好几个“我”字,简直明显的不能再明显了。

这个男孩子是小胖在这个世界的大哥,叫陈怀宇。

至于谭丽娘有什么好,易岩说不出来,只能翻来覆去一句话:“她不一样。”到底哪不一样,他又说不清,总之就是不一样。

“我昨天买菜碰到你张婶,说他们家老二连着咳嗽好几个月了,吃了好几副药都不管用,恰好明天你张叔休沐,就准备去药王庙拜一拜,问我要不要去。我想家里也确实好几年没去拜过药王庙了,就答应了,正好带你们出去踏青散心。”谭丽娘对几个孩子解释,“以前你外祖父外祖母在的时候也每年都去拜药王庙的。后来家中出了事,我心中存了怨恨这几年就没去过。不知道现在去佛祖会不会怪罪。”

等吃过早饭,怀宇背着书包领着怀瑾去了学堂,怀瑾今年也六岁了,该启蒙了,今年年初的时候谭丽娘就让他跟着怀宇一起去学堂,慢慢地一点点跟着哥哥学起来。说到这件事,呦呦就格外佩服谭丽娘,她的很多教育理念好像都非常超前,不像一般的古代女性,只围着家里的男人孩子和锅台转。后来想到谭丽娘的生长环境,也就能理解了。

呦呦皱了皱眉,忍不住反驳道:“可是他已经抛弃我们了呀。”

谭丽娘也握着自己表姑妈的手,流着泪点头,“我知道我知道,不怪您。”

皇帝作为这个国家的主宰者和统治者,一句话说出去自然有无数的女人扑上来,对于花易岩这种非卿不娶的想法不是十分明白。

呦呦拿起第一张,小心地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也是“捷报”二字,接着往下看,整张捷报除了日期、考试名称和名字外,同怀宇的那张没有太大区别。不对不对!呦呦又看了一遍,发现了异样。名字!为什么陈士梅的捷报上的名字写的是“谭士梅”?

花易岩虽然没说一句话,但是行动力却是十分迅速的,八月十七上午得到谭丽娘的准话,下午回去他就去查了黄历,查到八月十九就是个吉日,宜结亲宜嫁娶,就将定亲的日子定在了八月十九。

谭丽娘站在门后,轻声问外头的人,“谁呀?”

“你看,”陶陶笑了一下,摊手,“你也觉得很难吧。”

知县点点头,立刻带着人避到后堂去了。

初六上完坟,谭丽娘没让花易岩直接赶车回家,而是去了城里最大的酒楼同福楼。

正在犹豫间,就看到花易岩对她招手。呦呦毫不犹豫地跑过去,停在谭丽娘身后,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花坛两人之间来回看。花易岩被她这副鬼机灵的样子逗笑,伸出手盖在她的头上,“呦呦想吃什么,叔叔去县城给你买回来。”

“你来了。”花易岩坐起来,对谭丽娘说,然后拖着一条“残”腿,下了炕要去拿柜子上的茶壶给她倒水喝,结果,“没水了,我去烧。”

“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陶陶似乎听到她叹了一口气。

花易岩站在身后嘿嘿笑,我就说了干芥菜,你怎么就知道我说的是干芥菜炖豆腐啊。

陶陶也很奇怪,“我为什么要反对?只要他对娘好就行了。”陶陶的目光落在屋檐的某一处,“我今年虚岁已经十三了,过几年总要出嫁,怀宇读书读的性子有些呆,你和怀瑾还小担不起事情来,家里总要有个依靠。”

等谭丽娘送走花易岩回到屋里,就看到呦呦和陶陶一人端着一杯水沉默着相对而坐,脸上的神情都很古怪,不像是平常两姐妹凑在一起说笑,可是要说是吵架了吧又不像。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热喝水喝多了,才拍好枕头的呦呦突然三急起来,只好下炕穿鞋去茅厕。解决了三急从后院回来,才走到正屋门口呦呦就听到一阵地鸟叫声。她当下就停下脚步了。时值正屋,阳光炙热,一切生物都恨不得藏到地底下去,怎么会又鸟叫?

来人可不正是表姑祖母的二儿媳闺名为芷兰的二舅母。芷兰二舅母一进屋就看到了肿着半张脸的陶陶和乌眼青的怀宇,当场就流下泪来了,抬着手想要摸一下陶陶的脸又怕碰疼她,再转头看向怀宇更是心惊。拉着几个孩子哄了好一会儿,二舅母让几个孩子继续吃早饭,这才拉着谭丽娘去了对面的屋子。

呦呦还在刚才的惊愣中没有回神。她被谭丽娘搂在怀里,却没有像陶陶怀宇怀瑾那样眼泪鼻涕一把地痛哭,她慢慢仰起头看向那张不能再熟悉的面孔,眼泪才慢慢从眼角滑落,然后“哇”地一声,搂住谭丽娘哭起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然后不负己望地晕了过去。

转眼到了第二天,呦呦醒的特别早,谭丽娘还没醒的时候她就醒了,醒了之后也不吵人,自己窸窸窣窣地穿好衣服在炕上靠墙坐好,等着谭丽娘起床做饭然后出去玩。

花易岩知道皇帝已经做了很大让步,又想着时间长了自己占一个要职定然有文臣提出收回的,于是他跪在御书房中央,对着皇帝重重磕了一个头,“臣谢皇上恩典。”等抬起头来时,却看到皇帝眼中泛着泪光,一愣后也哽咽了起来,“皇上,只要您在,北境至少能安稳二三十年,等到三十年后,只要您还有需要,只要臣还能拿得动刀剑,随时听候您的差遣!”

呦呦在心底默默算了算,古代的一百里大约等于现代的三十公里,一千多里等于三百多公里,差不多是北京到石家庄的直线距离了。在现代高铁一个半小时搞定的事情,在这里要居然最少也要三天,太可怕了。

花易岩看了眼信封上的字,虽然笔锋还不够犀利,但是已经初见气势。又想到传言中萧小公子是跟着安国公读书习武的,想来文武双全应该不是随便说说的。只是不知道安国公为何对一个庶孙如此关照。才想这么一句,花易岩就自嘲地笑了,别人家的事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陶陶知道其实谭丽娘还是很生气父亲抛妻弃子,可是她作为女儿却不能说父亲的不是,只能反手握住娘亲的手安稳她。

从县太爷夫人那里离开,母女两人步行走过胡同的拐角,谭丽娘对着等在街对面的几个轿夫招招手,立刻有两个轿夫抬一顶青色平顶小轿过来,打头的那个将轿帘掀起,谭丽娘说了一句“清水街”,就带着呦呦进了轿子,轿帘垂下,两息后轿子一晃,呦呦就从平底一下子拔高了一米多,然后就忽忽悠悠地抬着走了。

办完除服礼,又过了些日子,中秋就到了。作为除服出孝后的第一个节日,谭丽娘想了想,买了两斤排骨一斤月饼决定给四个孩子好好开开荤,然后又去布庄买了一块真紫色的绸布和一些上好的丝线,带着一起回了家。

谭丽娘走后陶陶就回屋做绣活去了,怀宇也去自己的房间习字温书——夫子又给他布置了好些作业,只有呦呦和怀瑾两个无事,蹲在院子里玩蚂蚁。玩着玩着,她就听到右边的院子有声音,忍不住朝那里走了一步,才走了一步,她就停住了,一个人突然出现在两个院子中间的院墙上,那人胡子拉碴看不清样貌,但是眼睛却是温和的,他还对着呦呦笑了一下,呦呦也下意识地对他笑了一下。

“不至于,到时候就说谭家藏书多,志林去借书看的,就算亲事不成,还能学点东西。”张嫂子越想越觉得主意不错,怀着高兴的心情翻身睡去,不再管张大壮怎么担忧。

因为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太过突然,除了最小的怀瑾和芯子里是个成年人的呦呦,剩下的两个孩子都还在震惊和不可置信中没有出来,恐怕就连谭丽娘都有些懵,因此一家五口谁都没心思说话,熄了灯各自怀着心思睡去了。

陈公公微微欠身,表示感谢,然后看了看坐在炕沿的四个孩子又看了一眼谭丽娘,似乎在暗示她让孩子们离开,不过谭丽娘并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也装作没有看到。